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风动,桂花香浮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rgw91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白娘子的故事,很早就知道了杭州。想象中的杭州应该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采莲少女划着小舟在碧波荡漾里轻声吟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然后在水中“惊起一滩鸥鹭”……
  高考结束后,我来到了曾魂牵梦绕的地方。第一天因为下雨,我便待在房间里。第二天,我被落地窗里投进来的阳光刺醒,雨终于停了,西湖水面波光粼粼,天是雨后初晴的淡青色,像是新染的青绸布。
  西湖里,雨后的荷花竞相绽放,白的如玉,粉的如胭脂,荷叶如盖,清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
  风很温柔,带着西湖氤氲的水汽,带着荷花的清香,还有某种不知名的甜香。这种甜香仿佛是有重量的,一层一层地压下来,越是前行,香味越重。
  心中好奇,这香气从何而来。
  小路弯弯曲曲,树木葱茏,骑着自行车穿行其中,颇有“曲径通幽处”的感觉。路人告诉我沿着小路一直走下去,就是灵隐寺。一路走来,并没有见到什么奇花异草,可空气中弥漫的香甜气味越来越重,仿佛即将抵达香味儿的源头。
  果然,拐过一个路口,便看见两棵古老粗壮的桂树。原来,之前一直诱惑我的香甜气息不是别的,正是桂花的香气。
  这两棵桂树大概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树干极粗壮浑圆,枝叶极茂盛葳蕤,金黄色的小花密密麻麻地隐藏在一丛丛绿色的叶子之间。地上也铺了一层薄薄的桂花,像是给大地披了一层金黄的大衣。
  继续前行,就能看见灵隐寺了。古老的寺庙,参天的古树,钟声远扬,香火鼎盛,我虽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但也应该进去敬上一炷香,祈求父母安康,生活顺心。
  也许是心理因素在作怪,进了灵隐寺心就变得特别空,那时时传来的诵经声一点一点地化去了我内心的浮躁。站在灰白色的墙前,闭上眼睛,空气中是桂花甜香和烛火檀香结合后的复杂味道,它们从我的鼻子进入我的身体。我感觉自己一点一点地被放空,我想这就是宗教的神秘力量吧。
  出了灵隐寺,我又去了花港。都说花港是观鱼的好地方,我特意买了一袋鱼食。果然,花港水质澄澈,五彩的锦鲤在透明的水中游来游去,水中又倒映着葱绿的树影,色彩的對比是那样的鲜明。我一粒一粒地投放鱼食,引得众多锦鲤争相抢食,但在这样幽静的环境里,它们的抢食行为看上去也是那么悠闲。
  我继续骑行穿越大半个西湖去雷峰塔看一看。
  那时已是黄昏,夕阳西下,雷峰塔在落日的余晖里显得庄严肃穆,笼罩着一层悲剧的色彩。只要一想到传说里白娘子是被无情的法海压在这座塔下,我总是会莫名地感觉到一阵压抑。雷峰夕照,也是西湖十景之一。我只远远地望着雷峰塔,看见橙黄色的夕阳和高耸的雷峰塔交相辉映。夕阳的圆润,雷峰塔的坚硬,两者一圆一尖,一柔一刚,这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刚柔对于阴阳的完美展现。
  我掉头,骑上自行车,慢慢地朝住的地方走去。
  再次路过那两棵桂树的时候,我从地上捡起两枝尚未绽放的被风吹落的桂花,有水珠在花蕾和叶子上摇摇晃晃。我把它们带到酒店,夹在随身携带的日记本里。
  等我离开杭州,这两枝桂花将是我带走的最珍贵的纪念品,因为它们氤氲着杭州最富代表性的味道。
  当我想起杭州,我会拿出这两枝桂花,扑面而来的香气会带我在梦里回到西湖,回到桂树下,回到那浩浩荡荡的甜香里。
其他文献
/名片夹/  李海鹏,作家、新闻记者和专栏作者。曾为《南方周末》高级记者、《人物》杂志主编。作品典范而不拘一格,怀抱理想精神又深具现代意识,蕴含文字之美、独到见识和对人与事的深邃了解。  我较少地记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较多地记得电影《布拉格之恋》。里面有一段儿:苏军开进了布拉格,特丽莎发表了照片,托马斯、特丽莎、萨宾娜和托马斯的两个同事一起去酒吧庆贺,里面有很多年輕人在跳舞,还坐着一桌苏联官
