国际课程母语教学基于项目化学习的整本书阅读与教学模式探索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s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国际课程母语教学整本书阅读与教学的概况与项目化学习
  1.国际课程母语教学整本书阅读与教学的概况
  在目前国内的国际课程体系中,对母语教学有明确规定与要求的是IB国际文凭课程体系。而其他的课程体系,如剑桥A-Level国际课程体系、中加国际课程体系、中美课程体系等,要么没有母语课程的教学,要么汉语只是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但根据各地方教育部门对中学教育的要求,即便是国际课程,关于母语及其相关学科也必须纳入正常教学中,因此虽然国际课程本身可能没有硬性要求,但实质上每个国际课程体系下都有母语教学的存在。
  然而这种母语教学的现状是杂乱无章的,一方面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要求,另一方面也没有高考那样的考试压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上便具有极大的灵活性。笔者在这里无意于探讨这种教学方式的利弊,只是想说在这种灵活的状态中,整本书的阅读与教学是一种常见的选择。
  相较于其他国际课程在母语教学上的随意,IB国际文凭课程则对母语教学有着严格的要求。目前在大陆地区开设的IB中文课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文学课程,一种是语言与文学课程。但无论是哪种课程,都明确规定必须有整本书的阅读与教学。文学课程要求学生在两年内至少完成九部文学作品的学习,而语言与文学课程则最少需要完成四部文学作品的学习。因此可以说,在IB国际文凭课程体系下,整本书阅读与教学是一种常态教学。
  2.项目化学习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项目化学习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理论与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与张伯苓等人也曾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行过实践,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20世纪后半叶关于项目化学习的实施都曾有过中断或弱化的现象。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又重新从国外引入关于项目化学习的一些理论与著作,至2010年左右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在课程教学中又开始萌芽。近几年国内关于项目化学习的研究逐渐丰富起来。
  那么什么是项目化学习呢?关于它的定义众说纷纭,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把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项目学习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1]。
  在了解定义之后,那么项目化学习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第一,项目化学习需要有一个驱动性的问题作为整个项目的引领,而且这个驱动性的问题越高阶越好,它可以被分解成众多不同层次的小问题,同时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可以一步一步走向实践,走向项目。
  第二,项目化学习需要有一个项目成果。项目化学习既注重研究的过程性,也强调最后的成果,即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最终得到了什么,成果便是一个可视地、直观地展示我们学习结果的证明。
  第三,项目化学习可能需要运用到跨学科的知识或者思维。即它对学生视野的要求是整体地把握,而不是局限在学科本身。任何一个学科只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一个切口,但它们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在这个认识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技能,因此它对学生在解决问题上有更高的要求。
  第四,项目化学习讲究合作和核心知识技能的掌握。项目化学习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它要求的是学生在合作的前提下完成,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该学科中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二、基于项目化学习的整本书阅读与教学模式探索
  语文核心素养把语文学习最核心的内容概括为四点,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笔者以为这四点可以很好地回答语文学习的目的。而整本书阅读自然是实现这些目的的一种方式,同样项目化学习也是实现整本书阅读的一种方式。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对项目化学习的整本书阅读与教学模式进行设计,这里以《倾城之恋》这部书为例展开探索。
  首先要明确设计项目的目的是什么,而要明确目的就要回归到学科课程本身。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里,我们选择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这次整本书阅读与教学的主要目标。
  其次,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笔者对这次项目学习的驱动性问题及检测与评价标准进行设计。经过思考,其核心问题与成果要求如下。
  (1)驱动性问题:如何从一部作品中选择一个适当的论文题目?
