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意境清新,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好景色。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本课的难点。教学中,我采用了简笔画、音乐、语言渲染等方法来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去感悟诗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教学过程摘录如下:
师:你觉得诗人写这首诗可能在什么时候?
生:秋天的夜晚。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峨眉山月半轮秋”,“秋”说明是在秋天,有月亮肯定是在夜晚。
(教师在黑板上画月亮)
师:诗人是站在哪儿吟这首诗的?
生1:船上。
生2:诗人站在船上,船在平羌江上,不远的地方有峨眉山。
(教师画山、江水、小船、诗人)
师:如果不去远行,在这秋色迷人、皓月当空的夜晚,李白可能会干些什么呢?
(学生纷纷展示想象)
生1:李白可能会和友人们在一起饮酒、赏月。
生2:李白可能会和朋友们吟诗、讨论时事。
生3:李白可能会和朋友一起下棋。
生4:李白可能会和妻子、孩子在一起说说笑笑。
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月光如银的晚上李白要离开亲人、象友远行了,此时,诗人心中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看着黑板上的图(简笔画),对照着诗句,想象一下。
(播放二胡曲《平湖秋月》)
师:(独白)在这秋天的夜晚,年轻的诗人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朋友,登上了去三峡的船。这可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离开家乡啊!抬头凝望,皎洁的月光洒在峨眉山上,山月一体;低头俯视,只见那月影倒映在江水中伴随着他顺流而下。望着渐渐远去的家乡,望着渐渐远去的朋友,李白心中一片惆怅,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往日与家人、朋友们在一起的一幕又一幕情景:在郊外……,在院落里……,在灯下……,而如今……
(教师沉默,音乐仍然,让学生的想象自由驰骋)
师:假如你就是诗人。你就是李白,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你会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生1:如果我是李白,我会想:以前我经常和朋友们一起去登山郊游,一起在院落里谈心,一起在灯下一边饮酒一边做诗,以后不能和好朋友经常在一起了,我真是舍不得离开啊!
生2:峨眉山上一草一木我是那样的熟悉;朋友们啊,我们在一起的时光是那样的快乐。今天。我离开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和朝夕相处的朋友、亲人,我不知何时再能回来呀!
生3:我乘着船顺流而下,马上就要看不到家乡的峨眉山和平羌江了,就要听不到朋友和亲人们的声音了,我心里郁闷啊。
生4: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到了别处后,悬挂在夜空中的月亮还能看见,但是熟悉的峨眉山就不能看到了,家乡的亲人和朋友也看不到了。
师:这首诗正如同学们所想的那样,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板书: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师:让我们怀着诗人当时的心情来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吧。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思考
新课程改革呼唤生成的课堂,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怎样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怎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呢?以上案例给了我们两点思考:
一、教师的引导作用不能削弱
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架设桥梁,铺设平台,学生才能在与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读懂课文、领悟课文的内涵。换句话说,课堂中需要我们教师的引领,学生才会真正的学懂。观察我们身边的有些课堂,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有些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自由生成,其结果是“离题万里”,更有甚者是与文章主题相悖的。毕竟学生的思维是不成熟的,无论是他们的生活经验还是知识经验都是比较缺乏的,他们对获取到的信息往往还缺少有效的处理能力。其实,课堂教学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过程,它缺少不了我们教师的引导。如果我们不通过某些手段和方法架构起一定的桥梁、渠道,引领学生逐渐走向文本的深处,他们就很难发掘“文章之魂”。上述教学案例中,正因为有了音乐、简笔画、语言渲染等情境的创设,才使学生一步步进入到诗的情境中,一点点建立起与生活经验的有效链接,才能达到了与诗人情感的共振。当然,要引导好学生,教师首先要在教学前与文本进行充分和细致的对话,深层次地挖掘出教材中的内涵,灵活地“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合理的外部环境与支持,这样的课堂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发展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在强调教师“导”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说到底还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不过是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已。我们只有关注学生的学,激发起学生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心灵对话的热情。激活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究的动力,使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语文课才会从“有意义”变得“有意思”,教学才会有价值。回顾上面的教学片断,正因为教师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学情来创设情境,课堂上才会有学生的精彩表演。
总之,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有效点拨、指导、引领下去感悟、体验、发现,他们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师:你觉得诗人写这首诗可能在什么时候?
