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与高职艺术教育结合的可行性研究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h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虽然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保护,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仍需要新的传承基地和传承人。高校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智力库和人才库正是最佳选择。鉴于此,本文将对珠海非遗三灶民歌与珠海艺术职业学院的互动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其他地区的非遗保护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校传承 可行性 实施路径
  一、三灶民歌传承和发展现状
  三灶民歌是珠海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歌形式,它历史悠久、內容丰富,并入选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虽然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对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但是从整体来看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后继无人。老艺人日渐衰老,年轻人则因为学习三灶民歌难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而敬而远之。因此,尽快培养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的专业人才队伍,成了三灶民歌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三灶民歌进校园的可行性
  地方高校作为一个地区的高等学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独具优势,因此将三灶民歌引入校园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首先,这有利于三灶民歌自身的传承。“非遗的教育传承是今后非遗发展的主要工作,高等教育肩负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义务和责任,是非遗教育传承的重要载体。”[1]当下的三灶民歌在传承和发展中,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而高校音乐院系的师生普遍具有音乐知识和技能,正是学习三灶民歌的最佳人选。并且高校教师可以将三灶民歌作为科研项目,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中。目前,已有多家高校在三灶民歌的科研方面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值得学习和借鉴。其次,这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就业和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外,学生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对三灶民歌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扩展,而且可以在毕业后投身到与三灶民歌相关的活动中去,不仅可以顺利就业,更为个人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三灶民歌进校园的实施路径
  (一)确立教学目标
  将一项新的教学资源引入教学中后,首先要予以明确的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来看,应该将目标定位于培养喜欢和热爱三灶民歌,掌握三灶民歌理论知识和演唱技能,能够从事理论研究、声乐演唱的专业人才。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从文化、技艺和实践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文化是指对三灶民歌的起源发展、民俗背景、艺术风格等进行全面学习;技艺是指对三灶民歌演唱技巧的学习,以熟练演唱多首三灶民歌为目标;实践则是要积极参与到各类三灶民歌的实践活动中来,除了让自身得到充分的锻炼外,也使三灶民歌得到新的宣传和推广。
  (二)科学选择内容
  面对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三灶民歌,在引进校园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不能照单全收,而要经过仔细与科学的选择。对此,要从取舍和创新两个角度入手,要选择那些最具代表性、适宜性的曲目,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学习。创新是指按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原则,对三灶民歌的丰富和扩展。
  (三)革新教学模式
  传统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多采用“讲述+示范”的单一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虽然可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但是教学效果却十分有限,所以要以全新的形式学习三灶民歌。例如工作室模式。学校可以将一些三灶民歌的老艺人请进学校,与校内教师共同组成三灶民歌工作室,除了开展日常教学外,工作室还面向社会,使群众积极参与到各类演出活动中来,既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又可以推动三灶民歌的传播。又如情境教学模式,三灶民歌是珠海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特定环境下的特殊产物,因此学习三灶民歌的一个重点就是对情境的还原和复现,以获得更加真切的体验。只有对现有的模式进行革新,才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帮助与扶持下,包括三灶民歌在内的各类非遗都迎来了全新的发展。为了使现有的成果得到巩固和深化,还应该继续探索新的路径。“广东省各高校有责任与义务承担起本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任务,探索切实可行的高校传承新模式。”[2]通过非遗进校园,不仅可以培养新的传承人,而且还可以推动学生就业和学生的转型发展,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结果。特别是学校方面,要认识到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将更多非遗请进校园,彰显出高校对文化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
  参考文献:
  [1]胡乾坤.地方高校设立音乐非遗专业的政策与措施研究[J].当代音乐,2017(10).