  (2)项目成果:完成一篇正式的小论文。①字数在2000字左右;②论文的论证分析过程要具有逻辑性;③语言的表达要准确凝练及注意专业术语的运用;④要有对文本材料的引用;⑤要符合正式论文的格式(摘要、关键词及参考文献)。
  (3)项目时间:为期三周。第一周阅读作品,第二周确定选题及材料搜集与论证,第三周论文写作、推荐、修改,成果展示与项目评比。
  在完成上述问题的设计之后,笔者将整个项目学习过程分为七个步骤来完成。由于项目学习的本质就是还学习于学生,但教师在项目学习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作为观察者、促进者、教练员、管理员等,既要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又要实时监测项目的进程。为方便管理,笔者做出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步:完成作品阅读。(一周)
  第二步:完成表1中的检测内容。(2课时)


  在项目学习开始之前,把学生按小组分好,每个小组由一名组长负责。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表1内容展开讨论并完成填写。在项目开始时,教师会把项目问题及最后需要完成的成果告诉大家,然后组织学生阅读作品。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观点不同的情况,因为每个人的阅读习惯、阅读视角,包括关注点都不一样。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在众多的观点中选择一个适合的题目完成这次项目。这既需要发挥合作精神,又需要有敏銳的前瞻性眼光和缜密的论证。在确定选题之后,他们还要就选题的可行性,即文本中有哪些材料可用,能够提炼出怎样的观点,能否在2000字左右完成等问题进行论证分析。他们还要继续追问,是否对论题中所涉及的概念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关于论题方面的理论知识了解是否充分,与选题相关的材料中哪些是需要关注的,等等。最后根据讨论结果写出自己的论文构思框架。   第三步:组织讨论。(1课时)
  在完成表1内容后,教师组织学生就每组的选题进行一次全班性的讨论。全班25人,5人一组,一共5组。首先,把每组的表格内容以PPT的形式呈现,每组派一人就自己的选题做简单介绍。其次,其他四组成员就其选题及相关问题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就原则性的问题给出自己的建议和引导。每组学生就意见做出相应的补充或修改。
  第四步:小组分工及材料搜集整理。(2课时)
  在论文题目及框架基本确定之后,每组可就具体问题进行分工合作。为了确保在最后的项目评比中对每位学生的付出给出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每位学生需要把自己搜集到的材料发给教师一份备用。教师在课上可给学生提供两节课的时间,就其所搜集到的材料进行交流,提炼观点,补充论证论文结构。
  第五步:论文写作。
  每位学生就其小组的选题各写一篇论文,然后上交。写作过程在课后进行。
  第六步:论文推选及成果展示。(2课时)
  每组就小组内成员的论文进行初评,推荐两篇论文作为最后的成果展示。在学生选出两篇文章之后,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小组内部就两篇文章进行讨论完善。最后提交给教师进行成果展示。
  第七步:项目评价与总结。(2课时)
  项目评价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具体如下:


  评价小组成员由每组派一名同学与教师共同组成,在评价的过程中去掉一个最高分与最低分再求其平均值。每组所得的分数作为其在整个学期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入档案。在完成项目评比之后,教师要对整个项目展开总结,就每个学生及每个团队在项目中的表现与项目达到的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
  通过这样七个步骤,笔者以项目学习的形式设计了《倾城之恋》的阅读与教学活动,要求全员参与,全员检测,并通过项目化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逻辑思维在语文学科中的体现及运用。
  三、对基于项目化学习的整本书阅读与教学的思考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它对常规教学活动有着积极意义,也为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使学生在体验性学习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何看待项目化学习在整个教学中的运用呢?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项目化学习的设计要为学科课程服务。当我们把项目学习引入语文课程中时,要特别注意到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而不是只关注项目本身或者把项目当成一个穿插在课程中的点缀,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教学方式它一定是为课程本身服务的,因此如何在项目学习活动中落实课程标准要求非常考验教师的智慧。
  第二,项目化学习方式不是静态的、固化的。读书的目的不同,方法就有可能不同。目的不同,可能项目设计的方式也就不同。比如同样以《倾城之恋》为例,如果把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教学目标,就可以“语言的层次性及其结构表达效果”为题进行设计,那又是另一番景象。因此,千万不能把项目化学习僵化,不同的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项目设计,同一个项目设计在不同阶段运用可能需要做适当调整,而有些作品的学习可能不适应项目教学,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变通。
  第三,项目化学习与常规教学融合。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长期持续下去都可能变得僵化或者引起学生的厌倦。常规的课堂教学以经验知识的接受性学习为主,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深刻透彻,有很高的效率和控制性,是现代社会人才规模化培养的最有效的方式。而项目化学习是还学习于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学习知识与技能,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学生素养的培育。两种学习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各有利弊,因此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教师需要慎重考虑。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什么时候进行项目化学习,大概需要几次,是长期、中期,还是短期,这些都需要基于教师对整个教学目标的设定和作品本身的把握。
  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学习和教学方式方兴未艾,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开放的胸怀对这种方式予以关注。无论在何种课程体系,项目化学习都是一种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有帮助的方式,笔者期望更多的教师能一起参与和研究,為教育和学习的多样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M].任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
