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排课中实践“以人为本”思想的探讨

来源 :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ynn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课程表是高校教学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兼顾合理化和“以人为本”的课程表编排,不仅可以稳定教学运行,还能调动和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课表编排各个环节的控制,使“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
  【关键词】高校课程 课程编排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1
  
  高校的课程表是教学运行的基础,课程表的合理化是教学稳定运行的前提。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使我们了解,课程表不仅应该具备合理性,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课表的编排工作大体可分为准备、编排、征求意见、调整、实施、反馈情况几个环节[1],“以人为本”应贯穿于排课中的各个环节。
  
  1“以人为本”的课表编排基础—合理化和人性化排课前准备工作
  课表编排是一项既复杂又精细的系统性工作,既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又要合情合理,保证无差错、无矛盾[2]。因此做好准备工作,是实现课表“以人为本”的前提。
  1.1 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是排课“以人为本”的基础
  课表的编排应以教学计划为依据,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包括学校校历,学年学期具体的教学任务,有关教学改革与教学组织管理的具体政策、法规、要求等,不得脱离总体目标。教学任务的落实应当以现行的教学计划为准,由各学院等教学单位按照学校的具体要求进行填报。各教学单位在填报教学任务时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安排最为合适的教师上课,对于需要合班的课程要进行合理的编班[3]。编排课程时严格保证课程的学时、性质与教学计划一致,不能任意更改,合理安排合班课程,实现最终培养目标。对于如因“国庆节”等假期公休、学生实践周、教师带实习,应该在排课前将此时段空出,避免调课,影响教学秩序稳定。
  1.2 征求排课意见,实践课表“以人为本”
  课表编排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各种需要,并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和教师的各种需要改善外部条件,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4]。因此,在课表编排前,向教师和学生征求排课要求,并对要求进行归类,对于一些有特殊困难的教师和学生,统筹考虑课表编排。
  
  2“以人为本”的课表编排
  高校排课“以人为本”的“人”即指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课表编排作为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核心和动力是教师和学生,是教师和学生间的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3]。
  2.1 把“以学生为根本”作为出发点
  排课始终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出发点。
  (1)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安排课程时间
  按照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大脑调节功能的生理及心理特点[5],在安排课程时注意课程的搭配,如难度大的课程和较容易的课程,理科和文科课程,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课,要均衡疏密,合理分布。
  (2)不同类别学生,采用侧重不同的课程编排
  学生可以按照年级、学科等进行分类。按照类别编排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同年级的学生,编排的课程的侧重不同;不同学科的学生,应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的重心,编排课程。编排课表时,应将一天中最佳时段分给重点课程。
  (3)课程编排应注意动静匹配,使学生能够减轻负担,劳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乐趣和学习效率[6]。
  学科课程有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以理论学习为主,形式为“静”,实践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形式为“动”。实践类的课程进度要与理论课应相互配合,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两类课程时间相互搭配,课程内容相互辅助,以此提高学生学习乐趣和学习效率。通常,实践类课程编排受到场地、实验室、教师资源的限制,因此在安排这些课程时,需要统筹考虑。
  (4)服务学生,合理化课表空间安排
  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编排课表的方方面面。在尽量保证每个班级上课教室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可使班级数目少的课程流动,合班课程尽可能保持稳定,流动尽量保证在同一个楼层,避免因一天之内因频繁更换上课地点混淆教室,或下课时间换教室带来的教学楼内人多拥挤的现象。另外,单双周安排的课程,尽量保持在同一个教室里或同一楼层,避免学生因混淆单双周上课地点。
  2.2 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
  教师是教学行为的实施者,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1)保证教师在充沛的精神状态下完成教学任务
  排课时应该考虑到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特点、身体状况、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和是否有特殊要求等。平均教师周工作量,避免因一天内课程过多超负荷工作,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身体健康。教师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即使是老教师上课前也需要备课,从教师课表出发尽可能地给教师充分的备课时间[2]。
  (2)统筹安排,兼顾合理化与人性化
  课表的编排应当从实际出发,对部分教师的合理要求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如对待怀孕、年长、路途较远、有社会兼职教师的合理要求,在不影响全局的情况下,应给予适当照顾。对局部合理而全局有困难的要求,应作好解释,排课时视具体情况而适当处理。排课期间或课表排定后部分教师确因教学需要调整的,在办理相关手续后也应给予调整[2]。
  (3)调动教师积极性,提升教学水平
  尽量保证同一教研室的任课教师有共同空闲时段,以方便任课教师集体备课、讨论、研究,进行教研室活动。尽量错开平行课程的上课时间,方便教师相互听课学习,汲取经验,提升教学水平。另外,对于有些教师因科研或进修学习需要而要求课时适当集中的,应酌情考虑解决。
  
  3“以人为本”课表编排反馈机制
  课表编排是为学校、教师、学生服务的,课表质量的高低必须由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给出的综合评价指标来反映。在制定综合评价指标时,要站在课表编排过程中所涉及的学校、教师,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课表的诸多因素。如:采用学生问卷调查、计算教学场地利用率、教师的满意度[6]。针对反馈情况,进行分析,对于不合理之处予以及时调整。
  
  4 结语
  课表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指挥棒,课表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是学校教学管理实现“高标准,精细化”的基础[6]。以“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课表编排,是时代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服务与管理相辅相成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赵峰,等.课表编排初探.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5,(26)77-79.
  [2] 贺纹.浅析以人为本的高校课表编排.青年科学,2009,(3):87.
  [3] 鲁井兰.高校课表编排的原则与要点探析.科学教育论坛,2006,(1):87-89.
  [4] 陈榕坤.略谈高校课表编排的人本化.中国科技信息,2005,(5):138-142.
  [5] 孔风琴.关于高职院校排课的若干思考科教纵横.2009,(4):236.
  [6] 孙思模,等.高校课表编排质量问题研究.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0(3):77-80.
其他文献
探讨了师生的情感因素与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在大英教学中,将积极的情感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这样能够有效地增强教师的教学协调性和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责任感,使大学英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实现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而作为网络参与的重要主体高校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呈现出新特点和新问题。如何对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进行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先进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
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抗战大后方为战争前线提供了丰富的人力及物力支持。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文献资料发掘整理方法进行分析,并分别从还原抗日大后方历史、日机轰炸重庆及产生
摘 要: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质量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关系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阐述了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与构建,分析了现阶段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学
隐性知识是指个人或组织在长期生活工作或运行发展实践中难以规范化也难以传播和交流的各种隐性知识的积累,是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思维、认识、经验、能力是长
本文从资源节约的角度出发,阐明了女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环境下,改善女大学生的就业是重要的,也是可以操作的。
对国共两党而言,戴季陶是“中华民国”时期备受争议的传奇人物。因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忠心服务于国民党的他却屡被国民党误解,因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的依靠力量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指引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而高职大学英语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对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也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在德国,康德是第一个使用"批判"一词的人,1780年,康德写出《纯粹理性批判》,他的哲学思想进入批判时期。在1781年到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