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欲望,从来不只是你的欲望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anz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年轻的时候,一度很渴望跳过即将来临的中年,直接进入老年。青春披挂的虚荣和欲望,在年轻时尚能以一股少年心气掩饰过去,到了中年则尽显其丑陋峥嵘,而分外招人厌恶。老年因为寡欲,反而有一种赤条条无牵挂的率真——当然,前提是你需要先拥有智慧。
  在中国古代有两句简单直接的格言提到欲望:“无欲则刚”和“从心所欲不逾矩”。两句都出自《论语》,前者来自《公冶长》第五,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连申枨这样的人都被欲望左右,哪里能刚正——后来林则徐推进一步,写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善则善矣,却未免有点收窄了孔子的意義。有欲焉能得刚,并不等于无欲就必定刚了,敝国多少无欲者不过是趋避利害的犬儒而已。
  无欲,意味着没有把柄,没有被人利用的可能性,的确是一个人进一步拒绝接受无名力量操控的前提。刚者,不弯不折,便面临着断裂的可能,正如古谣说的“直如弦,死道边”,怎么办?孔夫子又提出新的解决办法,把“欲”正常化,便是说他自己“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欲望不是万能的,但即使在七十岁已经寡欲之高龄,依然需要引导,先从之后规矩之,最后欲望与规矩已经融为一体,逾和不逾都没有分别。读到这你必须感叹一句圣人也,我等凡夫俗子焉能做到!

  做不到吧?孔子其实还是在提醒我们欲望如洪水猛兽,他还说就算在公共场合把持得住,我们还要“慎独”——越是旁人无法监察的时候、你独对自己的时候,你越应该克制欲望,时刻想着还有天上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与你同在呢。如此,灭人欲,成为敝国君子们毕生的事业。
  人欲压住了,别的欲望却横行乃至无孔不入。有一部电影的名字说得很到位:欲望的隐晦目的——欲望本身不隐晦,但其目的隐晦。人之欲发展到权力欲、掌控欲,那就成为了国之欲、时代之欲,如洪水滔滔。
  过去的2018年有很多新闻和这些非人欲的欲望相关,小至学生会、家长群里面的权力关系,大至名宿的妄言、国师之指点。但最可圈可点的是那些在欲望的隐晦目的操控下肆无忌惮的兽师,比如说第一个被Me Too的沈姓老师。
  人是欲望动物,固然高校教师、“高级”知识分子也莫能外,老师的身份带来两重可能性:一是权力膨胀,以性操控作为其中一个出口;一是自觉身份特殊,如履薄冰,不越雷池半步,这样才对得起为人师表四个字。沈老师们不假思索选择了前者,大家不妨问问为什么,是什么让他觉得自己可以肆无忌惮?是什么让他觉得自己的欲望是高人一等的欲望,可以在规矩中有豁免权?
  我想起一部关于欲望的新文学的名著,郁达夫的《沉沦》。《沉沦》写于1921年,讲一个在日中国留学生的性压抑、性释放和自杀。郁达夫在《自序》中夫子自道:“《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Hypochondria 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
  可以说,从正视性欲望的表现来看,《沉沦》非常前卫大胆,但小说最后有点怪异的是,主角明明因为自卑和性压抑而自杀,却非赖到祖国身上去(走了一会,再向那西方的明星看了一眼,他的眼泪便同骤雨似的落下来了。他觉得四边的景物,都模糊起来。把眼泪揩了一下,立住了脚,长叹了一声,他便断断续续地说: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因此有人认为郁达夫完美地表现了政治与欲望的混杂。郁达夫与他书中的主角一定觉得一个爱国者的欲望也是高人一等的。从他们的勇敢宣言看来,他们不是无欲则刚,而是有欲便刚,自备“威而刚”的。
  欲望的隐晦目的太可怕,我们还是回到欲望的最基本点来。性欲或情欲本身,是无罪的,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欲望发明一个更健康美妙的样子,逃脱各种寄生的龌龊。我从摄影和诗里发现了一些更适合欲望表现的未来形式。
  比如说,荒木经惟这样的摄影师教了我们什么?