  (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统编教材将必读书目《朝花夕拾》安排在七年级上册,导读主题定位为“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编者的意图也许就是想借这本充满“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的书来推动学生迈出经典阅读的第一步。本文将以《朝花夕拾》为例,来谈一些推进名著阅读的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走近童年鲁迅  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单篇阅读,它既能够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也会因为篇幅过长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阅读障碍。尤其是遇见鲁迅这样的大家,激发
期刊
一、东坡印象  1.课前布置学生自选一首最喜爱的东坡词,并用一个词概括对东坡最深的印象。  2.请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东坡词。  学生对苏东坡的印象可概括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坦荡);《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豁达);《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深情);《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愁苦);《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幽独);《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俏皮);《临江仙》“夜饮东
期刊
世事皆可说,人情亦能话。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只要能正确合理地进行口语表述,就能让人际间的交往变得更顺畅、更愉悦。笔者以课堂教学《复述与转述》为例,来谈谈口语交际课堂中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设置活动,全员参与  口语交际课具有互动性和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师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有合理的、适时的活动设计,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成为“我”的“
期刊
1.把握全文主要观点,明晰主要论证方法,理清基本论证思路。  2.领会本文驱遣想象鉴赏文艺的方法,并尝试运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  3.在鉴赏实践中,体验阅读之乐、审美之趣。  一、解题入境  想象是文学创作的基础,也是阅读文学作品的桥梁。但作家确立的标题不是“运用我们的想象”,而是别具一格的“驱遣我们的想象”,题目中的“驱遣”是什么意思?  驱遣:1.驱逐,赶走;2.驱使,差遣;3.调遣,使用;
期刊
“中学语文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架构理论包括单元教学、教学程序、教学模式三个核心元素。其中单元教学理论达成语文教学的“高质高效”,教学程序理论彰显语文教学的“逻辑顺序”,教学模式理论规范语文教学的“操作策略”。在三元素理论指导下,遵循课程和课业、教材和教法的性质规律,由五道教学程序构成“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操作系统,将语文学科诸项知识与能力以系列化形态,融合组成“任务群”式的整体教学模式。[1]“中学
期刊
《趣教趣学 初中作文教学36课(部编版)》这本书,依据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36个写作单元,将每个单元分为“单元解趣”“教学实录”“教学思考”“名师点评”“学生习作”五个部分,以“趣”作为贯穿全书的“文脉”,以“趣”作为点明全书的“文眼”。  众所周知,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王荣生教授曾说:“语文课堂里几乎没有写作的教学,这与教材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认为,有必要把设置一个好情境与写作技
期刊
一、现状素描  初中语文教师对于说明文教学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说,说明文写作还需要教?笑话。当今社会,说明性文字非常多,产品说明、景区解说,俯拾皆是,学生耳濡目染,可以无师自通。另一种声音则说,说明文写作怎么教啊?没想过。考试很少考,教它干什么?  初中学生的声音则不同——说明文写作?几乎不写。老师不要求,考试又不考,写它干什么?如果一定要写,就那么写写,把情况解说一下就可以了。  教材编者则认为
期刊
一、走近不幸者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用直线画出表现老王不幸的语句,并说一说老王的不幸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第4段,他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破破落落”看出他的居住环境很差。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很好!  生: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破旧”看出他很贫穷。  师:你准确把握住了老王的生存状态。(板书:贫)  生:第2段,家庭不幸。  师:能说具体一点吗? 
期刊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饱含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和思想,渗透了他们对生活及人生的思考。由于学生阅读方法、阅读积累等的欠缺,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后,应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语言和文字去赏析和深入理解课文,进而实现延伸阅读,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下面笔者就自己的课堂教学提供几个通过文本解读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品析语言,挖掘文中隐含的重要信息  1.抓住句式和标点  在解读文本时,很多教师都会把注意力
期刊
一、走近作者,培育学生对自然的探索精神  了解《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熟悉作者的传奇人生,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索精神。学生在阅读《昆虫记》前,需要了解作者法布尔三个方面的情况。1.法布尔的成长经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被世人称为“昆虫诗人”。法布尔观察昆虫、研究昆虫经历了几个十分重要的时期。2.法布尔痴迷昆虫的传奇故事。一个人用自己的一生来观察、研究昆虫,已经是一个奇迹,而法布尔专为昆虫写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