潘向黎是当代一位颇具个性的女作家,她的创作唯美婉约,在当代文坛中独树一帜。她的文字充满着善心与爱意,怀着真挚淳朴的感情,艺术上追求一种高雅的格调,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有一种诗歌般的意境。  秋来,桂花的馥郁笼罩了全城。小区里的几棵桂花今年开得分外盛大,忍不住走到桂树下,仰首享受那浓郁而清甜的香气,由衷地重复往年的惊叹:真香啊!真好闻!  好像每个花蕾都是一个迷你的黄玉瓶,里面藏着经过三个季节酝酿出
——如果是一只年迈的猫住进书里,也许会让你更寂寞呢。  ——不,如果它正巧是一只寂寞的猫,我们在一起,就都不会寂寞了。  春天从泥里钻出来,拱得人心里毛茸茸的。我索性仰面躺下,像浸泡在大暖房里的种子,等待生根发芽。  阳光突然从我的脸上溜掉了,一个纤细的声音轻轻送来一句“你好”。  我已被清风醉得昏昏欲睡,真不想睜开眼啊。  “请问……这里是地球吗?”那声音问道。  这次,我的眼皮“啪”地弹开了—
本期客座主编:刘荒田  2019年1月,号称“四季如春”的旧金山,也有了标准的冬天。晚上7时多,寒风刺骨,市场街的行人裹紧大衣,微低着头,鼻头通红,往各种车站赶。这阵子,唯家中烧旺了壁炉的起居室有强烈的吸引力。我从唐人街走出,跳上7号巴士,马上感到暖烘烘的,兴许明亮的灯光就是热量。巴士往海滨开,这一趟乘客不多,谁都有座位。45分钟以后到家,我在空着的双人座上坐下。  掏出一本小说,是两个月前江南采
纲子是我的前同事,同是石油工程专业毕业,但他打心底不太喜欢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海滨之城的盛夏炎热,当时我们还都在单位提供的宿舍楼居住,附近的公园在夜晚经常举办各种消夏活动,但很少见到纲子的身影。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每天下班回到宿舍后便开启了“学习模式”,天天在学习,学会计、英语、建造师……去年夏天,纲子在辞职前就落实好了老家那边的工作,问到新单位看中他的地方,纲子回答说:“一级建造师证书、会计从业
李汉荣《对一个垃圾堆的观察》,设身处地不仅是对人,也可以对物,设身处地就是物我为一。我们写文章既可以拟人化,把物当成人来写;也可以拟物化,把人暂时变成物,更深入地想一想,它原来是什么样,有怎样一个活动或变化的过程?这就涉及到追本溯源了。什么事情如果把这一步走好了,那也就揭開庐山真面目了。那时的世界,也就没有秘密可言了,经过挖掘也就平中见奇了。  这正是李汉荣先生文章的一贯特点。对这个垃圾场的一件件
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悉尼的旅行画家Maxwell Tilse,在作完画后将其沿着轮廓剪下来,而后与现实的景物放在一起,那一幅幅图画仿佛一枚枚建筑徽章。就好像一只会魔法的手在空中那么随意一抓,便将房子缩在了掌中,看上去十分精致、有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家住在东城区内务部街5号大院,院里有一架枝繁叶茂的大藤萝。我和我发小们灿烂的童年,就在那藤萝架下愉快地度过……  记忆中,那藤萝架足有五米来宽、八米多长,距地面高达三米左右,藤萝根间距两米的立桩,用的一水儿都是规格20×20(厘米)的黄花松方子木,连同架上的檩条,统统涂了防腐漆。  春寒料峭时,藤萝还光秃着,生性好动的我们闲暇便凑到一起,一个个或趴或跪,玩弹球、拍洋画。  柳枝
上海尽有看不够数不清的高楼大厦,跑不完走不尽的大街小巷,琳琅满目的玻璃橱窗,车水马龙的繁华闹市。但是,我们的许多外国朋友偏要去看一看早晨的菜市场。  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们刚到上海的时候不是也想到菜市场看一看吗?  那还是几年前的一个早晨,在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踏着熹微的晨光,到一个离旅馆不远的菜市场。  到了临近菜市场的地方,市场的气氛就逐渐浓了起来。熙熙攘攘的人群,摩肩擦背、来来往往。许多
但愿我是,你的夏季  當夏季的日子插翅飞去  我依旧是你耳边的音乐  当夜莺和黄鹂精疲力竭  为你开花,逃出墓地  让我的花开得成行成列  请采撷我吧——秋牡丹  你的花——永远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