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困生是需要特殊关爱的群体,且大多数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本文通过三个案例,分析了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阐述了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以此引起广大教师对学困生转化的重视和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学困生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尽管他们人数不是很多,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让这部分学生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有所成,对学校、家庭、社会,特别是对学生本人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个学困生总有他学习跟不上的原因,教师要在情感上、方法上、教育上多给予学困生帮助,才能使学困生重拾信心,取得进步。下面以笔者教学中遇到的三个案例为例,通过分析他们的学习现状,谈谈自己转化学困生的一些具体做法,希望能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和思考。
一、学困生的成因
所谓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不佳,其学习成绩远未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学困生往往具有缺乏进取心、没有学习目标、懒散、做事拖沓、反应慢、注意力不集中、意志薄弱,自觉性不强、自制力不高等特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较复杂的。除了少部分智力因素以外,大部分是由后天形成的。这既有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的影响,更受学生主观因素的主导。下面重点谈谈学困生的主观成因。
(一)学习基础不过关
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知识是一环扣一环的。前面的知识没掌握,基础打不好,势必影响后续的学习。教学实践中发现,学习基础不过关,是学困生的首要成因之一。
案例一:泽泽,一个数学基础严重不过关的孩子。做练习时,其他同学都完成了,他常常一点都做不出来,学习能力特别弱。虽然家长很配合,但还是经常不及格。课后笔者把泽泽留下来,帮他补课。结果发现,一丁点的内容,跟泽泽说了好久,好不容易泽泽终于能依样画葫芦了。第二天,同样的题目,泽泽又做不出来了……泽泽爸爸说,从一年级开始,每天晚上他都从不间断地帮泽泽补课。每天老师在课堂上教的内容,总会提前一天教他一遍,放学回家后,泽泽爸爸又会再跟泽泽复习两三遍,尽管这样,泽泽学习还是很吃力。每一道题泽泽都要想很久,但结果还是做不出来的……
(二)学习方法不掌握
这类学困生学习总是死记硬背,不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对知识的掌握比较零乱;只重视结论,不注重过程和方法,不善于比较、归纳和总结,不能使所学知识形成网络,缺乏系统性;知识缺漏多,数学概念总是混淆不清;学习机械、呆板,理解慢,从而造成理解能力差,尤其遇到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运用已学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时,更是束手无策。教学实践中发现,学习方法的不掌握,是形成学困生的又一主因。
案例二:小符,很努力学习但成绩总是六七十分。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挺认真地学习,每次测验后,听孩子信心满满地说,这次肯定会有进步了,结果每次都跟之前的差不多。家长很无助,很诚恳地请求老师帮助,希望老师能多关注自己的孩子。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
这类学困生中有很多并非有智力或者身体问题,而是由不良习惯及不良心理导致的。他们大多表现为懒动脑、懒动手、懒动口。怕困难,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课堂上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抛锚,要么发呆,要么做小动作;老师提醒之后,也保持不了几分钟;老师提问时很少举手发言;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意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作业不做或乱做;缺乏恒心,不能坚持,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实践中发现,学习态度不端正,也是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案例三:小琪,一个学习态度极不端正的孩子。智力不错但非常懒散,作业经常不做,隔三岔五就请假不回校上课;回校了,却只会埋头看漫画,一点也不听课。多次跟家长联系,家长总是唯唯诺诺,但不见一点效果。
在教學一线的老师们都知道,学困生的形成是复杂的、多样的、独特的。但他们身上总有一些共性,笔者仅以此三例列举出教学中比较常见的类型进行探讨。
二、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有正确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关注学困生的细微变化,以爱心、细心、耐心为佐料,才能探寻适合不同个体的方法,真正有效地转化数学学困生。针对上面三个案例,笔者的做法如下:
(一)多鼓励,树信心
学困生由于自己学习落后于他人,难免会缺乏自信、出现自卑。课堂上,他们一贯沉默,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更少有机会获得同学们的认可。笔者对案例一中的泽泽,给予的是鼓励,鼓励,再鼓励。
了解了泽泽的状况之后,笔者在班上宣布,只要泽泽测验能及格,就能为小组增加一面红旗。对此,全班同学都表示支持。在接下来的两次测验中,泽泽仍然不及格,其实,这是意料之中的。第三次测验,泽泽拿了个“60+1”,泽泽为自己小组加了一面红旗,多光荣呀。笔者继续鼓励和帮助泽泽,接下来,泽泽在第四次单元测验中竟然得了70分。这70分,使泽泽又为小组增添了一面红旗,使全班为之雀跃。
笔者坚持用“鼓励,鼓励,再鼓励”的办法,抓住其每次细微的进步,面向全班表扬他,激发他的上进心和内在潜能,意想不到的进步就发生了。而对于细微的进步,能获得老师的鼓励和同学的认可,又将化为新的动力推动其继续努力。现在,你能想象出泽泽在期末考试中取得的“74.5”分的背后,究竟付出了多少汗水和泪水吗?
