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微积分理论近期发展内容的比较分析

来源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miha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两个方面对一元微积分理论的近期发展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一是通过对RANGE、张景中、林群和沈卫国各自提出的4种导数定义进行对比,指出其直观形象且不使用极限的共同点,以及应用时简洁程度及适用范围的差异性;二是通过对RANGE、LAX、张景中和萧树铁各自给出的4种微积分基本定理证明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其在定积分定义方式与顺序、定理证明条件与方法的差异性,指出其中不够完善的方面。最后提出建议:前沿的探究可以为教学提供新的思考角度与素材,数学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关注并参与完善。
其他文献
为提高同步发电机参数的辨识精度,避免辨识算法陷入局部最优,提高收敛速度,建立了发电机辨识数学模型,结合改进非线性最小二乘算法,提出逐步二次拟合搜索的辨识方法。在辨识迭代中增加二次搜索寻优过程,将辨识稳态参数作为定值代入暂态参数辨识过程,实现辨识策略。结果表明,逐步二次拟合搜索法比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收敛所需迭代次数更少,精度更高,除次暂态时间常数外,其余参数辨识误差均在3%以内。
为研究不同应力路径下隧道围岩的力学特性,以辽宁某在建隧道项目为工程依托,通过常规三轴压缩、升轴压卸围压和恒轴压卸围压实验,获得不同应力路径下应力-应变、变形参数及抗剪强度特征。结果表明:卸荷实验的横向峰值应变远大于常规三轴实验的横向峰值应变,且升轴压卸围大于恒轴压卸围;对比两种卸荷实验发现,同一初始围压下,升轴卸围变形模量小于恒轴卸围,泊松比相反;与常规三轴压缩实验相比,卸荷实验中的升轴卸围和恒轴卸围黏聚力分别减小了2.06%和8.82%,升轴卸围和恒轴卸围内摩擦角分别增大了10.28%和14.58%。
针对井下复杂环境对超宽带信号产生的干扰问题,提出卡尔曼滤波与超宽带TWR结合的改进算法。通过滤波处理当前测距数据和上一时刻的预测值及误差,计算系统状态的最优值,分离测距数据与误差,解析接收的定位数据规律,结合仿真实验与现场测试,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可靠性。结果表明,定位轨迹更接近真实路线,且测距误差降低至10 cm范围内,定位误差降低至30 cm范围。
针对多属性群决策问题中的属性值为区间灰数,提出一种基于S型效用函数的决策方法。根据区间灰数均值白化的思想,将方案属性值转换为实数值;基于有限理性假设,采用双曲绝对风险规避函数构造效用函数的一般形式,得到效用矩阵;根据极大熵准则和群体意见一致性原则确定决策者权重;对各方案的效用值进行排序,选择最优方案;通过实例验证本方法的实用性。
为了提高CH4/CO2混合气的高值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275.15 K、5.5 Mpa的实验条件下,利用水合物法对不同质量分数的多壁碳纳米管复配十二烷基硫酸钠的CH4/CO2混合气进行水合分离实验。结果表明:基于0.05%的SDS体系,随着MWCNT质量分数的增加,CH4/CO2混合气水合分离效果逐渐提高;当MWCNT质量分数为0.10%时,每摩尔水的气体消耗量最大为2
理工科大学物理内容十分丰富,学分多,对同学的学业影响较大。为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及格率,每一位任课教师必须把握主线,顺序展开,讲好这门课。结合多年讲授该课程的经验,提出了沿着理工科大学物理各分支学科——力学、电磁学、振动和波动(含波动光学)、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基础以及近代物理等——主线展开讲解,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研究了环Fpm[u,v]/〈u3=u,v3=v,uv=vu〉上常循环码的结构,证明了该环上的常循环码是主理想生成的,并给出了其上常循环码的生成多项式。
以拍照赚钱APP的平台数据为例,建立Logit模型提升众包平台任务完成率,使用PageRank排序算法建立多任务打包定价模型,解决众包平台的多任务打包问题,并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为研究郑州轨道交通某线路复杂回填曲面高陡边坡的稳定性问题,设计一种回填边坡四级放坡处理方案,利用FLAC与GEO-SLOPE软件开展边坡静力与抗震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添加土工格栅后,挡土墙及边坡整体稳定性、边坡回填土与原状土分界面处的滑动稳定性均有较大提升;边坡静力安全系数均大于1.35,地震工况下安全系数均大于1.15,均满足现行规范对边坡稳定性的要求。
为研究烧结温度对掺铜钛酸盐纳米管的形貌和可见光吸收性能的影响,通过碱性水热和离子交换法制备了掺铜的钛酸盐纳米管薄膜,分别在400、600和800℃下将其在空气中烧结120 min。利用SEM,XRD和UV-vis分析测试方法对烧结样品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400℃烧结使钛酸盐纳米管表面形成很多CuO颗粒,可见光吸收性能较差;600℃烧结会使钛酸盐纳米管表面进一步形成锐钛矿和金红石型TiO2,同时纳米管形貌遭到破坏,但具有很高的可见光吸收性能;800℃烧结使所有锐钛矿T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