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论存在与时问

来源 :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h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存在问题和时间问题都是古老的问题。“古老”一词既标明了一种时间特征,也与存在息息相关。而且,由于黑格尔率先把哲学规定为哲学史,这就不仅使这两个问题相关于哲学“史”意义上的时间,并且同样相关于哲学本身,其中尤其是黑格尔哲学。这种相关性使得联系黑格尔哲学来讨论存在和时间有其必要。
其他文献
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全球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于2001年8月4日-6日在青岛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山东省委党校、聊城市委党校、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约3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上,学者们就全球化及其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影响和作用以及我们应采取的对策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提出规范问题加以探讨有双重社会、理论背景:大踏步迈向现代化的我国亟需各种规范的建立、健全、巩固;风行于西方且浸润我国学术界的“后现代”解构思潮却要颠覆各种规范。二者悖道而驰,在社会和理论界引起了不同的反响。本文虽未提后一种背景,但其命意已蕴含了潜在的非解构的建构立场。后者如费耶阿本德“怎么都行”的名言,虽然风行一时,但不仅于世无补而且在理论上陷于悖论:反对普遍原则“怎么都行”,“怎么都行”又成了普遍原则。因此,本文讨论的问题就取得双重的建设价值:对实践中规范的建立的理性思考和潜在的对解构思潮的消解。当然,
印度的宗教五花八门,思想错综复杂。印度宗教思想的形成与它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阿特曼”作为印度思想信仰的一种,是奠定印度有神论宗教和唯心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确立印度人具有不同于其他东方民族的特殊思维方式的重要思想来源。它既是宗教的立宗之本,也是哲学交锋的焦点所在。历史上除了顺世论及佛教等少数几种宗教哲学外,几乎所有的印度宗教或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地承认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潜存不灭、绝对永恒的精神实体——“阿特曼”。
当代西方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家罗尔斯的正义论以重新复兴“社会契约论”为特征,它唤起学术界不少人对于社会契约模式的关注,也唤起更多的人从罗马民法、市场经济乃至基督教“圣约”传统中寻找社会政治模式的热情。然而,近现代以来,主流思想的看法一直是认为“从身份到契约”是社会进步与现代性出现的主要标志,不仅充分肯定其具体实践,而且积极把它推广到对于整个社会以及政府国家的理解(如“公共选择理论”等),就是我国在当前体制改革中也有许多人看好社会契约论模式。因而问题是,罗尔斯的新意在哪里:他的“新”社会契约模式与广泛流行的“
在先秦时期,并没有“名家”这一称谓,当时人们称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为“辩者”或“察士”。只是到了西汉,著名学者司马谈在其《论六家要旨》中第一次用“名家”一词指称先秦时期的辩者学派,此后流传沿用至今。名家学者多有发达的知性思维和抽象思辨能力,在逻辑学上颇有贡献,是先秦独具一格的一个知识群体,学术界对此已有不少论述,但我觉得从思想史的角度上谈论得还不够系统和明晰,所以在这里再作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在过去几年中,我主要在探讨一些中国哲学的论题,但也从未丧失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强烈兴趣。相反,我一直在尝试将中国哲学中的一些问题和立场,通过胡塞尔意义上的意识分析加以现象学的理解,以便更好地领会它们。今天我能被允许在鲁汶面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杰出研究者和学者来提出这些问题,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道是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学者们大多从哲学与伦理的角度解释它的内涵。有许多学者认为道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涵,如冯友兰先生认为道有两种含义:物质性的精气与万物总原理(冯友兰,第219页);陈鼓应先生认为道有三种含义:实存者、规律与人生准则(陈鼓应,第2页);
反形而上学曾一度成为某些时髦思潮标新立异的共识,甚而通过逻辑分析得出结论:形而上学的全部断言陈述都是无意义的。(参见卡尔纳普,第13-14页)然而两位美国学者在2003年却指出,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古老的形而上学问题的哲学家往往还小心翼翼,可到了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