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助体系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来源 :大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gaobl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为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自2006年起我国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研究生奖助制度改革成为重点。研究生奖助体系可以保障研究生学习生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国家要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研究生奖助体系是国家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部分,高校研究生奖助体系实施对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在研究生招生宣传、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对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中的问题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奖助体系;研究生教育;高校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2-0049-02
  我国研究生奖助制度在高校教育发展中不断改革,2006年我国启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在高校中推广研究生奖助制度改革,把研究生综合表现作为评定奖学金的重要标准。2013年《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资机制的意见》出台,公布《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等管理条例,建立研究生助学金。目前评定奖学金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研究生奖助体系需要不断完善。
  一、研究生奖助体系概述
  《现代汉语词典》对奖助的诠释是用财务帮助,研究生奖助是通过经济手段帮助学生完成学业,援助方式分为直接与间接形式,直接方法是学生申请奖学金,如助学贷款;间接方法是社会为大学捐助教育基金等。学生资助制度系统研究包括很多小系统,我国研究生奖助制度包括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研究生奖助体系是基于经济基础,通过奖助及管理办法构成的教育资助体系。
  中国是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研究生教育与国家经济实力休戚相关,完善特色研究生奖助体系是吸引世界精英人才赴中研修的重要原因,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开展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财政部与发改委联合颁布《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指出研究生奖助体系要建立在保持体系设计,激励质量提高,提高待遇水平基本原则上。现行国家奖助体系由拨款奖助构成,在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中,构建新型研究生国家助学金体系,应构建国家研究生奖学金体系、落实国家对研究生助学贷款相关制度[1]。2014年研究生教育实行全国收费制度后,高校制定符合国家文件规定的奖助学金政策,由于高校类别不同,奖助政策导向存在差异,研究生奖助政策制定存在很大差别。
  国家规定硕士研究生享受6000元/年的国家助学金,并以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等项目,资助在校研究生完成学业。高校对研究生奖助体系进行完善时,大胆改革不适应新形势的相关制度,设立研究生校长奖学金、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奖励等研究生奖助项目,通过科学合理的奖助政策激发研究生投身科研的热情。设计研究生奖助体系着力提高培养质量,激励研究生潜心学习,按照奖优助学、多方筹集资金原则,形成国家、学校、社会出资的研究生奖励政策体系。为强化研究生奖助资金使用,高校成立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生奖助学金评选管理工作。
  二、高校研究生奖助体系中的问题
  通过不断改革完善,高校研究生奖助学体系不断改进,研究生奖助学金作用显现,在政策激励下,高校研究生积极投身专业学习,研究生奖助学金改革完善成为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对研究生招生、培养等起到重要调控作用,对研究生教育改革具有积极影响。高校通过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改革,推动包括研究生思政、培养等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程,通过不断实践,探索高校研究生奖助体系,调动研究生科研积极性。但奖助体系的完善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目前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实践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研究生奖助管理体制完善,研究生奖助管理发挥重要作用。2014年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给管理研究生奖助学金工作带来很大挑战,部分高校出现研究生学习态度消极等不良现象,由于高校经济状况不同,对研究生奖助未加强监管,导致研究生档案建立等程序不能高效率开展[2]。目前高校研究生奖助体系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奖助管理、测评体系与监督机制等方面。奖助管理方面的问题包括奖学金经费投入有限、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全面、奖助学金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奖助测评体系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困难学生认定难以把握、研究生助学金测评机制不合理;奖助学金机制问题表现为监管松散、奖助学金发放过程紊乱。高校尚无完善的奖助学金管理平台,无法对资助学生进行后续动态管理,多数高校发放奖助金由于评定细节等问题导致不能准确发放。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很多研究生选择读研前参加工作缓解经济压力。研究生期间的待遇不能满足收入需求,部分研究生生活支出较多。一些研究生隐瞒参加工作的事实,伪装为无固定工资收入者,享受国家、学校的奖助学金待遇。研究生获得的数万元奖学金为其生活带来很大改善,一些研究生发放奖学金后肆意挥霍国家奖励,在校研究生对驾驭较大财富能力有待提高。学校在奖助学金使用条款中规定要用于支持学习,但对资金使用去向不能详细规定,只能靠研究生自我约束,因此制度层面如何规避奖助学金滥用是奖助体系改善的方向。研究生在规定3年修业年限内顺利毕业值得庆祝,但随着高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许多研究生规定年限内不能完成学业,对因做出高水平创新性成果需延期的研究生,国家有关部门尚无相应资助政策,导致部分研究生处于奖助覆盖盲区,不利于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
  三、研究生教育奖助体系管理对策
  奖助学金是国家、高校、社会给予优秀学生的奖励,旨在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我国高校研究生奖助体系不断完善,为激励研究生努力学习、专心科研,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与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奖助学金作用的发挥[3]。我国高校研究生奖助体系相比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奖助制度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奖助体系的不足体现为:形式有待扩充,制度亟须完善,信用体系有待建立。   针对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奖助体系中的问题,完善研究生奖助学体系,需要加强研究生奖助管理,优化奖助金测评机制,健全奖助金监督反馈制度,通过加强研究生学籍动态管理,完善资金使用过程监督,建立延期毕业生奖助标准等措施,充分发挥研究生奖助金体系的作用,为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提供更多支持。对部分学籍异常的研究生可以采取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向导师了解情况等方式終止对其的资助,对作假学生暂停发放奖助学金[4]。对正常受助研究生应掌握其在校情况,及时对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建立全面的奖助学金监督机制。2014年新研究生奖助制度实施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无工资收入研究生的资助,研究生奖助管理部门要掌握受助研究生情况,引导受助研究生合理使用资金。确定受助人后,借助辅导员谈话、导师关注等途径,了解受助研究生使用资金情况,如发现受助人不合理使用奖助学金,应及时管控,对作假学生严肃处理。
  2014年研究生教育实行收费制度后,高校出台系列奖助政策,建立完善的奖助体系,保障研究生日常生活。高校提高入学博士研究生奖助金,通过设立高水平论文奖励、创新培育项目等奖助政策资助研究生科研[5],保障学生的科研生活。持续高投入可能影响学校其他经费使用,学校奖助部门应积极拓展校外资源,在校设立企业,减轻学校财政压力。积极同合作企业联系,在校设立奖学金项目,企业每年出资用于奖励研究生,学校以个人名义设立纪念奖学金,资助优秀博硕士毕业研究生。对于因发表高水平论文、参与地方科研项目转化合理延期的研究生,国家无统一规定,实际工作中很多博士研究生为发表高水平论文延期毕业。学校应参照国家标准,由导师出资为学生设立延期毕业奖助学金。导师对具有科研潜力的研究生提供助研补助,对研究生给予政策资助,支持其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高校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审问题主要是如何体现公平性,深层次问题是对不同专业研究生如何评价,如何在不同专业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确定专业化研究生评估指标和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动态管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目标。研究生测评指标成为影响研究生行为的重要因素,研究生教育个体差异明显,不同专业培训课程培养目标不同,如何做好奖助金评审易引起争议。高校要根据研究生培养制度,开展具有公信力的评审,制定相应规章制度,是研究生奖助金测评成功的关键。要认识到物质困难不能当作精神困难,确定困难可向学校申请帮助,高校相关部门应领会落实国家对困难学生的奖助政策,困难大学生受助要提高自身素质。
