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点马鲛渔业生物学研究进展

来源 :水产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kfc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俗称鲅鱼、马鲛等,属鲈形目、鲭科、马鲛属,系暖温性中上层洄游性经济鱼类[1-2],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的日本海、日本太平洋沿岸、朝鲜半岛沿岸及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海域[3-6]。蓝点马鲛是我国高产的重要经济鱼种之一[7],也是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捕捞对象[8],中国沿海的作业方式以拖网和刺网为主,其中流刺网作业时间集中在春汛[9-10]。据日本西海区水产研究所提供的蓝点马鲛资源评估报告[11](图1),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其他文献
Doublesex和Mab-3相关转录因子1(Dmrt1)隶属于DMRT家族,在脊椎动物性别决定、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RACE克隆技术从泰国斗鱼脑中克隆Dmrt1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分别采用半定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mrt1基因的组织分布和胚胎发育过程的表达变化。试验结果显示,克隆的泰国斗鱼Dmrt1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长为1037 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为798 bp,编码265个氨基酸残基;进一步构建Dmrt1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泰国斗鱼与龟壳攀鲈亲缘关系最近;半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于体视镜下观察金钱鱼1~45日龄仔稚鱼脊柱、腹鳍、臀鳍等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结果显示,1~8日龄金钱鱼仔鱼脊索为无分节的圆锥体,11日龄髓弓和脉弓的出现标志着脊柱发育开始,28日龄出现分节的硬骨环,38日龄脊柱形成22~24节椎骨。所有附肢支鳍骨发育的顺序为胸鳍、腹鳍、尾鳍、臀鳍和背鳍。胸鳍在5日龄时形成胸鳍支鳍骨,38日龄上匙骨和肩带骨化;腹鳍在5日龄时出现腹鳍支鳍骨,33日龄时腹鳍支鳍骨原基硬骨化完成;尾鳍的尾下骨最早出现在11日龄,15日龄脊索末端向上弯曲,41日龄尾鳍骨化完
为研究草鱼池塘精养、山塘养殖以及鱼菜共生养殖3种养殖模式下气单胞属细菌群落特征差异,2017年5—7月(养殖投喂旺盛期)用采水器在池塘两端和中部采集表层15 cm处水样,混合均匀后,装入灭菌塑料瓶中,低温保存;在池塘两端和中部用采泥器采集表层底泥,现场各无菌称取5 g底泥,置于装有135 mL的无菌生理盐水的塑料瓶中,振荡混匀,低温保存。水样和底泥样4 h内带回实验室,利用RS平板分离法分离水体和底泥样本中的细菌,通过16S rDNA测序方法鉴定、分析分离细菌。试验结果表明,共分离细菌54株,为10属22
以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为指示菌,采用牛津杯法测定37株海洋放线菌菌株无菌发酵液的抑菌作用,筛选出抑菌作用较强的菌株并测定其抑菌谱;将抑菌作用较强的菌株接种到氨氮质量浓度为50 mg/L的培养基中发酵7 d,采用靛酚蓝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菌株发酵液中的氨氮质量浓度,筛选出兼具抑菌和降解氨氮功能的放线菌优良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筛选出的优良菌株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15株放线菌对副溶血弧菌和创伤弧菌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菌株F28的抑菌作用最强,对副溶血弧菌和创伤弧菌的
家兔肠道健康与日粮营养密切相关,尤其是纤维营养对其影响最大。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粗纤维水平与肠道健康,纤维组分与肠道健康,纤维和能量组合与肠道健康,蛋白质及淀粉替代与肠道健康等方面。在当前我国推行的无抗日粮的背景下,对重点开展相关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供读者参考。
从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抗旱花生品种后代突变材料中筛选到9份早熟材料,为了解这些材料与对照品种在花生萌发期抗旱性差异,研究采用18%PEG-6000室内模拟干旱胁迫条件,在花生萌发期测定与抗旱性相关的形态性状和指标,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上述10份花生材料种子的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活力指数和根长胁迫指数5个测定指标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时10份花生材料的发芽率和发芽势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活力指数相较其他4个测定指标反应更敏感;10份供试材料在萌发期的抗旱性存在显著差异,
为查明引起拉萨裸裂尻鱼患病的病原菌,自濒临死亡的病鱼肝脏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LS-01,经回归感染试验确定为致病菌。结合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综合鉴定,同时探究菌株LS-01的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菌株LS-01为革兰氏阴性菌,基于16S rRNA和gyr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中间气单胞菌聚为一支,相似率超过99%,结合该菌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综合鉴定为中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中间气单胞菌LS-01的半数致死密度为3.98×106 cfu/mL。药敏试验表明,中间
为探索外源褪黑素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培育高品质的黄瓜幼苗,以新泰密刺黄瓜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外源褪黑素浓度(0(CK)、50、100、150、200μmol/L)对黄瓜幼苗生长指标、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瓜幼苗的株高、茎粗、叶长和叶宽在褪黑素处理后7、10、15、20 d呈现逐渐增长趋势,外源褪黑素浓度为100、150μmol/L时幼苗增长较显著;外源褪黑素浓度为100μmol/L时,黄瓜幼苗的SOD、POD活性较对照分别提高6.0%、8.4%,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黄瓜幼
ICE1/SCREAM是参与植物气孔发育与逆境响应的重要转录因子,前期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基因资源课题组鉴定了1个与小麦气孔密度相关的同源基因TraesCS7A02G543300。为进一步明确TraesCS7A02G543300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以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对该基因进行克隆,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分析。结果表明,TraesCS7A02G543300基因包含一个99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29个氨基酸;TraesCS7A02G543300蛋白为稳定的酸性、亲水性蛋白,预测其亚细胞定位于
以16份国内主要胡麻品种及优良品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胡麻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及其在产量构成中的作用,并对胡麻的株高、工艺长度、分茎数、主茎分枝数、单株结果数、单果粒数、单株生产力、单株秆质量、千粒质量9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了变异、相关、偏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及通径分析,为选育胡麻抗旱新品种及合理评价利用现有品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单株生产力与产量呈极显著正偏相关(r=0.839);单株结果数与产量呈显著正偏相关(r=0.783);若保持单株生产力不变的情况下,单株结果数每增加一个单位,籽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