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洋溢着语文气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语文不仅是学习、生活的工具,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延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学科,而且对培养人的品格与底蕴,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只有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们才会孜孜不倦地追求更为完美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才会真正属于“语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是怎样的,众说纷纭,各成派系。我没有能力系统深入地阐述,但我认为只有抓住核心要素,触及学科本质,才能拨开云雾见面目。以下是我在执教的感性材料中的一些思考和追求。
  二、教师主导,凸显人文情怀
  学生比较稚嫩,面对文本,教师或启发,或引导,或纠错……学生在这样的点拨之下,就能使阅读理解更上一个层次。
  比如,在学习《可爱的草塘》一课时,学生对“草塘”究竟是什么东西无法理解,有的说“草塘就是草原”,有的说“草塘就是池塘”……一时产生困惑。此时,我联系实际,巧妙地点拨:“我见过大片大片的沼泽地,上面长满了芦苇、蒲草。有的草就长在水中。你们想,这和内蒙古的大草原是一回事吗?这和人们挖一个塘,用它养鱼或种荷是一回事吗?”经过这么一点拨,学生终于明白“水塘”、“池塘”、“草原”和“草塘”的不同之处。
  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渐领悟课文的真谛。在教学《西门豹》一课时,有学生认为西门豹是邺这个地方的大官,下一道命令不许再给河伯娶媳妇,把巫婆和官绅头子抓来砍头就行了,不必那么费劲装着去送新娘。针对这个问题,我采用了“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进行主动的学习,组织了一场精彩的学生间的互问互答,而我则在关键之处点拨,学生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迸发出极大的创造性,焕发出无限的积极性。
  三、学生主体,显露智慧光芒
  小学生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阅读时,对课文产生误解在所难免。关键是教师如何点拨引导。如教学《暮江吟》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讨论了“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之后,让学生画一画月亮。结果,有很多学生画的月亮是弯口朝右,此时,我及时地进行了点拨:“弯月分为新月和残月,农历每月月初几天是新月,月末几天是残月。残月的‘残’字的拼音是‘cán’,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是个‘c’就像个残月,弯口朝右;那么,弯口朝左的就是新月。所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月儿应该是弯口朝左的新月。”在我的点拨下,学生的错误得到了纠正,信息也得到了积累。
  轻车熟路地教学完《将相和》中“负荆请罪”一段,正当学生为蔺相如以大局为重的胸襟折服时,冒出了一个异类:“老师,前文的蔺相如机智勇敢,这里为什么这么傻,采取这种自取其辱的下策。”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这个话题,课堂生成了一段精彩的讨论。
  讨论后我总结:“这就叫‘策略’。处世也是一门艺术,要具体问题灵活对待,希望大家从中得到收益。我也感谢同学们的异议,使老师捕捉到了课前没注意到的话题。蔺相如在历史上是智慧的代表,这样,三个故事就贯穿一气了——立足智慧,做事有谋略。”
  这是一堂完全没有预设的课。课前我只把重点放在“大局为重”上,忽视了“避而不见”的策略所包含的智慧。但在生成的过程中,却是那样流光溢彩,充满智慧。现在的语文课堂普遍重视对话,但对话如果没有“智慧”的含金量,只能是流为俗套,陷入平庸。现在的许多语文课五花八门,手段繁杂,却远离了语文的本质,给人的感觉是“轻飘飘,晕乎乎,云遮雾挡不见峰”,没有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既缺乏剥笋般的层层推进,又没有“蛛网”般的丝丝入扣。长此以往,学生就没有缜密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阅读质量自然无法提高。富有智慧的课堂,是当前语文课急需关注的话题。
  四、师生对话,充满诗情画意
  教完《第一场雪》,学生们意犹未尽,我便趁热打铁:“我们把课文改编成一首诗好不好?每段用一句话概括。”
  生:我说第一句:阴云布满寒风起。
  生:我觉得“阴云”不妥,书中用了“彤云”更准确,下雪前和下雨前的云是不一样的。
  生:根据书上内容“前几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说明寒风是突然袭来的,我觉得用“寒风骤起”好,而且先刮风,再起云,建议改成“寒风骤起彤云密”。
  师:好!那起句就用“寒风骤起彤云密”。注意韵脚“i”。
  生:第二段写雪,我只想到“鹅毛大雪”。
  生:“大”应该改成“飞”,“鹅毛”已经表示大了,而且“飞”更能表现雪的特点。
  师:好一个“飞”,有气势,后面三字呢?
