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立法规制新型经济犯罪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q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虽然我国的法律制度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但是法律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使得法律漏洞仍然存在。这就为一些社会主体利用法律漏洞来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提供了可乘之机,而诉讼诈骗作为一种新型的犯罪形态,因为缺乏相应的立法,使得在处理的时候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为此,在文中主要就立法规制诉讼诈骗进行探讨,以期可以促进刑事立法,为诉讼诈骗提供判罚依据。
  关键词诉讼诈骗 立法 经济犯罪
  无论司法务实也好、司法理论探讨也罢,诉讼诈骗的不法行为已经出现,而且大有愈演愈烈的之势,如果不及时加以规制,会放縱更多别有用心的人钻法律的空子。因此出台新的立法或司法解释,规制诉讼诈骗行为,可谓刻不容缓。
  案件索引(根据真实案情,仅隐去真实地名、人名和单位名):
  南方某海滨城市,2010年底,叶某某(大龙贸易公司的法人代表)获知大亚公司在海滨商住开发区拥有4万多平方米的在建AA花园商住楼项目和83亩工业用地,总资产超过3亿元人民币,但流动资金出现短缺,企业运转比较困难。于是,叶某某暗地里指使邵某某(大铭矿业公司的法人代表)主动与大亚公司的林某某(大亚房地产公司的法人代表)接触,意欲实施一个庞大的财富掠取计划。
  邵某某找到林某某后,谎称其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愿意和大亚公司合作开发AA花园商住楼项目。林某某在资金短缺、融资无门的情况下,信以为真,欣然同意与邵某某控制的大铭公司合作,并于同年12月29日签订了《房地产合作开发协议》和《补充协议》,约定由大亚公司以自有土地和项目出资、大铭公司以现金出资共同合作开大亚公司名下的AA花园商住楼项目,大铭公司负责工程施工,建设资金由大铭公司自筹。
  叶某某和邵某某合谋设计了以大亚公司作为抵押担保人的三起民间借贷纠纷和诉讼:
  1.2011年7月26日,邵某某以大铭公司名义向叶某某借款1000万元,谎称用于AA花园商住楼项目施工费用,大亚公司以土地和项目作为抵押担保人。借款期满后,大铭公司无法归还叶某某的借款本息,叶某某于2012年1月份起诉大铭公司和担保人大亚公司,在诉讼过程中大铭公司和叶某某达成调解,同意归还借款本息,大亚公司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2.2011年11月15日,邵某某再次以大铭公司名义向叶某某借款600万元,谎称用于AA花园商住楼项目施工费用,大亚公司以土地和项目作为抵押担保人,借款期限2个月。借款期满后,大铭公司同样无法归还叶某某的600万元借款,叶某某于2012年8月份起诉大铭公司和担保人大亚公司,在诉讼过程中大铭公司和叶某某又达成调解,同意归还借款本息,大亚公司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3.2012年6月14日,邵某某向叶某某的二儿媳妇刘某借款600万元,借款理由还是AA花园商住楼项目施工费用,大亚公司以土地和项目作为抵押担保人,借款期限2个月。结果和前两笔借款几乎一样,邵某某无法归还借款本息,刘某于2012年11月份起诉大铭公司,大铭公司败诉,大亚公司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大亚公司自从和大铭公司合作后,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连续发生三起大额的借款担保债务,而且都是迅速起诉、迅速败诉、迅速结案,但AA花园商住楼项目的工程建设却没有任何进展、也没有任何投入,法人代表林某某发觉三起大额借款和诉讼情况不对劲,随向城区人民检察院提请对这三起案件进行监督审查。
  城区检察院经初查后,决定对这三起民间借贷纠纷案进行监督审查,经过城区检察院调查和司法鉴定,证实这三起民间借贷纠纷存在虚假走账、虚构债务的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笔借款:叶某某和邵某某签订借款协议后,叶某某通过过桥走账形式,分别在2011年7月27日、28日转存300万元和700万元给邵先宏的个人账号上,邵先宏出具收到借款1000万元的收条。但这两笔借款都是当天在银行人工服务柜台通过一存一取完成。
  第二笔借款:叶某某于2011年11月17日和18日分两次空转300万元给邵某某形成借款600万元借款到帐的假象。具体空转走账线路如下:叶某某于11月17日转存300万元到邵某某账上,然后立即又从邵某某账上把这300万元转到叶某某的大儿媳龙某某账上,龙某某原封不动地又把款项转回到叶某某账上;次日,叶某某把走完一圈的300万元再次转入邵某某账上;当这笔款再次进入邵某某账户后,仅留10万元在账上,其余290万元存回叶某某的账户。
  第三笔借款:这笔借款的走账形式和前面两笔借款如出一辙,双方签订借款担保协议后,叶某某的二儿媳妇刘某分别在2012年6月23日,7月3日,7月23日和8月4日分四次反复空转总额600万元邵某某账上,邵某某出具了四张收条,然后再迅速把刚到邵某某账上的款项转走,一刻都不停留。
  经城区检察院调查和司法鉴定,证实上述这三笔借款总额是2200万元,只有215.9万元真正用到AA花园商住楼项目的工程建设上,其余均属于空转虚构支付,人为制造虚假债务和虚假诉讼,至今借款本息总额已经超过5500万元,大亚公司被查封财产达到1.5亿元。
  城区检察院查明上述虚假借款和虚假诉讼的事实后,曾经给受理法院发出检察建议书,建议三个案件都终止执行,并要求法院将该案移交公安机关按诈骗罪立案侦查。