  貌似色老头的荒木经惟,他拍摄的情色照片始终直面人体的脆弱或强韧、欲望里的悲欢,他是从人学的角度去接触和呈现他的拍摄对象。虽然他极度强调情欲的一面让观者或爱或恨,但毫无疑问,每一个认真观看他照片的人,思考的都不只是美或者性感的问题,而是会想及生与死的悸动。大多数的人体摄影与荒木经惟的人体摄影之间的区别是——前者的人体是“体”,后者的人体是“人”。
  与生气勃勃的荒木老头相比,日本青年的性依赖更加隐秘,常常被抽象成为美学;这一代人的爱更加植物化,甚至抽离着欲望,成为纯粹自我的事——有时看整本新生代的摄影集,照片里几乎没有结伴的人,都是孤独释放着人生的潮湿之气的个体。
  诗人,则大多数是欲望强盛者,即使最孤独的诗人也是。我们说很多诗人哀乐过于人,就是他的敏感和他的经历有关,他经历了比一般人更多的东西,是因为他比一般人渴求得更多,所以满足和失落也更多。你都不知道你遭遇的什么东西会成为你的营养,但是你可以做的是打开自己,永远保持开放性。一个真正好的诗人是完全开放的,任何东西都会想体验一下,有着这种欲望在身体里面的人。
  我曾经遭遇一个关于欲望的最有诗意的词,叫“欲醉瓶”。到底是解释为“想要把自己喝醉的瓶子”“想要借此瓶中物以一醉”还是“让人晕晕欲醉的瓶子”。三个解释,似乎都成立,而真正的释义是“让欲望于其中迷醉的瓶子”——藏语里对乳房的称谓。藏族以乳房圆浑微垂、乳头上翘为美,恰像一个灌满了美酒的陶瓶。唐卡里,女神的乳头是会比人类的乳头画高半分的,这半分,就是神俗的距离。   我看见这个美丽的词是在一本《藏汉大辞典》上,邻近的一页上还有一个美丽的词条:“四欲”——“互拥欲、执手欲、含笑欲、凝视欲”,欲望竟然如此痴情无邪。虽然宗教也是谴责的,但从命名看来,更多的是同理同情的一种温柔宽容在。这样的欲望据说存在于修行未深的修行者身上,的确与我们混迹红尘里那些欲望有天壤之别。
  红尘里的欲望无处不在,即使没有权力欲,没有性欲,我们身边还有最强大的一种欲望,天天通过“购物车”来操控我们,那就是20世纪以来拜物教最大的胜利:物欲,我们还为它发明了种种节庆,双十一、双十二等等,唯恐对它膜拜不够。
  因此我特别佩服我那些双十一在朋友圈发“没什么好买”的人,他们应该有一部分是反消费主义者或者极简主义生活家,他们不是因为买无可买,而是觉得自己的用品已经足够。比如说他们的衣柜里是最多三套全黑色的衣服鞋袜,这样出门不用考虑穿什么;他们的书架上只有一本书,看完了和朋友交换或者参加“漂书节”;至于各种食材更无必要,因为他们的厨房最多用来下面条;奢侈品?我想至多是墙上挂的一幅画。他们甚至不是断舍离主义者,因为断舍离的前提是之前买买买太多。
  他们不为地球制造垃圾(就算你不扔东西,你也会扔包装袋吧),更不消耗交通能源、为地球减碳,无论他们的生活是性冷淡风还是装逼,他们起码是环保了。我去年看的一本好书:泰松的《在西伯利亚森林中》就讲述了一个比他们还极端的生活计划。法国作家泰松在贝加尔湖畔的一间小木屋生活了半年,期间只到城市里补充过一次物资,他吃的鱼都自己凿冰洞钓来,燃料靠砍伐林木,电是用太阳能。
  他推崇隐居、不消费的生活,是有理念在里面的:“隐居者并不对人类社会构成威胁,他仅仅体现了对后者的批判而已。流浪汉会偷窃,职业反抗者则在电视上陈词。无政府主义者梦想着摧毁社会,但他自身也早已融入其中。今日的黑客在房间里策动挑唆,引发虚拟城堡的崩塌。前者在小酒馆里自制炸弹,后者通过电脑用程序武装自己。”换言之,隐居者是真正的革命者,其他人不过是吃饭砸锅而已。无欲则刚,原来如此。
  我们生活在21世纪,不购物是不可能的,但把从前为了生存需要的购物演变成一场狂欢节,让人人都沦为消费的依赖症患者,甚至产生不买点什么就亏了的心理,不得不说是一种“异化”,不是我们需要物质,而是我们彻底成为被商家操纵的物质了。
  在21世纪,这种虚拟的欲望(我们渐渐地不再出自需要而购物,而是出于“想要”和“应该要吧”这种被广告诱导的欲望而买买买)战胜了本质的欲望(食色性也)和深层的欲望——比如说人之为人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对超越死亡限制的渴望,对穿越时空的奢望等等。
  正所谓“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欲望之反義词:虚无,其实也是它的同义词。对于沉迷于欲望的人,我特别推荐两部电影,最为醍醐灌顶。那就是大岛渚的《感官世界》和帕索里尼的《索多玛120天》。
