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引流的意义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胰腺及十二指肠壶腹周围疾病的重要手术方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进行腹腔引流是防止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主要方法,在国内外已经实践多年。但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兴起,术后腹腔引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争议不断。本文就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是否需要放置腹腔引流管、如何放置腹腔引流管以及何时拔除腹腔引流管的争议作一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不同胰管引流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京医院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有行PD的患者资料。共入组670例患者,其中男性415例,女性255例,年龄(58.4±7.3)岁,年龄范围24~82岁。按胰管引流方式的不同,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为内引流组(n=529)和外引流组(n=141)。比较两组胰瘘发生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术后胰瘘影响因素。结果内引流组胰瘘发生率12.5%(66/529),高于外引流组6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接受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治疗后实施肝移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晚期肝细胞癌实施肝移植的6例患者资料,均为男性,年龄(57.5±4.3)岁。分析移植前肿瘤分期、PD-1抑制剂使用情况、移植时PD-1抑制剂停用时长,以及术后肝功能恢复、并发症等情况。门诊复查随访肿瘤复发、无瘤生存情况等。结果6例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移植前接受了PD-1抑制剂联
目的分析黏蛋白1(MUC1)、Ki67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UC1、Ki67的表达与I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3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398例ICC患者资料。最终10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67例,女性37例,年龄(56.6±9.3)岁。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癌组织中MUC1、Ki67蛋白的表达。单因素以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ICC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65例患者MUC1低表达,39例MUC1高表达。52例患者Ki67低表达,52例
目的分析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手术切除后胆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4月至2020年4月在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接受手术切除的17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资料。最终纳入160例患者,其中男性86例,女性74例,年龄(63.4±10.8)岁。160例患者手术切除后发生B级胆漏44例、C级5例,均纳入胆漏组,剩余111例术后未发生胆漏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后胆漏的影响因素。结果胆漏组手术时间≥360min、保留侧肝门血管切除重建、残余肝断面胆管开口3支及以
目的研究铁死亡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联合常温机械灌注(NMP)修复SD大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脂肪变性供肝中的作用。方法提取SD大鼠BMMSCs。建立大鼠脂肪肝DCD模型。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脂肪肝组(Sham)、静态冷保存组(SCS)、常温机械灌注保存组(NMP)、BMMSCs联合NMP保存组(BNMP),不同条件下保存DCD脂肪供肝4h。通过检测肝脏病理、灌注液肝脏酶学和乳酸含量、胆汁分泌量和炎症因子指标,对肝脏进行功能质量评估;检测肝组织中Fe2 、丙二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
目的分析靶向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对表达HBsAg的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构建HBsAg-CAR基因,通过慢病毒载体将其转导入T细胞(健康捐献者的血液中获取),制备HBsAg-CAR-T细胞。制备CD19-CAR-T细胞作为Mock组,未转导的T细胞为Untransduced组。上述三种效应细胞分别与肝癌细胞共同培养,检测三组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抗肿瘤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等)释放水平。建立免疫缺陷NPG小鼠PLC/PRF/5肝
回顾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施的3例吲哚菁绿荧光导航经腹膜后腹腔镜肝肿瘤切除的患者资料,探讨经腹膜后入路的腹腔镜肝切除治疗靠近右肾上腺部位的肝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笔者借鉴泌尿外科腹腔镜右肾上腺切除的手术入路,结合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和术中超声,为患者实施了经腹膜后腹腔镜肝脏肿瘤切除术。3例患者手术经过顺利,手术时间100~120min,术中出血量20~50ml,无并发症;甲胎蛋白均在术后1个月内降至正常;随访至少2年生存状态良好。经腹膜后腹腔镜肝切除对于治疗靠近右肾上腺的肝
期刊
患者女性,54岁,因"中上腹部疼痛1d"入院。全腹部增强CT:胆总管上段、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上段软组织影,考虑肿瘤。门诊拟"胆管肿瘤"收入院。患者入院后于全麻下行腹腔镜肝门部胆管肿瘤切除 肝门部胆管整形 肝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 肝血管瘤切除术。术后诊断:肝门部胆管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术后恢复尚可,于术后5d康复出院。
期刊
患者男性,51岁,因体检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3个月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初始诊断:左半肝肝癌伴肝外转移(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C期、中国肝癌分期Ⅲ-b期),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经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转化治疗后,复查影像学检查肝外转移病灶消失,原发病灶变小,降期成功。经评估可实施根治性切除,并成功施行开腹左半肝切除。至今已随访至术后1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
期刊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治疗胰腺、壶腹、十二指肠等良、恶性肿瘤的经典术式。胰瘘是PD后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为预防术后胰瘘,术中常在胰肠吻合口放置胰管支撑管。近年来对胰管支撑管带来的相关并发症报道越来越多。本文报道1例胰腺囊腺瘤患者PD后4年发生空肠穿孔,并总结该病例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为PD手术放置胰管支撑管的选择提供参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