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上,一个好的导入可以立即吸引学生的视听,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设计导语呢?
一、导语设计的基本要求
1.紧扣语文教学目标。导语的设计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學目标来精心设计,教学目的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伊始的导语,一定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2.导语设计力求新奇性。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一般来说,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新奇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因此导语设计要注意新奇。
3.导语设计力求艺术性。即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教师进行导语设计要力求用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的美的享受。同时,也要注意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进入课堂的情景中。
4.导语设计力求知识性。导语是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5.导语要短小精悍。导语的设计要短小精悍,一般两三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
二、导语设计的方法
1.质疑设悬导入法
即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如:在教鲁迅的《孔乙己》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现象所感动。”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则导语抓住课文的重点巧布疑阵,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
2.创设情境导入法
在课的起始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渲染课文的意境,唤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然后再因势利导,学习课文。如教《春》一文,课的开始,用多媒体播放春的幻灯片,同时播放背景音乐《春野》来创设情境,把学生领入了一个色彩缤纷、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仿佛就在春天漫步。这样,学生受到感染,学起来一定会十分认真,收到良好的效果。
3.名句导入法
古诗文名句语言隽永,意蕴丰厚,千古传诵。在导入课文时,结合课文特点,恰当引用古诗文名句,能够使学生通过这些名句的意蕴和写法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象,从而感受到课文的精妙之处。
学习《爱莲说》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自古以来,莲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和莲有关的名句,背给大家听。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留得残荷听雨声”
这些诗句都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为什么文人都对莲花如此钟情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这一导语,不仅使学生认识了莲花的美丽姿容,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主旨。
4.故事导入法。
教师可结合课文实际从故事、趣事、轶事、寓言、典故等方面开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斑羚飞渡》时,我用《藏羚羊跪拜》的故事导入。当讲到藏羚羊之所以弯下笨重的身子给猎人下跪是在求猎人保全自己孩子的一条性命时,学生禁不住被藏羚羊这一悲壮的举动所感染。这时我顺势导人,说《斑羚飞渡》再一次将这感人肺腑的一幕呈现给读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动人的故事。这样,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5.分析标题导入法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眼睛,我们可以审视一个人的心灵;同样,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从标题导人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如,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可以一开始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待了几个地点?这个标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分析出来后就可以顺势引入:“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画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现在同学们翻开课本速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态度是什么呢?”
6.复习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比较,对照新旧知识,可体现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起到以旧拓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讲《走一步,再走一步》我是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学过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在这首诗里‘山’指的是什么?(重重困难)‘海’指的又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这首诗告诉我们要到达理想的境界,就要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千辛万苦。那么,当困难来临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方法克服困难呢?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将给我们以启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7.介绍背景导入法
对于一些了解了创作背景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文章,宜采用交待创作背景式导语设计。例如,教学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具体可感的悲惨画面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无论设计何种类型的导语,都离不开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都要针对教学目标,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思想感情的陶冶,有利于文学修养的提高。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导语这朵瑰丽的鲜花在语文教学园地上怒放!
一、导语设计的基本要求
1.紧扣语文教学目标。导语的设计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學目标来精心设计,教学目的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伊始的导语,一定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2.导语设计力求新奇性。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一般来说,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新奇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因此导语设计要注意新奇。
3.导语设计力求艺术性。即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教师进行导语设计要力求用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的美的享受。同时,也要注意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进入课堂的情景中。
4.导语设计力求知识性。导语是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5.导语要短小精悍。导语的设计要短小精悍,一般两三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
二、导语设计的方法
1.质疑设悬导入法
即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如:在教鲁迅的《孔乙己》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现象所感动。”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则导语抓住课文的重点巧布疑阵,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
2.创设情境导入法
在课的起始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渲染课文的意境,唤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然后再因势利导,学习课文。如教《春》一文,课的开始,用多媒体播放春的幻灯片,同时播放背景音乐《春野》来创设情境,把学生领入了一个色彩缤纷、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仿佛就在春天漫步。这样,学生受到感染,学起来一定会十分认真,收到良好的效果。
3.名句导入法
古诗文名句语言隽永,意蕴丰厚,千古传诵。在导入课文时,结合课文特点,恰当引用古诗文名句,能够使学生通过这些名句的意蕴和写法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象,从而感受到课文的精妙之处。
学习《爱莲说》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自古以来,莲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和莲有关的名句,背给大家听。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留得残荷听雨声”
这些诗句都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为什么文人都对莲花如此钟情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这一导语,不仅使学生认识了莲花的美丽姿容,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主旨。
4.故事导入法。
教师可结合课文实际从故事、趣事、轶事、寓言、典故等方面开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斑羚飞渡》时,我用《藏羚羊跪拜》的故事导入。当讲到藏羚羊之所以弯下笨重的身子给猎人下跪是在求猎人保全自己孩子的一条性命时,学生禁不住被藏羚羊这一悲壮的举动所感染。这时我顺势导人,说《斑羚飞渡》再一次将这感人肺腑的一幕呈现给读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动人的故事。这样,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5.分析标题导入法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眼睛,我们可以审视一个人的心灵;同样,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从标题导人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如,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可以一开始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待了几个地点?这个标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分析出来后就可以顺势引入:“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画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现在同学们翻开课本速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态度是什么呢?”
6.复习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比较,对照新旧知识,可体现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起到以旧拓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讲《走一步,再走一步》我是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学过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在这首诗里‘山’指的是什么?(重重困难)‘海’指的又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这首诗告诉我们要到达理想的境界,就要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千辛万苦。那么,当困难来临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方法克服困难呢?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将给我们以启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7.介绍背景导入法
对于一些了解了创作背景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文章,宜采用交待创作背景式导语设计。例如,教学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具体可感的悲惨画面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无论设计何种类型的导语,都离不开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都要针对教学目标,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思想感情的陶冶,有利于文学修养的提高。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导语这朵瑰丽的鲜花在语文教学园地上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