  前者看起来好点,只局限于两人,而且是有爱的两人,欲念也只横流于狭窄和室与庭园。但它的虚无比索多玛的地狱更甚,过度的欲望反对爱情、消磨一切,爱变成了占有、殖民、剥削,最后就只能戕害,阿部定只能割下情人的器官,因为除此之外她和他一无所有。《索多玛120天》把欲放大到每个角落、层面,挖到了它的本质:权力和政治,在权力和政治的碾压之中焉能谈论爱情?高潮时脑子只能一片空白。
  你的欲望,从来不只是你的欲望;你的虚无,也从来不只是你一个人的虚无。即将来临的猪年,其形象一直由《西游记》里最具欲望的猪八戒所代表,他只要一动欲念,大家都会遭殃;还有一个联想是宫崎骏《千与千寻》里因为贪吃而变成了猪的爸爸妈妈,这是典型的“异化”——越认可资本主义世界制造的游戏规则,越容易被规则吞噬。

  诗人,则大多数是欲望强盛者,即使最孤独的诗人也是。我们说很多诗人哀乐过于人,就是他的敏感和他的经历有关,他经历了比一般人更多的东西,是因为他比一般人渴求得更多,所以满足和失落也更多。

  俗语说“笼鸡有食汤刀近,野鹤无粮天地宽。”其实是低层次的欲望和高层次的欲望之分,对自由的欲望会令你轻减掉许多其他的欲望,这一点,都不用断舍离主义者教我们。
  也正因为有着这种最高层次的欲望,我们的人欲才有了解放的可能。AI元年,那些粗陋的虚拟性爱不过是另一种充气娃娃,我想象的真正人机之爱如果出现,必定不会以人类熟悉的形式。也许是电影《她》里面那种同时与六百个人在网络上自由平等恋爱的形式,也可能是《攻壳机动队》里的两个人工智能的爱那样更为宏大和豁达的——
  记得素子同傀儡师融合后,面对整个尚属人类的城市,说了一句:The net is vast and infinite。这是反欲望之网,也是新的欲望自己畅泳的世界,现在就让我们锻炼身体、清洁精神,做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准备吧。
  (作者系诗人、作家、摄影师。)
其他文献
他生于1968年,父母给了他一个那个年代最常见的名字“立新”。做了演员后,身边有人建议他改个更容易被人记住的名字,不过他完全没动过那个念头,在他的观念里,改名字如同整容,“是把自己原有的一个代号给涂掉了,特别不对。”他说。赵立新  他2006年开始演戏,2009年开始成为“全职演员”,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以不同的人物形象辗转于话剧舞台、电视荧屏和电影银幕上,他把那些严肃的外国经典话剧搬上中国话剧舞台
二十多年前,昆明死刑犯孙小果离奇出狱后,摇身一变成为夜场老板,今年又因涉黑被抓。此案引发公众关心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其异常残忍的犯罪手段,离奇的出狱过程,更主要的是因为他待解的身世之谜和背后可能存在的权力保护伞。  因缺少权威信息披露,关于孙的生父背景,坊间流出多种“高官版本”。5月底,云南官方发布通报披露了孙的大部分家庭成员情况,但因有些表述语焉不详,坊间各种猜测与质疑仍未消失。  云南省政法系统
王澍  获奖理由  他有着艺术家的感性,也有着科学家的严谨。他用砖瓦沙石构建作品,表达思想。他的作品遍布中国,宁波美术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等作品备受赞誉。他是有着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得主,也是继贝聿铭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建筑师。他的作品超越争论,演化成扎根于历史背景、并具有世界性的建筑。正如他本人所言,“自由比准则有更高的价值”。  王澍以建筑师的身份而广为人知,中国美
邝海炎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学生有三大时髦雅好:学许国璋英语、练庞中华钢笔字帖、读汪国真诗。这样的时代早已远去无踪,别的不说,连作家都用电脑写作了,谁还去练钢笔字?但最近两年,练钢笔字又有回潮之势。上个月,作为代课老师的我第一次参加了阅卷,算是开眼了。  跟我们读中学那会儿手工阅卷不同,现在阅卷是用答题卡,客观选择题直接机器扫出得分;主观题则是手机App阅卷,该科老师各领一题,刷刷刷,一天阅毕,
