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文里的“俗生活”

来源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er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是中小学生要好好学习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精气神固有的基因。我们所学的课本从几千年来浩如烟海的诗文经典中精选若干,我觉得不仅应“读读、背背、讲讲、练练”,更可借此了解以前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对,就是要好好读课本中的古诗文,从字里行间寻找古人日常生活的“印痕”。
  从古人吃肉说起
  记得十三四年前,我曾得上海辞书出版社《袖珍文学鉴赏辞典》一套十一本。其中《袖珍古文鉴赏辞典》开篇是讲先秦文学,第一篇是《左传》中的《曹刿论战》。文中写道:“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怎么回事?古人,不可以随时有肉吃?吃肉的都是当官的或有钱的?这,在春秋;《孟子·梁惠王上》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啊?!一般百姓到七八十岁才能吃上肉。这,在战国。
  同为战国时的《楚辞》,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其“大招”和“招魂”篇分别呈现了两桌异常丰盛的菜单,有:八宝饭、煨牛腱子肉、吴越羹汤、清炖甲鱼、炮羔羊、醋烹鹅、烤鸡、羊汤、炸麻花、烧鹌鹑、炖狗肉。菜单中牛肉是排第一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很早的时候,中国人就懂得驯养马、牛、羊猪、狗、鸡这六牲以获得肉食,但不同肉食在食物系统中有着不同的地位,这种地位甚至影响到今天的肉类价格。
  古代饮食习惯中,牛羊毫无疑问是最贵族化的肉食,《礼记·王制》也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牛为何在肉食排名中靠前?首先是与肉食的珍贵程度有关。农耕时代,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许多朝代都不许私自宰杀牛,正如《礼记》所说,就算是诸侯,没什么重要的事都不轻易杀牛。早在注重休养生息的汉代,牛就已被立法保护,“不得屠杀少齿”。汉律对杀牛的惩罚十分严厉,犯禁者诛,要给牛偿命。
  当然,社会在飞速发展。
  到了宋代,著名吃货苏东坡在京城宦海生涯中,虽吃羊吃到腻味,“十年京国厌肥羜”,但当他被下放到惠州时,仍会被每个月一次的官廨杀羊深深吸引。他写信给弟弟说:“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作为罪官他已不能吃羊肉了,弄些羊骨头回去烤熟了吃,也很解馋的。
  由此得知,在很长的历史阶段,汉人以牛羊肉为“高大上”的肉类,吃牛吃羊是士大夫阶层的专利,这习惯直到今天仍影响着肉类市场的物价。
  说说邹忌及其他
  还记得那套《袖珍古文鉴赏辞典》第二篇是《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记得文章起笔说,“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我开始对这个镜子很感兴趣,一是小时候,我寄居舅舅家,家门口的胡同正对我们县文化馆,我常跑去看那里的一些文物展,早早就看过各种各样的古人用的铜镜。(插句话:前两年在太原一家私人博物馆晋韵楼用餐时,我亲眼见到法国带回、慈禧用过的一面奇特的穿衣镜。才知,古人喜欢照镜子是有原因、可以理解的)再者,我觉得这开头是说这个叫邹忌的颜值很高,穿得很光鲜、漂亮。尽管下文讲邹忌善用比喻,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但我仍觉得“这邹忌好像是模特出身,好打扮”。直到我有机会读了另一篇《邹忌说琴谏齐王》,才改了感觉。请看——
  只见一位身材修长、相貌堂堂的男子腋下夹了把琴,匆匆进了大厅。他恭敬地向齐(威)王行了礼,然后自我介绍说,他叫邹忌。
  邹忌看着齐威王,慢吞吞地说:“我是个琴师,弹琴是我的本行,现在我抚琴不弹,大王您不高兴了吧?大王您的职责是管理国家,应该以国事为重,如今大王不理国事,与琴师抚琴不弹有什么兩样?我不弹琴,大王不高兴,大王抚着齐国这张大琴,九年来不弹一曲,恐怕齐国的老百姓也不高兴吧?”
