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与鼓励差别有多大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e00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过去的10年里,和她的团队都在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研究,这项研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
  大家常常会把表扬和鼓励混为一谈,认为这二者都是激励人积极向上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来自斯坦福大学的测试结果令人震惊,表扬与鼓励的结果大相径庭。
  1.孩子对表扬或鼓励有多敏感,一句话划出分水岭。
  首先,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为什么只给一句夸奖的话呢?对此,德韦克解释说:“我们想看看孩子对表扬或鼓励有多敏感。我当时有一种直觉:一句夸奖的话足以看到效果。”
  2.第二轮拼图测试,结果逐渐呈现差别。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由此可见,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
  为什么会这样呢?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3.测试继续进行,差别越来越大。


  第三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是初一水平的考题。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
  这次测试中,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4.令人震惊的结果。
  德韦克一直怀疑,表扬对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这个实验的结果,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释说:“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后面在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男孩女孩都一样,尤其是好成绩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甚至学龄前儿童也一样,这样的表扬都会害了他们。
其他文献
我会想那天发生的场景,会想穿那套内衣的女人是个怎样的人……  但我也会想,一个两地分居的男人有正常需求,而且,我们不想分开。  我和老公都是情感上比较迟钝的人,我们从来不讨论人生啊、感情啊、世界啊,但我们清楚彼此三观吻合,一起从大学到现在走了14年。14年里,有2年我在美国工作,有2年我周游世界,有3年我独自在上海做项目,7年的两地分居,中间若干次考验。  我在美国的时候,我们还没有结婚。为了省钱
期刊
姥姥一共有七个孩子,四舅是让她最牵挂的一个。89岁高龄的她,曾数次入院抢救,多次在下了病危通知书后,死里逃生。医生想不通,但我们知道,她是放心不下四舅。  “我不能让俺妈养活我”  四舅9岁那年高烧烧坏了耳朵,导致听力不好,连吐字也不清楚了。勉强初中毕业后,街道给他办理了残疾证,政府每月给五百元的低保。四舅要强,不肯在家里吃闲饭,在一个街道下属的工厂里做勤杂工,脏活儿累活儿,他都抢着干。但他在单位
期刊
糟糕的童年  我的童年是冷色调的。因为前面有个姐姐,一出生我就被弃养;后来,因为计生办有人脉不会威胁到二胎指标,我辗转到别人家三天后,又被爸妈寄养到了外婆家,不久他们又生了弟弟。回不去的我,在外一待就是16年。  5岁时,舅舅家添丁,外婆去城里照顾舅妈和刚出生的弟弟。我则跟着外公放养在农村。外公负责一个生产队,根本顾不上我,饭点回来,常常递给我一个裹了菜的烧饼便又匆匆离开。  那时候,我最常做的事
期刊
她变了  孙阳发现,自从老婆孙紫薇从外企的普通职员,被提拔为部门主管后,就变了。她的年薪一下子比他高出四倍,品味、消费、圈子,以及脾气,也随之升级。  就拿微信的朋友圈来说,孙紫薇的朋友圈常是高级派对、出国旅行、浪漫度假的照片;而在高校研究所上班的孙阳,朋友圈则是“酸味相投”的文人们出席某个会议、在某杂志发表了某篇文章或是在哪个乡下踏青。  孙紫薇常在孙阳耳边酸溜溜地抱怨,他们的生活太枯燥,没激情
期刊
“我在车上,去塘沽。我回不来,我爸就是你爸,记得给我妈上坟。”  8月12日晚23时20分左右,天津港瑞海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天津港第一批消防员出动。预料自己可能回不来了,一名天津消防战士在凌晨两点给朋友发出信息。  一时间,报端媒体上出现了无数个“英雄”、“逆行”的字眼,仿佛只有渲染上悲剧的色彩,这个职业的从业者才能被人们记住。可过度的渲染反而让他们的形象变得苍白平板。  记住他们,不只
期刊
Q7  九总五年前买了辆车,花了一万八千元,是辆开了七年的QQ,我们称它为Q7。  我一直以为这辆Q7是没有空调的,因为从来没见开过。后来听常跟他出车的哥们儿说,其实是有空调的,但是九总嫌加氟太贵开空调又费油,所以一直没开过。他知道的原因是有一年夏天太热了,九总去媳妇老家接孩子,怕孩子受不了,所以加了两元钱的氟,正好把孩子接回来氟也没有了。  前几天我又乘坐了这辆Q7,停好车后一下车有点溜车,就问
期刊
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我震惊地看到了那个终点,也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今生这场父母子女的缘分,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长。  一想到身在病榻之上的他,在女儿人近中年之际,还如此百般惦记一段短短的车程,忽然再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老爸被查出了肺癌。病床上的爸爸,不时咳嗽,但因对病情一无所知,他的情绪还算不错。我和弟弟同医生私下沟通,暂时不让老人知道真相。鉴于老爸年轻时有过结核史,医生临时拿出一个“复发性结
期刊
不想来上海?没门!  老太太秦秀英的世界,曾只有内蒙临河小村庄这么大,“抬头见天,低头见地”,生活的全部除了种地持家养猫养狗养猪羊,就剩下惦记儿女。2011年3月,她接到媳妇芮东莉从上海打来的电话:妈,你过来和我们住吧。  对上海,秦秀英不陌生,自老伴去世后她去过两次。可儿子媳妇是丁克族,平时忙工作,他们的世界秦秀英不懂;作为一个活泼的老太太,她也主动走出家门想和同龄大妈们唠唠嗑,无奈一口乡音又把
期刊
前不久,BBC热播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引发了舆论的普遍关注。5名中国教师按照纯中国式的教学方式,教英国学生学习数学、科学、体育等课程。除开中英教学方式的较量,人们还关注到的是,英国孩子很难在课堂上遵守纪律,这让习惯了鸦雀无声的中式课堂的中国教师头疼不已。  在中国,好孩子的其中一个标准,就是听话、守纪律。没有人想过,其实这样的规定,只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权威性。过度强调纪律,只会限制孩子
期刊
去南极时,Pony9岁,我40岁;他不到一米四,我只有一米五;出发前他感冒咳嗽,错过了期末考试,我刚刚停了调节内分泌的药。周围一片劝阻。  “妈妈,我是到南极年龄最小的孩子吗?”  “肯定不是。你想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不是。我只想知道,那些去过的小孩儿,都平安回来了吗?”  平生第一次,上路前,我失眠了。  我们这对拍档,搭伴走过欧亚一些地方,在瑞士圣莫里茨湖边住过,在斯里兰卡洪水泛滥的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