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锡璆:火神山医院背后的技术专家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3e45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月,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式投入使用,9天9夜,7000多名施工人员和设计人员为之全力付出,抢出中国速度,创造出一个神话。一个身影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他就是国机集团下属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医疗首席总建筑师、北京小汤山医院总设计师黄锡璆。此次79岁高龄的他主动请战,担任武汉火神山医院技术专家组组长。

家国有难绝不袖手旁观


  2020年1月27日,大年初三,北京西三环路上车辆稀稀落落。和路上的冷清相反,黄锡璆的办公室却十分热闹,不时有人来到他的办公桌前,地上、桌上、沙发上堆满图纸、资料;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奋笔疾书,时而翻翻桌上的资料……
  今年春节,疫情当前,黄锡璆用手写“请战书”的方式,表白祖国:“鉴于本人是共产党员,与其他年轻同事相比,家中牵挂少,具有非典期间设计北京小汤山医院的实战经验,本人向组织表示随时听从组织召唤,随时准备出击参加抗击疫情工作。”
  在黄锡璆写下“请战书”,成为一名“逆行者”的当天,武汉城乡建设局向他所在单位——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发出“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医疗救治区的函”,恳请提供小汤山医疗点的全套设计图纸。
  黄锡璆迅速组织召开协调会,带领团队对设计图纸进行了修订。一小时后,武汉城建局拿到了修订过的全套图纸。当晚回到家中,黄锡璆并未休息,而是继续思考、研究,列出数条补充意见。大年三十,他早早赶到公司,将补充意见发给武汉方面。之后,黄锡璆临危受命——受国家卫建委委托,作为技术总负责,带领团队着手编制《应急设施建设指导原则》。
  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的北京,医院床位告急,组织决定在小汤山建立“非典”定点医院。这道命令下达于4月22日晚10点,而规定的开工时间是第二天拂晓。这是黄锡璆设计生涯中最艰难的一战。时间紧、要求高、没有先例可以参考,设计与施工几乎在同时进行。那段和死神抢时间的日子,他几乎每天忙碌到深夜12点,甚至凌晨3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那年他62岁。
  7天过后,北京小汤山医院顺利交付使用。当年,这座由黄锡璆设计的小汤山医院共计收治680名病人,参与治疗和护理的1383名医护人员没有一人被感染。
  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北京对口援建四川什邡医院、青海玉树医院等多项工程,也出自黄锡璆领导的团队。

两次选择归国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首歌是黄锡璆的真实写照,两次面对选择,他只有一个答案:归国。
  1941年,黄锡璆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任抹县。父母给他取名黄锡璆,是希望他能平安吉祥,怀瑾握瑜,因为“璆”是一种美玉。但黄锡璆一生并不平安喜乐,反而相当坎坷。
  黄锡璆诞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当时的印尼社会动荡,经常发生排华事件。每当这时,父亲总是坐在藤椅上默不出声。年少的黄锡璆深深地体味到父辈“游子”的辛酸。
  随着年岁增长,黄锡璆读过“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也在广播与报纸中悉知,家人魂牵梦绕的故里一寸山河一寸血……家与国的情怀,在他的心中深深扎根。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的28响礼炮声与欢呼声通过电波传至印度尼西亚,一个声音在黄锡璆耳边回响:“新中国成立了,年轻人应该回国参加祖国建设。”
  在父亲的鼓励下,哥哥、姐姐率先踏上了回国的旅程。见哥哥姐姐报效祖国,归国火种在黄锡璆的心中熊熊燃烧。1957年5月,正在读高二的黄锡璆终于等到了回国的时机。但当时的印度尼西亚政府规定:华侨可以归国,但必须放弃印尼国籍,并保证不再回原居留地。归国心切的黄锡璆,毫不犹豫地去移民局在契约上签下了名字。
  紧接着,16岁的黄锡璆与堂姐、堂哥三人登上轮船“芝万宜”号回国。
  两年后,黄锡璆考取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开始了他的建筑学生涯。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上岗之际,国家开始了三线建设。当时领导准备留他参加北京的一些工程设计,但他坚持要到艰苦的第一线去实现自己的建筑梦,他说:“夯实基础是所有建筑的根本,也是自己设计道路的根本。”
  43岁时,黄锡璆获得了公派赴比利时鲁汶大学留学的机会。两年时间,他修完博士课程。当同期出国深造的众多同学选择去往美国、欧洲、新加坡等地发展时,黄锡璆仍然选择回国。他这样解释回国原因:“回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出去留学的费用相当于好几个农民几年的收入,国家花了这么大代价培养我们,我们应该回来给国家做事。”

