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生儿的SLE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g_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系一自体免疫性疾患,病因尚未阐明。本文介绍有关遗传学说和病毒学说的若干最新资料。1972年,在日本进行了全国SLE普查。估计全国SLE患者总数约6300~8500名。即每10万人口中有6.6~8.5个患者。据美国1950年普查,发病率为2/10万;最近普查,发病率为19~50/10万。

其他文献
作者对16例苔癣样糠疹(PL)患者进行了研究:取其新鲜无鳞屑的紫癜性丘疹损害作活组织检查,用绵羊抗人IgG、IgM和IgA及兔抗人C3的最适稀释的荧光素标记的结合物染5微米厚的切片,以荧光显微镜作直接免疫荧光(IF)检查。3例患者的未受累的皮肤及16名健康对照者的正常皮肤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检查。此外,还从PL活动期和非活动期的患者取血分离血清,加入聚乙二醇(PEG)使血清中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淀以检测
期刊
银屑病基本的病理生理特点是表皮细胞加快的增殖。与正常人的表皮相比其病变表皮及无病变表皮中增殖细胞的数量分别为12倍及2.5倍。已知丁二胺(Putrescine-Pu),亚精胺(Spermidine-Sp)和精胺(Spermine-Sm)是细菌及哺乳动物细胞增殖的生长因素。有人认为多胺是细胞增殖的基本因素。本文研究了正常表皮和银屑病表皮的多胺代谢。
期刊
本病是原发性棘层松解性皮肤病,Gro-ver于1970年以暂时性棘层松解性皮病为名报告6例,并于1975年在美国皮肤病学会上讨论了54例。提出此病比扁平苔癣或玫瑰糠疹更为常见。Heaphy于1976年又以“良性丘疹性棘层松解性皮病”(Benign Papular acantholytic dermatosis)为名报告7例。其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学所见,除了病期较长之外,与Grover所描写的6例是
期刊
作者经体外及体内的实验观察,证实了8-甲氧基补骨脂素在紫外线照射下(PUVA)可引起某些哺乳类动物细胞表现型的变异.用PUVA处理过的小鼠、大白鼠及地鼠胚胎的原代培养(Primary culture)中,发生一些生长特征变异的百分率很高,此种现象也见于某些细胞系的连续培养中(Continuous cell lines).用肉眼观察(有局灶性细胞形成)和显微镜下检查(自由生长方式,多层生长等)皆可见
期刊
作者报告一例70岁男性患者,临床上符合Hallopeau最初所描述的典型表现。其特点是在鼠蹊部、会阴、腋窝、脐部及颈项发生多数脓疱损害,最后发展成疣状及乳头瘤样的增殖性损害;口腔粘膜亦被累及,而呈广泛糜烂。化验检查无重要异常发现。用强的松治疗后症状乃被控制。组织病理变化显示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毛囊性角栓、棘层增生、乳头瘤样变及表皮向下增生;表皮内脓肿形成,内含嗜酸性细胞及棘层松解细胞;真皮有多种炎
期刊
麻风反应根据细胞过敏和体液过敏而分为两个不同型的反应。由于细胞过敏导致的麻风反应,呈上皮样细胞反应。此种反应是来自非瘤型麻风和瘤型麻风的免疫功能好转者。非瘤型麻风的上皮样细胞反应,即是结核样型麻风。关于结核样型麻风这一型麻风,作者认为不应当把它列为一个极型(Polar type),而应属于非瘤型麻风和瘤型麻风的中间相中的一个反应相(Roaetional Phaoe)较为适宜,目前国际上亦逐渐有此倾
期刊
青霉素变态反应分型:至少有20种不同的青霉索不良反应,并非均为变态反应。较重要的变态反应如下表:Ⅰ型反应:过敏性休克为此型反应之典型。特应性患者较常人产生更多的IgE。患者为对青霉素产生特异性IgE抗体者,特异性多为针对“次要”决定簇,有时针对“主要”决定簇。
期刊
本文报告在一家族中发生一种罕见的综合征,在其20个成员中,竟有7人发病,计男3、女4。其表现为毛囊性皮肤萎缩(7例)、基底细胞癌(5例)、局部无汗(6例)、全身出汗减少(3例)及出生后不久面部发生湿疹(4例)。
自身敏感过程是许多皮肤病重要的发病机理。作者借助被抗原致敏的淋巴细胞吸附自身红细胞反应(简称PAЭЛ)研究红皮病患者T淋巴细胞中介的细胞免疫,并试用于诊断。
“Mandukaparni”(译注:学名Centella asiatica,即积雪草,见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年版“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707页,为伞形科积雪草属,别名崩大碗、马蹄草、雷公根、蚶壳草、铜钱草、落得打。以下译为积雪草)是印度常见的植物,尤多见于西孟加拉邦沼泽地区。民间流传能治麻风、肝病、血液病、咳嗽和水肿,据称根部的药效尤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