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拒绝平庸”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nt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拒绝平庸”是今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有专家认为这是一个颇为平庸的试题,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思量的话题。
  平,均也;庸,常也。无高下谓之平,无变化谓之庸。平庸即是世俗,是平常和平凡。它的反面是脱俗,是卓越和高贵。所以,芸芸众生被称为平民与庸众,与之相对的便是贵族与精英。
  平庸本来并无贬义,大体指多数人的一种生存及精神的状况,并非“胸有大志,腹有良谋”,也无惊人之举与杰出贡献。竞争社会,衣分三色,人分九等,似乎少有人甘于平庸。但卓越的梦想,并非你想来就能来,想跻身卓越与高贵而不成,并非完全由于你的不努力,或不刻苦。极大多数人的状况就是一种平庸的状况,这是无奈的现实。
  平庸有时是一种自觉的选择,如诸葛亮的“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布天涯海角。”没有建功立业、出人头地的追求,甘于平庸中的自得,这岂不也是生活中的一种美?对平庸的拒绝固然是一种理想的选择,但并非一定是理性的选择。当年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在中国公演,引起很大轰动。主人公娜拉不甘于平庸的家庭生活,毅然离家出走,被中国知识界誉为新女性的典范。然而,鲁迅先生问,娜拉出走以后怎么办?生计无着的娜拉只有二条出路:一是回来,二是堕落。
  拒绝平庸的高蹈姿态,是否是一种理想化的自娱?大学追求规模扩张,中学追求升学率,家长担心子女“输在起跑线上”,都有一种对平庸的恐惧而想跨越性地步入优秀与成功。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与此同时却是几百万大学毕业生至今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这里是否有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的因素?这一切都提醒我们,能否如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所言,默默无闻,把果实埋在地下,但对人们却是有用的。陶行知先生倡导,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要做人中人。“人中人”或许平庸,但决不卑微或自大。
  或曰拒绝平庸作为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带有积极导向的意义,这其实是一种含糊的表述。宋江在浔阳楼醉后题诗“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则是对平庸小吏生涯的拒绝。而后,落草梁山,又归顺朝廷,带领一干子哥儿弟兄“打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究是奴才”。青年汪清卫曾刺杀清朝摄政王被捕,慷慨作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何等英雄气概!晚年汪精卫终究成为汉奸国贼,原因尽管复杂,但他骨子里的不肯居人之下,自视甚高,是否也是原因之一?起码说明,拒绝平庸并非一定导向于英雄、卓越与高贵。
  平庸之在中国有坚实的文化基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谤之。”儒家主张中庸之道,道家主张全身保命,佛家主张“平常心”。三家构成中华文化的主流,但都不拒绝平庸。最为抗争现实,追求理想,身体力行,以身殉道的是墨家,但正惟如此,当年儒墨并显的墨家早已成为历史的绝唱,这很值得深思。
  人类对自己生活方式本质的认识,是为了有效地改造和改善这种生活方式。马克思认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东西只能靠物质的力量才能打破”。对平庸的认可或拒绝,不仅受文化更重要的是受生产方式、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而不仅是一种社会心理。人对平庸的彻底拒绝取决于对异化劳动的摆脱,这寄希望于人的彻底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这又正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就是学校,生活就是教育。”高考作文命题是一件难事。怎样基于社会现实,切近学生生活,导向于诚实的叙述,真实的描写,质朴情感的表达和崇高精神的追求,这是需要仔细斟酌的。
其他文献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作为一名班主任,每天要面对几十双求知的眼睛和几十颗需要滋润的心灵。班主任的工作平凡而又复杂。例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尽管老师一再要求一定保持班级卫生,但还是会冒出一两片纸;尽管老师再三告诫学生不要打架,可还是有部分学生把此话抛到九霄云外;尽管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可还是有些学生迟到、忘戴校微、忘穿校服、不按时完成作业。这些看起来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是小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