开启医疗建筑新时代


  满怀一腔赤诚,中国第一位专门从事医疗建筑研究的海归博士黄锡璆再一次踏上祖国的土地。
  由于当时国内医疗建筑还是空白领域,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也被误认为是一家机械加工企业,设计专业性受到了质疑。
  大城市没机会就去小地方,大医院不行就去小医院。当得知金华中医院将会改造,黄锡璆多次登门,总体规划的超前医疗建筑概念最终被采用。这一设计荣获机械工业部优秀工程设计奖,金华中医院也被誉为“南国江城第一院”。
  1992年,广东省佛山市要兴建一座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总投资6亿元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一次性规划建设如此规模的医院,在当时的国内并不多见。黄锡璆顶着压力,组建设计团队,五赴佛山,终于拿下佛山项目。
  佛山医院让黄锡璆在国外学习的新理念有了一次集中展现的机会。他开创性地在设计中运用方格网络交通模式设计、医院主街设计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半集中式布局。多通道式影像中心、生物洁净手术部、下沉式广场、自动扶梯、200多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库等设计均属国内医院首次采用。这些超前的设计,一开始也有疑惑的声音,但黄锡璆耐心从医院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解释,后来果然印证了他的眼光。
  为了感谢黄锡璆,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他树立铭石,这是业主对设计师的最高答谢。“为中国人建造自己的现代化医院,改善中国人的就医环境”是黄锡璆毕生的梦想。北京医院、301医院、协和医院、北大医院、湘雅医院……迄今为止,他为新中国设计了超过100座医疗建筑。2012年,黄锡璆荣获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
  黄锡璆常说:“我喜欢工作,只要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公司需要,我愿意一直工作下去。”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
其他文献
今年春天,过得极不平静。心情不平静的时候,读书是种缓解。  疫情初期,因对传染病了解甚少,我读了几本有关瘟疫方面的書:毛姆的《面纱》、加缪的《鼠疫》、薄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还有毕淑敏的《花冠病毒》。  《面纱》里,涉及的传染病是霍乱。《鼠疫》里提到另外一种传染病:鼠疫。这是种烈性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有过多次大流行。染病的人痛苦不堪,没染病的人心烦意乱。读此书时,真是感同身受,因为我们此时正
期刊
赖宣治  对赖宣治而言,成功的意义不是胸前金灿灿的奖牌,而是跳绳带给孩子们的改变。让他们遇见更好的自己,坚定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才是跳绳的魅力所在。乡村小学的体育老师  赖宣治1988年出生在广东省信宜市的一个乡村小镇。2010年,赖宣治从武汉体育学院毕业后,来到广州市花都区七星小学担任体育教师。全校150多名学生,一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另一半是本地的农村孩子。学校的体育设施
期刊
郝铭鉴是《咬文嚼字》《编辑学刊》主编,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副社长、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辑。他从1995年创《咬文嚼字》后,一直以规范汉语言文字为己任,有着“语林啄木鸟”之称,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字生活。郝铭鉴“语林啄木鸟”  1995年,全国有8000多种刊物、200多种语文刊物,唯独缺少针对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刊物。郝铭鉴看到当时一些报刊杂志的错句别字后,心里很沉痛。引领文化的报刊杂志尚且出错,又如何引
