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党对中国国情认识的拓展和深化

来源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yg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深刻把握中国国情是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党的重要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不断深化和拓展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这些新认识,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基础,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涵盖物质、制度和精神,充满了深邃的历史感和鲜活的现实感,呈现出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其基本点包括:提出始终“牢牢把握最大国情、牢牢立足最大实际”的根本要求,深化和拓展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提出“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国情的全方位认识;提出“让13亿多人都过上好日子,还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的重要论断,深化和拓展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认识。这些新论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总依据。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5)02000606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不断深化对我国国情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根本依据。这些新的认识成果,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入学习研究中国国情理论的新发展,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深刻把握中国国情是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党的重要历史经验
  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离不开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我们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就是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认识国情,依据国情确定目标、任务和道路,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过程。
  “中国的特殊国情,这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1]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认为:“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微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个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2]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他指出:“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1]中国革命的道路选择,来自对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个社会性质的清醒认识,来自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深刻分析,来自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一线调查。正是在深入把握国情的基础上,毛泽东才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个阶段即以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为中介再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革命方略,才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的中国革命道路,才推动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我国国情作出了新的判断和分析:“我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他把中国国情精辟地概括为“一穷二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 [3] 基于这种科学认识,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由此,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党的八大围绕这一主要任务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这一系列认识和决策,毫无疑问是客观的、正确的,在一段时期的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大成效。遗憾的是,这样的认识和实践没能一以贯之,在很长时间内我们走了一段弯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人指出,人口多,底子薄,百分之八十是农民,这个现实情况应该是中国制定建设蓝图的出发点。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一方面,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有了相当的发展。另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在生产力方面,“十亿多人口,八亿在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并存;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还占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状况,同时存在”。在生产关系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经济程度还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未成熟不完善”。在上层建筑方面,“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并且经常侵袭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队伍”[4]。邓小平反复强调:“承认落后才能克服落后。”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认识,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制定实施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20世纪90年代,我们党继续坚持并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江泽民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取得胜利。”党的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这一论述,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制定实施“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七大把这些特征概括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新的情况和问题。2011年,胡锦涛进一步作出“三个没有变”的新概括:“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些认识,是新世纪以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依据。
  党的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科学分析判断国情,以此为依据制定方针政策,事业就能取得成功;脱离国情,急躁冒进,急于求成,超越阶段,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把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基础,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涵盖物质、制度和精神,充满了深邃的历史感和鲜活的现实感,呈现出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一)提出始终“牢牢把握最大国情、牢牢立足最大实际”的根本要求,深化和拓展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论断。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他特别强调:“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全局的。坚持“五位一体”建设立足初级阶段、牢记初级阶段,就是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以满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目的,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经济建设始终立足初级阶段,就是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政治建设始终立足初级阶段,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文化建设始终立足初级阶段,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社会建设始终立足初级阶段,就是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始终立足初级阶段,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长远的。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3 645亿元,生产力水平低、不平衡,强调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容易达成共识。到2013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突破60万亿元,居世界第二,很容易使人头脑发热,产生超越阶段、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想法,这是有历史教训的。事实上,无论是人均GDP还是人民生活水平,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国防建设,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种状况,就是“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的现实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根本的。谋划长远发展当然要以初级阶段国情为出发点,然而长远目标是靠一步一步的脚踏实地的具体工作来实现的,因而,在具体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各方面具体工作的部署都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的,同样我们对具体工作的落实也要考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