生:秋天的夜晚。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峨眉山月半轮秋”,“秋”说明是在秋天,有月亮肯定是在夜晚。
(教师在黑板上画月亮)
师:诗人是站在哪儿吟这首诗的?
生1:船上。
生2:诗人站在船上,船在平羌江上,不远的地方有峨眉山。
(教师画山、江水、小船、诗人)
师:如果不去远行,在这秋色迷人、皓月当空的夜晚,李白可能会干些什么呢?
(学生纷纷展示想象)
生1:李白可能会和友人们在一起饮酒、赏月。
生2:李白可能会和朋友们吟诗、讨论时事。
生3:李白可能会和朋友一起下棋。
生4:李白可能会和妻子、孩子在一起说说笑笑。
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月光如银的晚上李白要离开亲人、象友远行了,此时,诗人心中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看着黑板上的图(简笔画),对照着诗句,想象一下。
(播放二胡曲《平湖秋月》)
师:(独白)在这秋天的夜晚,年轻的诗人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朋友,登上了去三峡的船。这可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离开家乡啊!抬头凝望,皎洁的月光洒在峨眉山上,山月一体;低头俯视,只见那月影倒映在江水中伴随着他顺流而下。望着渐渐远去的家乡,望着渐渐远去的朋友,李白心中一片惆怅,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往日与家人、朋友们在一起的一幕又一幕情景:在郊外……,在院落里……,在灯下……,而如今……
(教师沉默,音乐仍然,让学生的想象自由驰骋)
师:假如你就是诗人。你就是李白,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你会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生1:如果我是李白,我会想:以前我经常和朋友们一起去登山郊游,一起在院落里谈心,一起在灯下一边饮酒一边做诗,以后不能和好朋友经常在一起了,我真是舍不得离开啊!
生2:峨眉山上一草一木我是那样的熟悉;朋友们啊,我们在一起的时光是那样的快乐。今天。我离开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和朝夕相处的朋友、亲人,我不知何时再能回来呀!
生3:我乘着船顺流而下,马上就要看不到家乡的峨眉山和平羌江了,就要听不到朋友和亲人们的声音了,我心里郁闷啊。
生4: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到了别处后,悬挂在夜空中的月亮还能看见,但是熟悉的峨眉山就不能看到了,家乡的亲人和朋友也看不到了。
师:这首诗正如同学们所想的那样,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板书: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师:让我们怀着诗人当时的心情来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吧。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思考
新课程改革呼唤生成的课堂,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怎样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怎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呢?以上案例给了我们两点思考:
一、教师的引导作用不能削弱
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架设桥梁,铺设平台,学生才能在与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读懂课文、领悟课文的内涵。换句话说,课堂中需要我们教师的引领,学生才会真正的学懂。观察我们身边的有些课堂,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有些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自由生成,其结果是“离题万里”,更有甚者是与文章主题相悖的。毕竟学生的思维是不成熟的,无论是他们的生活经验还是知识经验都是比较缺乏的,他们对获取到的信息往往还缺少有效的处理能力。其实,课堂教学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过程,它缺少不了我们教师的引导。如果我们不通过某些手段和方法架构起一定的桥梁、渠道,引领学生逐渐走向文本的深处,他们就很难发掘“文章之魂”。上述教学案例中,正因为有了音乐、简笔画、语言渲染等情境的创设,才使学生一步步进入到诗的情境中,一点点建立起与生活经验的有效链接,才能达到了与诗人情感的共振。当然,要引导好学生,教师首先要在教学前与文本进行充分和细致的对话,深层次地挖掘出教材中的内涵,灵活地“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合理的外部环境与支持,这样的课堂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发展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在强调教师“导”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说到底还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不过是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已。我们只有关注学生的学,激发起学生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心灵对话的热情。激活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究的动力,使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语文课才会从“有意义”变得“有意思”,教学才会有价值。回顾上面的教学片断,正因为教师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学情来创设情境,课堂上才会有学生的精彩表演。
总之,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有效点拨、指导、引领下去感悟、体验、发现,他们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