(二)找原因,巧帮助
每个学困生的表现是独特的,其学习困难的原因自然也就因人而异,各不相同。老师要用发现的眼光,细寻其症结所在,才能施予有效的帮助。
对于案例二中的小符,笔者给他一个绝招——“问”,让他明白“问”是一条捷径,能很快获得成功。小符一开始不敢来找笔者,因为他既胆子小,又不知道该问什么。笔者让他每天把不懂的找出来,由笔者来问他“今天有什么地方没弄懂?”接连几天下来,笔者发现,小符只是胡乱扯几个无关痛痒的问题来敷衍笔者。于是直接给小符指出:“你究竟想不想学好?如果想,就用心去找每天学习中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来问老师。明天开始,老师不再问你了,改为你来问老师!”小符知道老师生气了,接下来几天,小符怯怯地来“问”。笔者鼓励他,这样做就对了。同时,还在班上表扬他,说他掌握了“问”这一个绝招。他窃喜,这样他越问越来劲了,笔者又不断地表扬他。一个学期下来,小符进步了不少。尝到甜头的他,继续不厌其烦地“问”老师,到六年级时,竟然多次测验都能拿到90分以上,对他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可见,只要能找到学困生学习中的存在问题,找到适合他的方法,激发出他的内在潜能,给予适当的帮助,学困生也可以有很大的进步。
(三)明方向,立目标
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转变这些学困生需要花大力气。教师要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习信心,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习上多关心,学法上多指导,最终使之走出学习困境。
对于案例三中的小琪,笔者通过与其交朋友,减少他对老师的芥蒂。多与他交流,开开玩笑,让他愿意跟老师聊。慢慢地走进他的内心,了解他的真实想法。不失时机地问小琪将来想当什么?让他明白自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将来会很后悔。激发他的上进心,从而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引导小琪为自己的前途着想,确立一个目标,发奋学习,为自己争口气。接下来笔者看到了一个焕然一新的小琪,不再随便请假了,上课不再看漫画了,作业也按时交了……
笔者提供这三个案例,只想借此抛砖引玉,让老师们多关注和帮助学困生,让他们也能绽放出异彩。尽管学困生具有自控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动脑、动手能力差,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等问题,但是,只要老师多关爱他们,用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去融化他们心理的坚冰,随时观察他们的学习情绪,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品尝到成功转化的硕果。
参考文献:
[1]张艳,王飞.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5(02).
[2]胡兆莉.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5(09).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学困生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尽管他们人数不是很多,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让这部分学生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有所成,对学校、家庭、社会,特别是对学生本人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个学困生总有他学习跟不上的原因,教师要在情感上、方法上、教育上多给予学困生帮助,才能使学困生重拾信心,取得进步。下面以笔者教学中遇到的三个案例为例,通过分析他们的学习现状,谈谈自己转化学困生的一些具体做法,希望能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和思考。
一、学困生的成因
所谓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不佳,其学习成绩远未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学困生往往具有缺乏进取心、没有学习目标、懒散、做事拖沓、反应慢、注意力不集中、意志薄弱,自觉性不强、自制力不高等特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较复杂的。除了少部分智力因素以外,大部分是由后天形成的。这既有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的影响,更受学生主观因素的主导。下面重点谈谈学困生的主观成因。
(一)学习基础不过关
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知识是一环扣一环的。前面的知识没掌握,基础打不好,势必影响后续的学习。教学实践中发现,学习基础不过关,是学困生的首要成因之一。
案例一:泽泽,一个数学基础严重不过关的孩子。做练习时,其他同学都完成了,他常常一点都做不出来,学习能力特别弱。虽然家长很配合,但还是经常不及格。课后笔者把泽泽留下来,帮他补课。结果发现,一丁点的内容,跟泽泽说了好久,好不容易泽泽终于能依样画葫芦了。第二天,同样的题目,泽泽又做不出来了……泽泽爸爸说,从一年级开始,每天晚上他都从不间断地帮泽泽补课。每天老师在课堂上教的内容,总会提前一天教他一遍,放学回家后,泽泽爸爸又会再跟泽泽复习两三遍,尽管这样,泽泽学习还是很吃力。每一道题泽泽都要想很久,但结果还是做不出来的……
(二)学习方法不掌握
这类学困生学习总是死记硬背,不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对知识的掌握比较零乱;只重视结论,不注重过程和方法,不善于比较、归纳和总结,不能使所学知识形成网络,缺乏系统性;知识缺漏多,数学概念总是混淆不清;学习机械、呆板,理解慢,从而造成理解能力差,尤其遇到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运用已学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时,更是束手无策。教学实践中发现,学习方法的不掌握,是形成学困生的又一主因。
