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面师傅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p172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淳安人到现在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家中有老人做寿时,要预订几百斤寿面,开大灶一碗一碗下好,分派家中的小辈送给街坊邻里。过了两三年,可爱的老寿星还会很得意地说起,他过70岁或80岁生日时,场面如何盛大:“300斤寿面都是从仙居村童师傅那里订的呢。”
  童师傅属马,今年48岁,做寿面已有30年的经验。这是一项辛苦的工作,最好确认第二天有大太阳。除了看天气预报,童师傅還要看月亮周围有没有毛晕,有毛晕多半第二天早上雾气大,面不容易被早起的太阳催出香味和韧性,做出的面,爽利度就会变差。虽然也可以在屋里架设柴火,准备一大堆淳安特有的毛笋壳子,将面烤干,但那样一来,面身的水分挥发得太快,面条就会变脆,就没法一次又一次地拉拽,将面拉伸得如龙须一样细了。
  如果月亮没有毛晕,加上所有的星星都亮如蓝钻,晚上10点钟就要把面和好,匆匆眯一觉,凌晨3点钟就要起床做面。面板上淋上金褐色的茶籽油,面坯揪断,搓成长条;做寿面最重要的工具,是一对对细长的竹竿,必须用当地箬竹制成,这种竹子细长少节,绕上面条轻快齐整。绕制寿面必须两人配合,一人双手平行握竿,竹竿之间同肩宽,另一人将面条如绕毛线一样绕在竹竿上,来来回回,千缕万缕,好似淡黄色的琴弦。先绕好的面条,要一竿一竿地挂在一只大木箱里保湿,直到清晨7点半钟,太阳有了热力。
  院落里,童师傅早就挂出数只大木架,那上百竿面条,就均匀繁密地搭放在木架上,如无数把竖琴,等着风和太阳的手指来拨弄;不,这样说还不确切,因为一开始,所有下端也套有细竹竿的面条才只有20厘米长,肥短憨拙,还不像琴弦。童师傅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每过两个小时,就去握持面条下端的细竹竿,将面条轻轻往下拉拽。
  含有海盐成分的小麦面经过半夜的手工揉压,有了惊人的韧性,拉拽时不仅不断裂,手一松,还会像橡皮筋一样回弹。童师傅说,从一开始的粗面条,到水分逐渐烘干的细面条,拉拽的力度完全不一样,起初,童师傅站着拉拽,用力较猛,将湿面的韧性完全发挥出来;最后,面条已经细若琴弦,童师傅蹲地拉拽,利用手臂轻柔甩荡的那股劲,将面条最后一缕弹性也激发出来,此时已能嗅见渐次烘干的面条散发出浓浓的麦香味,那是扑面而来的、来自衣胞之地的安慰气息。
  午后的天空下,淡黄色的面条细若丝弦,如无数把沉静激越的竖琴,微风一起,空气中仿佛有音韵绕梁,绵延不绝。
  经过均匀不懈的拉拽,面条拉长到一米五左右,细如发丝,用大剪刀齐根剪下即可。晾干的寿面仍有韧性,可折叠,也可盘绕成8字形,等着做寿的人家来成箱抬走。
  淳安人的寿宴其实并不靡费,除了分发寿桃,就是一碗寿面,老寿星五六十岁的媳妇,会事先切好满脸盆的笋丁、肉丁和豆腐丁,以做浇头,下面不用油腻的高汤,只用自家地里产的青菜,以猪油炒香,青翠碧绿,加泉水快煮成汤,面里有盐,这一碗寿面,是任何作料也无需放的。
  而做面的童师傅,也笑呵呵地受了人家的一碗面。按照规矩,送给做面师傅的碗是不需要回送的,童师傅打开柜子给我看,一柜子各色各样的面碗,青花与粉彩、黑陶与白瓷都有。他说,最开心的事,是见到老人久不见面的儿子来送面。那儿子,也年过半百,在大都市、在海外,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也就是这一碗面,爽利绵长,还能牵引他回来,让他感觉到身为人子的责任,以及乡情的淳美。
其他文献