  (二)提出“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国情的全方位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5]他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从历史和现实、物质和精神等方面,集中概括了中国的五个最显著的特点,即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习近平对中国国情的新阐述,从历史深度理解和审视现实,从精神文化的高度认识和把握中国,拓展了认识视野,提升了认识境界,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把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提升到新的水平。   洞察历史的轨迹才能把握现实和未来。习近平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5]。诚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安身立命之本在于解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三个紧密联系的哲学问题,而 “我是谁”、 “我向哪里去”唯有向“我从哪里来”要答案。习近平认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5]。只有深入到历史的深处,深刻反思昨天,才能真正读懂今天、科学预见明天,才能以更加主动的姿态面对、迎接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透视文明的传承才能理解今天的中国。习近平说:“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6] ,“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7]。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物质的东西重要,精神更重要。犹太人历经数次劫难而不灭,民族精神文化是其根本性因素。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祖先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形成我们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形成我们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形成了伟大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5]。只有把握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才算真正理解了中国国情。
  (三)提出“让13亿多人都过上好日子,还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的重要论断,深化和拓展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认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根本价值指向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13亿多人都过上好日子”,生动阐释了“中国梦”的本质内涵,阐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根本要义。
  实现这样的根本价值目标,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所以,习近平强调:“中国经济总量虽大,但除以13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第80位左右。中国城乡低保人口有7 400多万人,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有1 000多万人,几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和落户城镇,还有8 500多万残疾人。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2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差不多相当于法国、德国、英国人口的总和。”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目前的中心任务依然是经济建设,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5]。
  三、全面把握中国国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前提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大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深刻的依据在于中国国情。只有从历史和现实、物质和精神的辩证统一的角度全面把握中国国情,才能理解中国梦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中国国情是走中国道路的依据。“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主义,关键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8]“独特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人民必须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梦想。”[5]历史上,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的第一方阵之中。近代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列强入侵不断,中国社会动荡不已,人民生活极度贫困。中国人民经过逾百年前仆后继的不屈抗争和不懈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这种历史必然性,来自对国情的深入分析和科学判断。
  中国国情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的依据。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9]。中华民族在长期的不懈奋斗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新时期又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同时,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也是中国梦的重要内涵。习近平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6],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0]。这就为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国情是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的依据。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华民族珍视团结、注重奉献,这是研究中国国情不能忽视的内容,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最重要前提。习近平指出,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就会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11]。
  中国国情是必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习近平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融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近代以来的悲惨历史,给中国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因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7]。
  “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这一系列“意味着”,背后都是以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物质和精神、人民的力量和智慧这些基本国情作为支撑的。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
  [2]毛泽东给周世钊的信[G]//湖南省博物馆历史部.新民学会文献汇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2122.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
  [4]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N].人民日报,19871104.
  [5]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EB/OL].(20140401)[2014040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4/01/c_1110054309.htm.
  [6]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EB/OL].(20140328)[20140410].http://edu.people.com.cn/n/2014/0328/c105324759429.html.
  [7]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EB/OL].(20140329)[20140510].http://www.gov.cn/xinwen/201403/29/content_2649512.htm.
  [8]习近平.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EB/OL].(20130106)[20140111].http://www.ayrbs.com/index/201301/06/content_634420.htm.
  [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40225)[20140311].http://www.gov.cn/ldhd/201402/25/content_2621669.htm.
  [10]习近平.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40101)[20140201].http://www.wxyjs.org.cn/zyldrhd_547/201401/t20140101_147332.htm.
  [11]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EB/OL].(20130317)[20140110].http://www.gov.cn/ldhd/201303/17/content_2356344.htm.