  对于类似上述这三个案件的定性问题,司法务实和司法理论上都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是法规派意见,认为类似叶某某的行为虽然存在虚构债务的问题,但其与通常的诈骗行为又有本质的区别。通常的诈骗行为是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事实真相,使受害者陷入错误的认识并作出错误的决定,诈骗者直接从受害者手上骗取财物,这是刑法规定的诈骗情形,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行骗者直接欺骗受害者并直接从受害者手上骗取财物。而诉讼诈骗并非直接欺骗受害者,而是欺骗了法院,让法院作出了有效判决,并通过法院强制执行合法取得受害者的财物。持这种意见者坚持“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认为目前的刑法及相关解释没有将虚假诉讼行为列为诈骗罪,所以,不宜将虚假诉讼定性为诈骗罪。前述案件的受理法院即持这种观点,所以,最终没有采纳城区检察院的检察建议,坚持按普通民事案件处理。   另—种是法理派意见,认为虚假诉讼者具有诈骗犯罪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故意、又有通过虚假诉讼实施诈骗的客观行为、最终也出现了侵犯他人财产权益的危害后果,应当认定为诈骗罪。在司法务实中,确实有一些地方的司法机关把虚假诉讼行为当作诈骗罪处理,也有一些判例,但是,在同类案件中所占的比例不大,而且,此类案件都会引发一些争议。
  笔者认为,法规派的意见虽然于法有据,但是,在法理上又存在缺陷,毕竟要让那些通过虚假诉讼手段掠夺他人巨额财产的行为合法化还是有悖常理的;法理派的意见虽然合乎情理,但是,在成文法律上又缺乏足够的依据,因为判决一个没有直接欺骗受害人、再通过法院强制执行合法获取意外财产的虚假诉讼者承担诈骗罪的刑责还是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的。
  通过虚假诉讼非法侵占他人财产的行为,属于在新形势下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型经济犯罪,此类尚未纳入刑法规制范围的不法行为正严重危害国家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稳定。
  目前社会上已经出现的专门针对财产类的虚假诉讼起码包括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第一类是前述案例的情形,债权人和债务人恶意串通,通过虚假诉讼掠夺担保人的财产。
  第二类情形是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人恶意串通,通过虚假借贷、虚假诉讼套取公私财产。这类情形是虚假诉讼犯罪的重灾区、花样繁多,本文仅以国有小贷公司为例,剖析其通过虚假诉讼套取小额公司国有资产的情形:A国有小贷公司与民营B公司合謀,以合作开发某项目为名,由A公司贷款6000万元给B公司,因A公司单笔贷款额度不能超过1200万元,最终由B公司物色了五个自然人和A公司签订了五份借款担保合同,由B公司做担保,A公司心照不宣,每笔借款合同都照批、照贷,但是,所有的贷款、放款、转款手续都是由A公司和B公司的核心人员拿着那五个自然人提供的证件和委托书去办理的,所有贷款在汇进由A公司和B公司核心人员以五个自然人名义开设的银行账户的瞬间立即转到这两家公司事先开设的秘密账户上。这五个自然人糊里糊涂成了名义借款人,那笔6000万元借款的实际使用人是A公司和B公司,甚至是被这两家公司核心人员私分了。最后A公司会凭那五份借款担保合同去起诉那五个自然人和B公司,B公司在起诉前就清空所有资产,或者本来就没有什么资产,最终这6000万元的借款就会永久地背在那五个毫无偿还能力的自然人身上,这笔巨款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进入了A公司和B公司核心人员的腰包。
  第三类情形是有资产的债务人,为了逃避债务,和第三人密谋虚构债务并抢先进行虚假诉讼,通过虚假诉讼查封、处置债务人的资产,最终达到逃避债务的目的,损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类情形是普通民间借贷,债务人已经偿还全部借款本息了,但因特殊原因没有及时拿回或销毁借款凭证,已受偿的债权人过后又凭那些本该作废的借款凭证去起诉债务人,通过虚假诉讼达到重复清偿、侵占他人财产的目的。
  上述虚假诉讼类型已经构成违法犯罪,符合刑事犯罪的全部要件,应定性为诉讼诈骗罪,其犯罪构成要件如下:
  客体要件:诉讼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和正常的司法审判秩序。
  客观要件:诉讼诈骗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蒙骗法院,并利用法院的判决和强制执行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主体要件:诉讼诈骗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主观要件:诉讼诈骗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既然诉讼诈骗是一种新型的犯罪,光凭过去的法条和理论探讨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只有通过新的立法手段才能有效打击、遏制这样犯罪行为。
  当代著名法理学家德沃金说过:“法院不能让自己被利用作为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如果不通过立法规制诉讼诈骗行为,人民法院仍然会成为众多诉讼诈骗者所利用的工具,越来越多的无辜百姓将在不知不觉中被虚假诉讼者洗劫一空,但又投诉无门、求助无路。
  只有通过新的立法设定诉讼诈骗罪,才能有效规制此类犯罪行为蔓延,才有效保护公私财产安全,才能确保人民法院不被虚假诉讼者所利用。
其他文献