  一席话,说得齐威王满面羞愧。
  齐威王诚恳地对邹忌说:“我明白了,请先生帮我一起弹奏齐国这张大琴吧。”
  大家要认识邹忌这位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心怀国事、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谋士,我看还需读读这篇《邹忌说琴谏齐王》。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总容易跑偏。对,是导航出了问题。
  细读语文新课本
  2016年秋,全国初中、小学起始年级一律启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教材了。就古诗文的量而言,是大大增加了,值得大家都来看看。
  我这里还是定位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古诗文,说说其中的“俗生活”,看看这字里行间记述了古人怎样的日常生活,他们那时有什么样的喜好、活动、举止等等。
  诸如——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我就想:古人怎么“嗨”呢?唱什么歌?那时的流行歌曲是什么?他们会载歌载舞吗?那时有广场舞吗?有没有KTV?他们到底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喜悦或悲伤呢?我想知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古人那时出行肯定没今天的你我方便,那时最高级别的享受就是坐船出行了。可是,遇到逆流、大风、大雨、恶劣天气怎么办?有急事想尽快回到家,有什么办法?小时候的我曾觉得骑上高头大马是多么威风,也曾与一群小伙伴把猪当马骑,结果摔得鼻青眼肿,起来就对那猪拳打脚踢。可现在的我却不这样想了,但却更加好奇——古人出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衣服、铺盖随身带?那不成了搬家了?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这里涉及到饮食问题。古人吃什么?怎么吃?都说我们中国是美食的国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的餐饮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记得古人的许多文章都提到酒。很久很久以前,教师教学行为被规范之前,我真的有多次“酒后上课”,现在想想很惭愧,很对不起那时的学生。不过,我很自信——就是在古代,我也是一条好汉!因为咱酒量不错。对,各种行酒令,俺老郭还是略知一二的。十多年前的一次电视直播的行酒令擂台赛,俺还得了冠军呢!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对了,古人没电,照明如何解决?点火把?哪来那么多蜡烛?夜间的读书、劳作、行路,又是如何应对?凿壁偷光、孙康映雪、囊萤夜读等等,是真的吗?唉,问题一堆,答案全无。
  你再看古人的“聚会”——“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咏雪》)好像与咱们今天的“聚聚”不一样。他们是否一定要胡吃海喝?饭后是否去K歌、吼几声?我怎么觉得古人的“聚”和当下生活中的“聚”追求的东西不一样,一个精神、一个物质。是这样的吗?
  请你体味“称谓”——“尊君在不?”“君与家君期日中。”(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人说话,真的不像今天的人们,什么敬称、谦称,一套一套的。你觉得很烦还是很好?说说自己的看法。
  耐心品品“农事”——“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依其下,”“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选自蒲松龄《狼》)麦秸垛,一个很大很高的麦秸垛,你见过吗?为什么这样的景象今天的我们见不到了?请你多想想!
  ……
  因为,你能看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其他文献
他是一个平凡的人。  每天早上,他都端着一碗香喷喷的面条,放到我的桌子上,再在碗上放一双筷子,然后抬起头,像山核桃一样的脸对我轻轻笑一下。这位拉面馆的师傅从来都少言寡语,每天就轻轻地一笑,囊括了全部的言语。  一个清冽的早晨。  他照例盛上一碗面,熱气升腾,温暖着我冻僵的脸。雾霭里,他那一如既往的笑有些变形,却温暖如常。  我拿起筷子夹起面条,轻轻地吹,又是一股升腾的云烟,淡淡的却挥之不去的香气潜