  New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LI Zhiyong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The Party School of Chongqing Committee, Chongqing 400041, China)
  Abstract:
  Grasping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is the basis of making correct route and policy,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experience for CPC.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in a series of talks, has deepened and expanded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a national conditions. These new insights used the theory of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as the foundation, through history, reality and future, including material, system and spirit, filled with a deep sense of history and a lively sense of reality, presenting a comprehensive, realistic, stereo China. The basic points include:“firmly grasp the greatest conditions and remember the maximum practical”; “both history and reality must be seen, both material and spirit must be seen”; “to let 1.3 billion people live a good life,need to do long hard work yet”, etc. These new conclusions provide a total basis for China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Xi Jinping;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China dream
  (编辑:蔡秀娟)
其他文献
收稿日期:2014-06-04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天津市字母词读音问题研究(TJHY12-025)  作者简介:赵 颖(1960-),女,天津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用学、语料库语言学、语篇分析研究。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单纯从语言角度已经不能对话语展开深入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话语标记语作为一种语言模态已不仅仅以文本模式出现,而是和图像、声音、动作
期刊
摘 要:《母亲》是赛珍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七部作品之一,也是赛珍珠作品中最为独特的一部。“母亲”的共名身份,是在特定生存环境所编织而就的伦理关系网中确立的;其身份危机与角色冲突导致了一系列伦理困境:“母亲”的生命冲动与生活其间的社会空间、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冲突产生的伦理困境,诚实与谎言、忠诚与背叛、珍视生命与对生命扼杀两难导致的罪与罚的伦理困境,女性身份认同与性别歧视观念的矛盾导致的伦理困境等。赛
期刊
摘要:  电子商务环境中,经营者常利用其与消费者之间的非均衡博弈关系擅自处理后者的个人信息,这不但侵害了消费者的人格利益,而且阻碍了个人信息资源的高效配置。我国为促使经营者尊重消费者对个人信息的排他性产权,应强制经营者在处理个人信息前履行征得消费者许可等义务,进而改变这种不均衡状态。而立法者为了优化规制效果,宜立足于商业伦理与网络治理等因素构筑的特殊国情并重点借鉴欧盟的成例,凭借作为公共选择的立法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行业协会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并迎来发展的新机遇。然而,行业协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人才严重短缺、从业人员专业性不足、老龄化、流动性大等问题,急需作出理论回答。笔者通过对重庆市渝中区行业协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考察,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供研究此问题的人员参考。  一、重庆市渝中区行业协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重庆市渝中区共有62家行业协会,从业人员共有267名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认识论总是从人与自然的双重角度去考察人类发展历程中的自然环境,并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基点解决生态问题。它指出自然史与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以及自然、人和社会实现解放的一致性实现了对科学主义认识论和整体主义认识论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的整体主义的认识论。全球性问题的日益凸显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改变工业文明的发展理念,以新的哲学树立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基于科学的整体主义认识论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
期刊
摘要:何谓哲学既是一个难以回答的元哲学问题,又是一个哲学研究者不得不回答的问题。许多哲学家和学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给出了不同的哲学定义,但大部分定义并没有准确刻画出哲学的本质特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哲学研究的对象发生了较大变化,但研究方法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只不过推理过程更加复杂,论证结构更加细腻。随着学科门类的日益细化和科学方法的广泛运用,哲学已经成为一门具有科学性和特殊性的学科。哲学学科的科学性表
期刊
摘要: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传播学等学科成果,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共识构建机制概括为五个方面:社会需要的反映机制、社会制度的制约机制、社会化的培育机制、大众文化和舆论的导向机制、文化全球传播的软权力机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程中,需要认识和把握这些机制,促进核心价值观为广大人民所感知、认同、掌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主旋律,
期刊
摘要:中国故事在谭恩美的《喜福会》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而以家族叙事为核心的故国书写不仅令家丑外扬,更是揭露了旧式中国的诸多弊端,这让作家备受指责。然而,依据霍尔的族裔散居认同理论,这些故国往事实为谭恩美对家族史的重构,即在对过去的重述中发现、定位个体当下的位置;但她的书写方式说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在华裔族群中的断裂,其叙述亦为主流的权力话语所操控。华裔只能站在美国文化的立场之上“回看”中国,其文化
期刊
摘要:作为环境保护主义者、自然文学家和小说家,美国国家图书奖二度获得者彼得·马修森的写作视野极其开阔。在自然文学写作中,他致力于描写人类足迹罕至的大自然;在小说创作中,他致力于揭示造成环境破坏背后的各种深层社会根源。无论是自然文学写作还是小说创作,从第一部作品《美洲野生生物》到最后一部作品《在天堂》,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各种环境问题始终都处于其写作视野的中心,充分凸显了一个作家的生态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期刊
摘要: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背景下,网络侵权数量呈现直线飙升。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间接侵权责任的建立使权利人确认直接侵权人陷入困境。著作权领域的司法和实践为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立足我国的具体实际和网络现状,信息披露制度应当规定包括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在内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均负有一定的信息披露义务,严格信息披露的条件,采用“通知与反通知”的履行方式,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信息披露制度下的责任分配,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