摘 要 2012年修改通过的《刑事诉讼法》新增了有关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规定,突出了对被羁押人人权的重视和保障,但是该规定过于原则化,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不强。本文通过比较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发布的两份司法解释,可以发现其对于若干细节问题的规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有关审查内容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对于审查内容所采取的是一体式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规
摘 要 关于堕胎(人工流产)的问题,伦理学界的争论不断,由于不同案例情况的复杂性,看待堕胎问题的视角也在不断转换,从胎儿的本体论地位到生命权的本质含义,从单方面的权利诉求的矛盾对立到堕胎涉及的主体间关系与权利义务的探讨。本文将从一个具体而典型的选择情境(病儿的堕胎问题)引入,总结分析在这种情境下,几种主要观点之间的理论交锋,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理论为实践选择提供辩护。在此分析基础上,笔者还将从ELSI
摘 要 在西方法律格言中流传着法律不会强求公民做不可能的事情,而在儒家文化盛行下的传统中国也存在着诸如“亲亲得相首匿”的原则,即在亲属之间的隐匿窝藏的犯罪行为不负责任。虽然两者表述不一,但卻有异曲同工之妙。“法律是善良和正义的艺术”,作为法的基本价值之一的正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其本身就是一致与不一致的统一。因此,“法律应以一般正义为基础,同时以个别正义为补充。”将其核心思想放大到现代宏阔的刑法
摘 要 自由、平等与秩序,当三者出现冲突,如何选择?《劳动合同法》规定“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的妇女不得被非法解除劳动合同,但如果该妇女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用人单位是否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本文从“自由、平等与秩序”的角度,分析彭某诉该公司劳动争议案,通过对基本案情的分析,提出案件的具体争议点,分析价值选择。  关键词 女职工保护 计划生育 解除合同 价值选择  作者简介:郑小敏,武汉大学法学院2013
摘 要 在对抗制诉讼模式中,保密特权是辩护律师最重要的权利之一,保密特权的理论来源于对抗制、人权保障、信赖利益等相关学术理论,同时因涉及到对被告人的保护,关乎宪法性权利,故应受到更多的重视。但我国刑事诉讼过于强调惩罚犯罪、发现事实,对辩护律师提出了过高的真实义务,使得辩护律师陷入忠诚义务与真实义务的两难之中,因而在司法实践中遇到困境。在现行对抗制的刑事诉讼模式的背景之下,如何重新平衡真实义务和保密
摘 要 文化堕距理论认为,当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变迁的速度不一致,或者非物质文化内部各个部分变迁的速度也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文化堕距。《江村经济》被称为社会学的经典,它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貌,同时也揭示了农村工业发展存在的困境,即村民思想观念的变化要远远落后于物质生产技术的使用,这种“文化堕距”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在发展农村工业时,既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同时也要
摘 要 电影《控方证人》是丈夫涉嫌杀人后妻子出庭作证,电影《全民目击》是女儿涉嫌杀人后父亲出庭作证。两部影片相通之处在于,无论是前部电影中的妻子,还是后部电影中的父亲,其出庭作证表面上看去似乎是为了弄清案件事实,查出杀人真凶,但实际上却是其处心积虑设计的“骗局”,最终目的是使自己的丈夫,女儿“脱罪”。 证人证言是司法实践中最常用的法定证据之一,但相比于其他证据,它又是最复杂的一种法定证据,证人证言
摘 要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的规模和数量迅猛增长,我国政府与高校的关系问题日渐凸显,高校行政管理问题亟待解决。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视角去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和界定政府对高校行政的管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高校 行政管理 问题 公共管理  作者简介:禹黄姣,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与公共政策;董美辰,广东交通职
摘 要 贵阳市花溪区检察院在司法责任制试点工作中,存在的办案主体权力和责任不明确、办案人员职业保障制度不健全、检察队伍专业化有待加强等一系列问题。本文认为在遵循检察工作规律的基础上,应将检察官助理纳入司法责任制的追责主体、建立健全办案人员职业保障,同步推进检察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精英化建设,从而推动司法责任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 检察官 司法责任制 办案质量  作者简介:王川川,贵州民族
摘 要 关系是中国一个极具本土色彩的词语和现象,人们常借助生命礼仪和时历礼仪的场域来维持、再造和改变人际关系,乡土社会中的礼仪不胜枚举。研究发现,村民“结构洞”的角色日益突出,人情交往圈半径不断延长,农民之间“你来我往”更加频繁,随之而来的送礼和回礼现象比比皆是。  关键词 乡土社会 结构洞 礼 关系  作者简介:王一帆,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