  [2]胡远慧.广东省音乐类非遗在高校中保护与传承的研究[J].当代音乐,2018(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年度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非遗传承与高职艺术教育结合的可行性研究——以珠海艺术职业学院‘三灶民歌进校园’为例”(项目编号:gdwh2018yb0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蔡立艳,女,珠海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及教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摘要:《宫娥》是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一幅重要作品,画于1656年。他描绘的是宫廷里的日常生活,通过绘画捕捉了具有戏剧性的一幕。  关键词:委拉斯凯兹 宫廷画 《宫娥》 画像  《宫娥》是17世纪西班牙宫廷画家委拉斯凯兹1656年完成的油画作品,现收藏于西班牙普拉多美术馆。这幅画高318厘米,宽276厘米。画里的人物如同真人般大小,就像面前有一台戏,你可以靠近帷幕一样的画框,走到戏里面去。颜料、画
期刊
摘要:厦门市海沧区是全国主要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近几年的海沧城镇化建设迅猛发展,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跨度的提高。在海沧城镇文化建设中,针对文化基础设施还较为薄弱,部分地区居民文化水平低,科学素质不高,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没有很好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基层封建迷信观念强等问题,以开展免费培训的形式,为海沧区的文化建设提供助力。  关键词:服务能力 方式多样 特色项目  财政部、文
期刊
春事  一  翩翩蛱蝶好温柔,山自青青水自流。  疏柳百虫缘何静,诗人踽踽咏桥头。  二  泼翠深林啭谷莺,远村偶有锦鸡鸣。  谁将绿野翻新遍?田垄铁牛歌有声。  无题  弱弱芳枝泣草阶,为谁零落为谁开。  去年与共频娇语,今日重来自遣怀。  篱外杂花藤绕树,廊边入院砌生苔。  庭前最痛盈盈朵,仍是伊人親手栽。  月夜  一弯新月点穹苍,破絮几团兽脊梁。  莽莽乾坤失雅趣,徐徐白羽落华章。  春随
期刊
摘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茅盾先生的文学语言是“五四”運动之后对现代白话小说创作的一种全新的尝试,其文学语言承接了一定的传统汉语审美经验,不仅增强了现代汉语的写实功能,同时也展示出非常丰富的地方民间特色。  关键词:现代文学 探索 《蚀》  茅盾在《蚀》中构建了一个语言实验场,以现代白话文为主要基调,将欧化文、文言文、旧白话和口语融为一体,构造出一种新的白话文体——诗意的写实。  一、灵活运用文言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已经成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价值的重要方式,对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思维意义重大。因此,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进行全面分析,为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实施策略  生本理念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学理念,旨在实现以学生为课堂中心,通过引导而非指令的方式培
期刊
初见温文尔雅的宋海鹰,以为他是位大学老师,看不出是一位画家。当你走进他的画室,见到他笔走龙蛇挥毫泼墨的灵动身形,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跃然纸上的壮观场景,才晓得,这是当代画坛初露锋芒的丹青圣手。  绘画、书法这两门中国悠久的传统艺术,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华夏大地,人人喜爱,个个推崇。历史上许多大画家,大书法家,在社会精神领域占有极高的地位。  唐代画家吴道子,被称为画圣,擅长人物、山水、鸟兽
期刊
摘要: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的外在显现,城市文化是塑造城市形象的核心。研究一个城市的形象,必然要从这个城市的文化进行研究。本文以徐州市为例,主要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地域文化等方面对徐州的城市形象塑造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文化 城市形象 塑造  一、徐州市概述  徐州历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春秋战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文化灿烂,历史悠久。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传统民间艺术正在消亡。这些曾经影响、陪伴几代人的传统艺术面临青黄不接、无法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困境。因此,地方高校有义务承担起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工作。本文将主要对王河湾挎鼓的传承和创新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 传承与创新 王河湾挎鼓  一、研究背景  王河湾挎鼓是一种流传于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民间舞蹈,因其起源于张家口市宣化区王
期刊
摘要:音乐是初中美育和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音乐教师应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手段,将音乐核心素养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不断推动教学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音乐 核心素养  一、引言  新课程背景下,音乐在美育教育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既对学生审美素养和艺术修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对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品德的养成具有积极的推动
期刊
摘要:莫扎特的音乐在浩瀚的音乐历史长河中拥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繁星众多的音乐家中也独具光辉,而莫扎特奏鸣曲在钢琴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所以研究莫扎特的作品是很有意义的。本文将以莫扎特D大调奏鸣曲K576第一乐章为例,简单介绍此曲的创作背景及特点,从踏板的角度来分析这一杰作。由于莫扎特创作作品的时期所用的钢琴与现代钢琴有所不同,本文将通过介绍踏板的演变过程和特点,着重分析如何用现代钢琴的踏板来演绎莫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