  生:我用“满天飞”。
  生:“飞”字重复了,我改成“舞”,能突出雪的轻盈。
  师:“舞”很传神,又带拟人色彩,但觉得“满天”太俗了。
  生:那改成“漫天舞”吧,气势更大。
  师:好一个“漫天舞”,有诗人气质。
  生:第三句就用书上的话,“万里江山白玉砌”,“砌”押韵。
  生:第四句用“雪兆丰年人欢喜”。老师说这篇文章写于1961年,那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末年,看到大雪,想到久违的丰收,大家一定非常高兴,而且“喜”押韵。
  生:前面有“雪”了,我把它改成“瑞兆丰年”,“瑞”有吉祥之意,更为喜庆。
  生:何不把“人欢喜”改成“人更喜”呢,这不更突出了心情?
  师:“寒风骤起彤云密,鹅毛飞雪漫天舞。万里江山白玉砌,瑞兆丰年人更喜。”这就是同学们智慧的结晶,多了不起的小诗人啊!
  五、结语
  有人把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形象地描述为“诗意的课堂”。这里的“诗”,并非文学作品,而是指课堂上让师生真切感受到的情感的投入与交融,智慧的迸发与飞扬,生命的绽放与闪光。“诗”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课堂的本体。我认为,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以潜心的感悟和思维的碰撞为平台,在“诗意”中激活师生的灵气与悟性,应当是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揭示痛经的证候分布特点及中医妇科名家治疗痛经的用药规律,以发现病、证、方、药之间的联系,以传承中医妇科名家的经验,为临床治疗痛经提供辨证
摘 要: 丘吉尔一生发表了许多富于技巧、打动人心的演说,《丘吉尔战时演说》是其演说辞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篇。本文以文体学知识为基础,从语句的目的、用途、结构和修辞方面,对《丘吉尔战时演说》的句法特征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该演说辞中,演说者大量运用陈述句、复合句和复杂句来描述事件,以达到传达演说目的、唤起听者共鸣的目的。  关键词: 《丘吉尔战时演说》 句法特征 文体字    一、演讲的历史背景  在波兰
摘 要: 符号不仅形成了人类的种种文化景观,更成为人类特有的标志。可以说,符号是人类文化的根基。符号作为平面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是设计师与受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信息传达的使者,符号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设计作品的成败。本文对将设计思维转化成符号的过程,以及在进行符号设计应遵循的艺术原则进行了研究,以使设计者更准确地运用符号设计规律来进行平面图形设计。  关键词: 符号 平面设计 设计思维 艺术规律 
本论文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消疕汤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消疕汤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属血热风燥证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成
摘 要: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比较广泛,在《专题》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无疑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作者根据教学实践,对在《专题》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语文专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 《专题》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程。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
摘 要: 以前中学语文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没有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很苦,教学的质量不高。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使语文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强想象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多媒体教学 培养兴趣 创设情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
目的评价前房完全性气液交换及双眼包扎制动治疗白内障术后后弹力层脱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慈溪博视眼科医院2013年9月至2018年9月白内障手术8 931例中术后发生后弹力层脱离48例(48眼)的资料。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4例(24眼)。临床试验组采用前房完全性气液交换术及双眼包扎制动,对照组采用单纯前房注气术及单眼包扎,体位不限。结果试验组后弹力层复位率为91.67%(22/24),优于对照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