期刊
张保国  每一次出警,都是与时间赛跑;每一次排爆,都是与死神博弈。整整20年,张保国每天都在与“炸弹”打交道。“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这些至高荣誉背后有他对家人深深的歉疚。潜心工作  张保国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原济南军区某军械雷达修理所工作。在部队的日子,他每天与弹药相伴,拆弹装弹,研究构造原理、危险系数。  张保国的努力为他带来
期刊
在医药界,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各自带领着团队,创造出业界的一个个传奇。2020年2月底公布的《2020胡润全球富豪榜》上,钟慧娟和丈夫孙飘扬的总身家近2000亿元,紧跟在马云、马化腾、许家印三人之后,和李嘉诚并列国内榜单第四。情投意合  1982年,21岁的钟慧娟从江苏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毕业,被分配到连云港延安中学当化学老师。孙飘扬24岁从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被分配到连云港制药厂做技术
期刊
政治经济学里讲“价格取决于价值,价值决定价格”,这是传统的定价法。如今这个定价法则,正在渐渐被体验经济动摇。  关于体验经济,我可以举几个例子:  某坚果食品的电商,其产品体验从用户收到包裹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每一個包装坚果的箱子上都会贴着一段手写的文字:“快递叔叔,我要到我主人那了,你一定要轻拿轻放哦。”打开包裹后会发现,每一包坚果都送了一个果壳袋,方便把果壳放在里面;打开坚果的包装袋后,每一个袋
期刊
小才女毅然出国吴霜  吴霜的母亲新凤霞是“评剧皇后”,父亲吴祖光是著名戏剧大师。在她儿时的记忆中,爸爸总爱坐在书房里,痴痴狂狂写他的戏剧。吴霜上面有两个哥哥,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孩,从小跟着母亲泡在剧场里,似乎天生就有表演才能。小时候经常把院子当做舞台,唱、演、舞节目繁多。有时还拉着两个哥哥做配角:大哥是报幕员,二哥是伴舞。观众不仅仅是全家人,还有许多客人。有一次,电影演员赵丹和漫画家张乐平从上海来吴
期刊
劉郑伊  2018年7月,刘郑伊从部队院校毕业后选择献身边疆——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她之所以如此选择,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源自深入骨髓的边疆血脉。作为“边三代”的刘郑伊,接过父辈的旗帜,沿着父辈的足迹,接力巡逻在边防线上,续写一家三代的戍边故事。戍边30载,欠马一条命  1964年,19岁的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青年刘水信告别学校,参军入伍。绿皮火车一路向西北行驶,颠簸七天七夜后,终于抵达终点。
期刊
设计师张彦  一无资金,二无客源,张彦凭着一腔热爱,一针一线创作中国刺绣,将中国文化呈现在旗袍上。他24岁时闯进纽约时装周,成为登上纽约时装周最年轻的华服设计师,在中国国际时装周、纽约时装周等国际顶级时装舞台上,让中国风越刮越强劲。迷上手工刺绣  1994年,張彦出生于沈阳一户普通人家。他从小对美有敏锐感悟,初中时就喜欢看时尚杂志,对新潮服饰着迷。在电视里看到模特们穿着飘逸的时装,在T台款款走来,
期刊
方浩然表演口技,惊艳四座口技叫响一溪鸭子  方浩然1990年出生在浙江淳安农村,从小就对大自然的声音着迷,尤其喜欢模仿动物的叫声。读小学时,有一次经过村子的小溪边,他一时兴起学了一声鸭子叫,整条小溪里的鸭子都跟着叫了起来。这让方浩然觉得很有趣。  后来,方浩然在电视上看到了口技表演,并了解到这是门民间艺术。恰逢县城举办才艺比赛,方浩然就买了一盘《曲苑杂坛》的光盘,跟着节目学口技,没想到参加比赛时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