期刊
【课文分析】  小草老师一直说,课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课本里几乎包涵了所有的写作内容和技巧。但今天,我终于发现了课本里缺了一样东西,它是人最最基本、最最重要、最最想要的,那就是——吃。  食物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我们追求理想,我们改变世界,我们扶危济困……这都是建立在我们吃饱肚子的基础之上的。  我在课本的缝里找,似乎找不到,课本里的人物似乎都不食人間烟火。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
期刊
求异思维是促使人类进步的关键力量。试想,如果没有第一只猿猴突然萌发出“脚踏实地”的异想,我们至今恐怕还都生活在树上。一条路,走的人多了,最终将会是大家都无路可走。不断开拓,才会找到适于每一个人发展的路途。求异思维催生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带来人类的春天。科学家需要求异思维,文学家需要求异思维,思想家更需要求异思维。具有求异思维,才会对“从来如此”的东西多一番思考;具有求异思维,才会对耳熟能详的东西多一
期刊
【点睛片段】  圆圆的肥皂泡  文/刘慈欣  很多人生来就会莫名其妙地迷上一样东西,仿佛他的出生就是要和这东西约会似的。正是这样,圆圆迷上了肥皂泡。  这是一个西北的正午,已经数月无雨,窗外,烈日下的丝路市弥漫着沙尘,在这异常干燥的世界中,那飘浮在空中的绚丽的水精灵确实是绝美的东西。看到小女儿的笑脸,为圆圆吹出肥皂泡的爸爸很高兴。  …… ……  高考结束后的一天上午,在开阔的楼顶上,圆圆吹出了一
期刊
都说女孩子有两个胃,一个用来吃饭,一个用来吃甜品。提拉米苏、马卡龙、茶拉明、特玛星浪、嘉莉朵、黑森林、布朗尼、忌廉巴夫、戚风蛋糕、慕斯、香草布丁、焦糖炖蛋、薄荷雪拔、可可芭娜娜、沙华连、糯米糍、棉花冰糕、华夫饼、和风抹茶、蔓越莓芝士派……光是听名字,心情似乎就会变好。桃子的坏心情总被甜品治愈,所以想用手账记录下这些甜蜜的瞬间。  用料:蛋黄 3个 淡奶油 225g 牛奶 75g 砂糖 20g  1
期刊
我不画牡丹  让世人惊叹它的  国色天香、雍容华贵  我也不畫玫瑰  让人们赞扬它的  色彩艳丽、香气迷人  我画的是  我家洗砚池边的一棵梅花树  一个个的花骨朵  全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  在寒冷的冬天  在无花的季节  她幽幽的清香  漫天遍野地流淌  一不小心  醉了一个清白的梦  梅 花  脑洞大开:  泠泠冬日,一缕香气清冽淡雅,闻之不寒,是梅还是墨?何必分得那么清楚呢!亲爱的读者,
期刊
★我们小时候玩纸飞机为什么要哈气?  图个吉利!  ★老师:你們学习就不能像吃饭一样勤吗?  学生:老师,你一天吃九顿饭试试!  ★儿子:我不得不去上幼儿园吗?  爸爸:是的,就像爸爸不得不去上班一样。每个年纪都有不得不去做的事,生活不会因为你年龄小就不去为难你。  ★“历害了,我的哥”下句是?  承让了,我的弟。  ★一百岁老人在那孤独地坐着,我问:“大爷,你为什么不去和门口那些大爷下象棋呢?”
期刊
寒假里,央视一档节目《经典咏流传》让一首沉寂了300多年的小诗重新火了起来。一时间,网络上纷纷转发。那就是梁俊老师带着贵州大山里的孩子们一起演唱的袁枚的那首小诗——《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小诗描写的是最不起眼的苔。苔生长在低矮潮湿的地方,那里见不着阳光,不被人关注。但是苔依然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只要春天一到,那小小的苔花也会学着牡丹一样绽放。  很多读者对
期刊
【点睛片段】  拥你入睡  文/肖复兴  儿子上初一以后,忽然一下子长大了。换内裤,要躲在被子里换;洗澡,再也不用妈妈帮助洗,连我帮他搓搓后背都不用了。  我知道,儿子长大了,像日子一样无可奈何地长大了。原来拥有的天然的肌肤之亲和无所顾忌的亲昵,都被儿子这长大拉开了距离,变得有些羞涩了。任何事物都有一些失去,才有一些得到吧?  有一天下午,儿子复习功课,累了,躺在我的床上看电视,刚看了一会儿眼皮就
期刊
还记得那是农历七月,内地早已夏日炎炎,高原的夜晚却仍带几分寒意。从西宁出发沿109国道一路向西,下午,看过了浩荡如大海的青海湖。深夜,昏睡中醒来,司机说,茶卡盐湖到了。时值农历上旬,没有月亮,唯有满天星辰,像是白色的珍珠镶嵌在深蓝色的天幕上,北斗七星、织女星、大角星和北极星等著名星体清晰可辨,银河如一条波浪汹涌的星星之河,潜伏着宇宙的神秘和缄默。星空笼罩下,隐隐约约能看到白茫茫的大地铺向远方并渐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