不管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烹饪手册里,都有无数“技巧”和“秘诀”。比如,做梨子酱的时候,加一点柠檬汁,就可以保持白色;月圆之夜做蛋黄酱不会成功;烤乳猪出炉之后立刻去头,会让猪皮更脆……但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秘诀,也不知道它们是真是假。  爱好烹饪的牛津大学物理教授尼古拉斯·柯蒂,和另一个爱好烹饪的法国人埃尔维·蒂斯,对这些烹饪诀窍充满了兴趣。他们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收集被称为“厨艺秘诀”的
最尊贵的客人不是那么好当的,既然尊貴,那就得微笑着把招待你的东西吃下去,以博得他人的拥戴和好感。  老韩说他带兄弟们去青海打秋风,当地接待很隆重,下了飞机的第一顿午餐,就被招待了一道当地最有特色的食品:血肠。据说那里边真的是血,羊血!一口咬下去,那黏稠的血汤便顺着咀嚼着的嘴角流淌下来,看上去相当血腥。我问老韩好吃不好吃,他一个劲摇头。  到了晚上,更要命的事来了,宴席的主人换了一位。最尊贵的客人有
目的开展β-地贫的产前基因诊断。方法应用PCR-RDB技术,对6个家庭的6例β-地贫高风险胎儿的产前诊断。结果6例被检胎儿中3例为一种突变类型的杂合子,2例为双重杂合子,1例为正
EGFR基因突变与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介绍不同EGFR基因突变类型对靶向药物TKI的敏感性以及回顾靶向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指导临床靶向用药.“,”EGFR mutations ar
饮食之美在味,这是根本,但是还需要情景与意境的烘托、渲染,不然为什么花前月下,春夜宴桃李园呢!  吃了一次鹿肉,那是有一年冬天在长春。友人文孝先有透露,又是在长白山宾馆,这就有了点意思。那时我忽然想起《红楼梦》里史湘云芦雪庵烧鹿肉的故事,颇虚拟了些吃鹿肉的情景。比方,深夜林中,一堆篝火,三五知己,或串鹿肉片于树枝,或架鹿腿于火上,火焰跳动,割腥啖膻,星月在天,纵谈畅饮,野趣之中,还带那么点神秘与玄
人们对待美食和美女一样,既是非常主观的,又是完全可以取得共识的,但却很难制定标准,就像历史上曾有人给美制定了七种物理属性一样不靠谱。但是我又总觉得,面条的所谓高下,应该还是有一些标准可循的。比如,面条总是用来吃的吧,所以味道是王道。  我曾在北方某城市看过一位面条大师傅的表演,他用一团面拉出了一万根细如发丝的面条,根根都能穿过针眼。表演非常惊艳,但出来的面条味道却并不如表演那么惊艳。另一位大师傅一
甲鱼在我老家就叫老鳖,没有其他叫法。在另外一些地方,老鳖被喊成水鱼、团鱼、王八、甲鱼,总之是一样的东西。  老鳖不好弄,出太阳的时候,它们会三三两两在沙洲中间晒太阳,有一点动静就“扑通、扑通”跳到水里去,转眼就没影子了。老鳖喜欢吃猪肝,切一块猪肝,用一根针扎进去,在针的中间系上线,一拉针会横过来。把系好的猪肝扔在水里,附近有老鳖出没的水塘里都下了钩子。钩子放下去后,在边上做个记号。第二天早晨去收,
人们把花开时吹过的风叫做“花信风”,意即带有开花音讯的风候.明张岱《夜航船》里这样记载:rn唐徐师川诗云:“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岁时记》日:“一月二气六
我在一个贩鹅朋友的带领下来到清远的一个小镇,去品味那里的正宗黑棕鹅。  广东鹅肉的传统吃法是烧鹅,以整鹅烧烤制成。烧鹅的方法源于烧鸭,烧鹅以黑棕鹅为优。现杀的黑棕鹅,再砍掉翅、脚、脖子、鹅头,去除内脏。涂上五香料,缝肚,吹气,滚水烫皮,过冷水,糖水匀皮,晾干后腌制,再挂在烤炉里或在明火上转动烘烤,烤熟后鹅皮橙黄或金红,油光发亮。再斩块或切片,装碟上桌,便可进食。上等烧鹅色泽金红,鹅体饱满,腹含卤汁
大胃者,大尉之谐音也。我曾参军十载,最高职务是少尉助理员。我的顶头上司,科长、副科长,都是大尉,可恨他们偏偏称我为大胃,大概是嘲笑我饭量大,吃得多。殊不知,此中也有冤情。  我18岁参军,不久便入朝作战,先从吃饭学起。谁不会吃饭呢?且慢,容我坦白交代。美军掌握“制空权”,我们经常夜行军。“兵不兵,八十斤”,枪支弹药、米袋子、背包,全都自己背上,跋山涉水,走到天亮,隐蔽在山坡树林里,每人挖个避风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