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比利时老人眼中的西藏七十年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han_r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社会进步迅速且巨大,西藏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西藏的语言、文化和宗教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比利时藏学家安德烈·拉克鲁瓦如是说。
  拉克鲁瓦曾是比利时的一名中学教师,退休后的20多年里致力于研究藏学,曾多次到西藏实地考察。2019年,他的著作《达兰萨拉:当面具被揭开》由法国Amalthée出版社出版发行。在书中,他列举了达赖喇嘛炮制的涉藏谎言,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达赖喇嘛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真面目。

被一个与西方宣传完全不同的真实西藏所感动


  和大多数欧洲人一样,在未到访中国之前,拉克鲁瓦对西藏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西方媒体的报道,他甚至曾经认为所有藏族人都是所谓的“文化灭绝”的受害者。然而,一次在中国的长途旅行打破了拉克鲁瓦的固有印象和偏见。


拉萨街头的清真寺和回民聚居区(受访者供图)

  由于女儿当时在云南大学读书,拉克鲁瓦20世纪90年代两次到访中国。1999年,他用近两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四川、云南等与西藏交界的省份,其中包括一些藏族自治州和自治县。一路上,他看到许多喇嘛僧人在当地藏传佛教的寺院修行,这让他颇为震惊,因为当时在他的固有印象中,这样的宗教活动是“灭绝”了的。“在甘肃夏河、四川郎木寺、云南中甸等地,我看到许多宏偉华丽的藏传佛教寺院,有些寺院还在进行古建修复。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当时在大殿中进行的一场祈祷仪式,好多藏传佛教的教徒都参加了。仪式结束后,成群的喇嘛僧人走出大殿,在广场上四散开来。他们可以在大街上自由地念经、拜佛。”拉克鲁瓦回忆道。可是,让他感到不解和遗憾的是,他亲眼看到的情景与西方媒体报道中所描绘的内容大相径庭,西方民众没有途径看到这些。
  正是这样前后对比反差如此之大的经历让退休后的拉克鲁瓦找到了新的兴趣点—藏学研究。这也为他打开了一扇了解这片神秘雪域高原的窗口。后来,研究小有所成的他还成为西藏学者扎西次仁口述著作《西藏是我家》法文版的译者。
  在翻译《西藏是我家》一书时,拉克鲁瓦被主人公扎西次仁的故事打动,他决定来西藏,当面见见这位作者。2009年和2012年,拉克鲁瓦两度赴西藏进行实地考察并和扎西次仁促膝长谈,对西藏和平解放有了全面客观的认识。以教育为例:在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文盲率高达95%,像扎西次仁这样普通农民家的孩子根本没有读书识字的权利。西藏和平解放后,经过几十年发展,西藏的教育公平得到了有效实现,尤其是从1986年起,中国便普及了免费的义务教育,适龄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9年的义务教育。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西藏,藏语还是中小学的必修课。

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两次实地走访让西藏发展的点滴都印在这位比利时老人的心中。70年来,西藏的发展速度令他印象深刻。和平解放之前,西藏的交通事业极端落后,运输基本靠人背畜驮,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汽车公路。如今,西藏的交通基础设施已经非常完善。当他2009年首次进藏时,特地选择青藏铁路,乘着火车去拉萨。在感慨青藏铁路方便快捷的同时,他还看到了一个兼具传统与现代、基础设施完善的拉萨。
  经济的发展,会不会带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拉克鲁瓦坦诚表示,这样的疑问和担忧曾在他心头萦绕过。不过,通过两次西藏之行,这样的疑虑被打消了。
  “政府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来保护濒危物种。为了应对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给生态带来的挑战,政府还在山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说到这里,拉克鲁瓦分享了一个故事:某次和妻子同游雅鲁藏布江,当他们的车在岸上行驶时,妻子原本打算透过车窗拍摄雅鲁藏布江的景色。然而,这样的“偷懒”想法却没能实现,“因为茂密的植被在公路和江水之间形成了一道严实的屏障,她无法拍到雅鲁藏布江那壮美的景色。”拉克鲁瓦说,“最后,她只好让司机靠边停车,下车拍摄江景。”


2009年,拉克鲁瓦(左)首次进入西藏并和扎西次仁(右)见面(受访者供图)