“刚生出来的时候,我家里人都说不像,是不是被骗了,主要是因为‘妮妮’一团黑,什么都看不出来。但是我觉得,这就是我的狗,因为原来的‘妮妮’脊梁线上的毛色是黑的,尾巴上有一个关节像骨折一样是弯曲的,可以用肉眼看出来,现在这只‘妮妮’跟它一样。”  为纪念刚刚去世的爱犬“妮妮”,在上海做红酒生意的张玥演给“妮妮”的“复制版”也起了同样的名字。“妮妮”并不是第一只被克隆出来的狗,在它之前还有“乖乖”“兜兜
5月初,一度深陷传销“旋涡”的云集微店在纳斯达克和杭州同步敲钟。继拼多多之后,云集微店成为中国第二家社交电商领域的上市公司。  如今传统电商的流量购买机制,使得流量越来越贵。社交网络兴起之后,基于微信、微博的社会化推荐电商模式成为新趋势。伴随着云集微店等社交电商登陆纳斯达克,传统电商如淘宝、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被社交电商渐渐撕开了一条裂缝。  云集微店创始人兼CEO肖尚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
4月20日下午4点,坐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旁边咖啡馆接受采访的牟森有些忐忑,由他改编自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同名话剧将在当晚的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此后,该剧将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展开新一轮全国巡演。  早在去年的这一天,《一句顶一万句》在国家大剧院开启首轮巡演,北京站三场演出上座率达98%,获得了文化界的高度关注。今年4月12日,新一轮巡演的序幕再次在北京拉开,并博得一众大咖的赞赏。  尽管
8月8日,上海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原院长潘福仁被控受贿案,在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开庭。  被告人潘福仁当庭否认受贿指控,称遭到刑讯逼供,检方查案程序违法。庭审过程充满火药味,控辩双方激烈对抗,屡次被迫休庭。  现年68岁的潘福仁,1981年进入法院系统,先后在上海县法院、浦东新区法院、上海一中院、上海市高院任职,从书记员、助审员、审判员,到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副院长一路升迁。2006年9月,潘福仁
古北水镇夜景。图/IC  那是一个魔幻时刻,最后一缕光线半个小时前消失了。走在高出山脊十米,宽三米的步道上,你感到双腿有点发软。这条长城有点特别,两侧没有护墙,脚下还有杂草从砖缝冒出来。晚风吹着你,后来,你干脆膝盖一软,让自己坐了下来。  你努力调整呼吸,让身体放松,双肩下沉,气息绵长。抬头、深吸气、睁眼,看见了星星,不是一颗两颗,是漫天的星星。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灯火交相辉映,那是三三两两的游人手
由于历史原因,《四世同堂》的部分中文手稿已经散失。2014年7月,上海译文  出版社副社长赵武平在哈佛大学见到了《四世同堂》的英译全稿,他开始以此  为基础进行回译。他用“修旧如旧”的方式完成了一场跨越70年的文本旅行  1960年8月,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华裔学者夏志清给作家老舍的英文译者浦爱德(Ida Pruitt)写了一封信,确认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具体的出版信息。老舍的这部长篇作品写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