案例二:小符,很努力学习但成绩总是六七十分。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挺认真地学习,每次测验后,听孩子信心满满地说,这次肯定会有进步了,结果每次都跟之前的差不多。家长很无助,很诚恳地请求老师帮助,希望老师能多关注自己的孩子。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
这类学困生中有很多并非有智力或者身体问题,而是由不良习惯及不良心理导致的。他们大多表现为懒动脑、懒动手、懒动口。怕困难,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课堂上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抛锚,要么发呆,要么做小动作;老师提醒之后,也保持不了几分钟;老师提问时很少举手发言;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意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作业不做或乱做;缺乏恒心,不能坚持,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实践中发现,学习态度不端正,也是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案例三:小琪,一个学习态度极不端正的孩子。智力不错但非常懒散,作业经常不做,隔三岔五就请假不回校上课;回校了,却只会埋头看漫画,一点也不听课。多次跟家长联系,家长总是唯唯诺诺,但不见一点效果。
在教學一线的老师们都知道,学困生的形成是复杂的、多样的、独特的。但他们身上总有一些共性,笔者仅以此三例列举出教学中比较常见的类型进行探讨。
二、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有正确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关注学困生的细微变化,以爱心、细心、耐心为佐料,才能探寻适合不同个体的方法,真正有效地转化数学学困生。针对上面三个案例,笔者的做法如下:
(一)多鼓励,树信心
学困生由于自己学习落后于他人,难免会缺乏自信、出现自卑。课堂上,他们一贯沉默,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更少有机会获得同学们的认可。笔者对案例一中的泽泽,给予的是鼓励,鼓励,再鼓励。
了解了泽泽的状况之后,笔者在班上宣布,只要泽泽测验能及格,就能为小组增加一面红旗。对此,全班同学都表示支持。在接下来的两次测验中,泽泽仍然不及格,其实,这是意料之中的。第三次测验,泽泽拿了个“60+1”,泽泽为自己小组加了一面红旗,多光荣呀。笔者继续鼓励和帮助泽泽,接下来,泽泽在第四次单元测验中竟然得了70分。这70分,使泽泽又为小组增添了一面红旗,使全班为之雀跃。
笔者坚持用“鼓励,鼓励,再鼓励”的办法,抓住其每次细微的进步,面向全班表扬他,激发他的上进心和内在潜能,意想不到的进步就发生了。而对于细微的进步,能获得老师的鼓励和同学的认可,又将化为新的动力推动其继续努力。现在,你能想象出泽泽在期末考试中取得的“74.5”分的背后,究竟付出了多少汗水和泪水吗?
(二)找原因,巧帮助
每个学困生的表现是独特的,其学习困难的原因自然也就因人而异,各不相同。老师要用发现的眼光,细寻其症结所在,才能施予有效的帮助。
对于案例二中的小符,笔者给他一个绝招——“问”,让他明白“问”是一条捷径,能很快获得成功。小符一开始不敢来找笔者,因为他既胆子小,又不知道该问什么。笔者让他每天把不懂的找出来,由笔者来问他“今天有什么地方没弄懂?”接连几天下来,笔者发现,小符只是胡乱扯几个无关痛痒的问题来敷衍笔者。于是直接给小符指出:“你究竟想不想学好?如果想,就用心去找每天学习中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来问老师。明天开始,老师不再问你了,改为你来问老师!”小符知道老师生气了,接下来几天,小符怯怯地来“问”。笔者鼓励他,这样做就对了。同时,还在班上表扬他,说他掌握了“问”这一个绝招。他窃喜,这样他越问越来劲了,笔者又不断地表扬他。一个学期下来,小符进步了不少。尝到甜头的他,继续不厌其烦地“问”老师,到六年级时,竟然多次测验都能拿到90分以上,对他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可见,只要能找到学困生学习中的存在问题,找到适合他的方法,激发出他的内在潜能,给予适当的帮助,学困生也可以有很大的进步。
(三)明方向,立目标
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转变这些学困生需要花大力气。教师要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习信心,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习上多关心,学法上多指导,最终使之走出学习困境。
对于案例三中的小琪,笔者通过与其交朋友,减少他对老师的芥蒂。多与他交流,开开玩笑,让他愿意跟老师聊。慢慢地走进他的内心,了解他的真实想法。不失时机地问小琪将来想当什么?让他明白自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将来会很后悔。激发他的上进心,从而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引导小琪为自己的前途着想,确立一个目标,发奋学习,为自己争口气。接下来笔者看到了一个焕然一新的小琪,不再随便请假了,上课不再看漫画了,作业也按时交了……
笔者提供这三个案例,只想借此抛砖引玉,让老师们多关注和帮助学困生,让他们也能绽放出异彩。尽管学困生具有自控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动脑、动手能力差,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等问题,但是,只要老师多关爱他们,用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去融化他们心理的坚冰,随时观察他们的学习情绪,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品尝到成功转化的硕果。
参考文献:
[1]张艳,王飞.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5(02).
[2]胡兆莉.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