  此外,让这位老人欣喜的还有可再生能源在西藏自治区的广泛运用。“人们特别注重对太阳能的利用,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完善,既改善了公共设施的供电不足的现状,又解决了当地部分农牧民的日常生活用电。”拉克鲁瓦说。在很多牧场他都能看到,牧民们放牧时用小块的太阳能板给手机充电。
  他认为,西藏的巨大进步和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各类政策的落实。“和平解放后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就派遣人民解放军进藏,帮助西藏人民修建公路、学校、诊所等。扎西次仁曾对我说,解放军们从未向百姓们索取一分一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深得藏民爱戴。”他说。
  根据拉克鲁瓦的长期观察,政府还从人力、物力、财力给予大力支持,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此外,西藏自治区在人口政策、教育、环境、税收等领域享有优惠政策的同时,西藏的语言、文化和宗教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他说。
其他文献
清晨,阳光洒在一片泥泞的滩涂上。栖居在这里的鸟儿拍打着翅膀,五彩斑斓的羽毛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小巧的勺嘴鹬还站在原地,黑脸琵鹭已经开始在水中觅食,而小青脚鹬和大滨鹬正在整理翅膀,为接下来的飞行做着准备工作……这是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的东台条子泥湿地,向海而生,因鸟闻名。  这里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一部分,每年有超过10万只候鸟来此越冬,超过300万只候鸟在此过境停歇,具有极其重要的环境
期刊
成都熊猫谷景区内,小熊猫呈放养状态  “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曾这样说过,当人类来到城市,而在这里早就居住着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其他物种,当人们开始关注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空间里,那些与自己共享同一片土地、水源、空气的其他物种,会与自然建立起更深厚的联系。  联合国的一份最新报告指出,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70%的人口居住于城市中。在相当长的时
期刊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两千年前的《逸周书》中曾记载:“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就是告诉人们要尊重自然节律,以保障自然与生物的可持续利用。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智慧,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把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19年11月6日,中国国
期刊
2021年10月9日上午,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历史判断和政治宣示。作为历史判断,台湾问题确实由于近代殖民主义、国共内战及美国的帝国霸权前后作用、交叠影响而造成,今日之两岸出现“冷对抗”甚至台独化的现象,这是国家完全统一的最后课题。作为政治宣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
期刊
国台办:期望中國国民党与我们一道为国家谋统一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在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大框架中,用精辟的语言阐述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主张,突出了民族大义、历史责任、现实挑战和决心、意志及能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
期刊
50年前,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的票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这是新中国外交的胜利。這一历史事件表明,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人民开始堂堂正正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中国原则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中国共产党为联合国的创建作出重要贡献  1942年1月1日,美国总统罗
期刊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夙愿。全面小康社会是关乎提升人民福祉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国家大计。2021年9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指出,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不断实现,小康梦想成为现实。全面小康是全面发
期刊
2021年10月25日,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本外务省支持,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主办的第十七届“北京-东京论坛”在北京举行  2021年10月25日,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本外务省支持,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主办的第十七届“北京-东京论坛”在北京开幕。本届论坛以“大变局下的中日关系及重塑国际合作—迈向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思考”为主题,汇集百余位来自中日两国政界、经济界、企
期刊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8年来,一方面,在中方大力推动下,合作伙伴国齐心协力,相向而动,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与经验;另一方面,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关系和利益格局深刻重组,安全态势日趋复杂,“一带一路”遭遇的困难和压力与日俱增。鉴于此,我们既要对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与经验做出全面评估,也要对已经出现和仍将出现的风险与挑战做出准确预判,为确保“一带一路”行稳致远制定长远的战略性规划和中短期实施方案。为
期刊
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魏晋风流中展现出的人性的洒脱、文人的清高常常备受后世人的推崇,尤其是陶渊明,即便是李白、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这样的大诗人、大词人,也是陶渊明的“铁粉”。  李白经常梦到陶渊明:“梦见五柳枝,已堪挂马鞭;可时到彭泽,狂歌陶令前”。白居易当年被贬江州司马时,几乎每日手不释卷阅读陶渊明的诗,并写下“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的诗句。苏东坡才华横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