  四、结语
  本文运用教育公平理论对我国研究生奖助体系进行分析。高校目前奖学金制度具有一定优越性,同时存在较大调整空间,发达国家研究生奖助体系在形式内容与信用体系等方面比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更为先进科学。我国研究生资助政策前期效应得到一定发挥,中期政策效应有待完善,政策后期效应需从测评指标与测评机制进行修正。高校应完善研究生奖助学金监督机制,健全贫困研究生数据库,注重研究生学习方式同步引导等措施落实。通过营造健康有效的监控反馈机制,健全组合监督反馈组织,实现动态调整相应监督程序,实现研究生资助政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叶松东,刘邦卫.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下我国研究生奖助体系及其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08):63-68.
  [2]马明霞.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7.
  [3]赵可心.华盛顿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9.
  [4]张玉婷.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0.
  [5]李晨园.自我管理视角下的研究生奖助制度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9.
  (荐稿人:宫炳成,北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责任编辑:李小依)
其他文献
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高职大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培育也至关重要。为探寻高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培育策略,本文分析了高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培育面临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提出了利用网络时代特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利用现代化元素,加强舆论的正向宣传等培育策略,以全过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为目标,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为构建和谐教育体系提供能量。
为社会培养一批真正具有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人才,是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本研究以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提升本科生科创能力的具体做法为例,以科创活动开展情况为切入点,在对25位同学深度访谈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了506名学生对科创活动的感知度和意见。基于此,本文认为,学院层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夯实基础,鼓励科创研究;内化内容,激发科创兴趣;丰富模式,以比赛促成长,最终达成本科学生科创能力再提升的目标,以期促进学生更好成长成才。
高校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不仅需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同时还需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思政工作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与思想引导的重要途径,关系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工作迎来了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分析大学生思政工作开展策略,研究大学生思政工作创新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然落后,自媒体时代推进了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开展与创新。本文基于自媒体时代背景,探讨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性与发展趋势,希望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在高职院校各专业中,护理专业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一能力培养的难度。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基础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多方面问题。本文首先针对护理专业的特征进行分析,随后针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对人文素养概念和培养重要性的认知现状参考普遍性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改善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有效对策。通过研究分析可知,现阶段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工作人员人文素养现状不佳,需要院校通过提高教师人文素养、转变护理课程教学理念、优化护理课程内容结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何做一名新时代的合格大学英语教师,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具备扎实的专业水平、崇高的职业素养、优良的教学方法、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本文希望大学英语教师厘清属于自己的时代责任和担当,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教师。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开展,相关研究者针对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究,旨在促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从而为我国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与保障。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力量。当前,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巨大冲击和挑战,切实做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渠道,思政课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增强对现实问题的理论阐释能力、优化话语体系、提升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努力开好思政课,用好主渠道,切实做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课程思政指的是将思政理论元素融入各类课程中,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这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在我国新时代旅游人才需求和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育人需求的背景下,海南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极具意义。文章以海南旅游概览课程为例,从指导标准、育人目标、教学质量标准、教学目标、教学文件、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了海南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见成效,提升了教书育人效果,树立了学生正确的思政观,并提高
学生的管理工作是评价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管理工作的好坏也体现了高职院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和传统的文化底蕴。本文通过对“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深度解读,分析了当下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指出“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学生管理的总体规划思路的情况下,提出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实践路径。
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工作是大型仪器设备购置、配备环节中的必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校大型仪器设备整体布局。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前应依照全校统筹、合理配置、资源共享、发挥效益的原则开展购置论证工作。本文以吉林大学为例,进行采购与论证分离模式下的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思考与探索研究,以期为其他院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