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作家柳青的精神形象r——评话剧《柳青》

来源 :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ia_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戏剧情境和现实主义美学两个角度对话剧《柳青》的艺术特色及舞台呈现进行分析,在分析戏剧情境时,主要对剧中的戏剧事件、人物关系进行了论述;在现实主义美学的舞台呈现中,主要对演员表演、舞台布景、动作细节进行了分析.话剧《柳青》通过戏剧情境的构建和现实主义美学的舞台表达塑造了作家柳青坚实、丰满的精神形象.
其他文献
中国文学属于“音乐文学”,其表层形态是时间性艺术,但深层基础则与巫文化密不可分.首先,巫文化中承载着早期时间观念,主体力量在“宙”与“太阳”两个显性意符中得以确立,四时流转、天道循环的时间意识亦是巫文化的遗存.其次,巫性时间观念从甲骨卜辞开始逐渐向艺术领域渗透,经诗、骚的淬炼形成普遍性艺术逻辑,并潜在地规约着中国音乐文学的风格、形式和技法.最后,巫术时间通过生命节奏的变体,最终以“时间性”的方式留续于文学内部,并在“音律”向“格律”的转型过程中发挥持续影响力.
在艺术祛魅时代,艺术理论何为?周计武《艺术的祛魅与艺术理论的重构》对此进行了探讨.本书沿着两条轴线展开.一条是有深度的轴线,从艺术现象到艺术观念,再从艺术观念到艺术制度,层层深入;另一条是有温度的轴线,从反思批判到中国现实,体现着人文学者的深切关怀.本书博采众长,将艺术史、艺术哲学、艺术社会学、文化研究、批判理论等不同领域的视角和方法融为一炉,成一家之言,建构出有深度和有温度的艺术理论.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由四折独立的短剧架构起整部剧情,敷演明末大儒顾炎武的生平事迹,戏剧性较强.思想内容上,该剧响应时代号召,借戏曲传播民族精神,体现了戏曲的教育功用;曲体运用上,该剧灵活运用杂剧体制,突破传统杂剧的一脚主唱模式,对唱、合唱多种形式并用,但在体制的细节处理上,还需结合剧情进一步打磨改进;舞台搬演上,该剧的演出汇集了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山当代昆剧院的众多实力派演员,演出本色当行,尽显昆剧写意之美;舞台设计上,该剧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辅助演员呈现剧情,舞台效果较好,但尚未摆脱当下传统戏曲舞台设计过实的
芭蕾舞剧《茶花女》进入上海芭蕾舞团的剧库,是上海芭蕾舞团为建团40周年所做的一个重要举措.用团长辛丽丽的话来说,“这是海派芭蕾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充分体现”.该剧由芭蕾舞剧《哈姆雷特》的英籍编导德里克·迪恩创编,全剧充满了激情、阴谋、背叛与爱,其故事背景具有强烈的戏剧感和层次性.舞剧按上、下两个半场分为两幕,两幕之间是由玛格丽特(即“茶花女”)的主观视角来展开的,从而使整部舞剧呈现为一部“心理现实主义芭蕾”.不仅如此,编导迪恩专注于独特创作技法的运用、叙事节奏的把握以及形式感的建构,既塑造了阿尔芒注重
期刊
作品《隐秘的角落》作为2020年度国产悬疑涉案剧的优秀代表,主要讲述了三个少年目睹一场谋杀案后深陷一连串阴谋漩涡的故事.该剧以“悬疑+家庭”的模式拓展了国产悬疑涉案剧的类型边界,打破了该类型固有的圈层受众.复杂的人物设计、多元化的悬念建构强化了悬疑涉案剧的文本特质,电影化的影像语言、风格化的音乐设计呈现出该类型独特的影像世界.而该作品对原生家庭与子女成长的交互关系的思考,探讨原生家庭对子女的性格特征、生活观念、价值观念的影响,有效地加深了中国影视作品对原生家庭问题呈现的深度与广度.
期刊
舞剧《英雄儿女》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而改编自红色经典电影的作品.根据电影原作和相关时代记忆符号而设置情境,“联结”历史和当下两个时空并产生共情是这部舞剧的重要追求.该舞剧通过音乐符号、人物符号、革命符号和心理空间激发和营造情境,发挥舞蹈的抒情性和表现性,唤醒了人们的集体记忆和英雄情结,为舞剧如何重塑红色经典带来了启示——需要找到两个不同时空的“情感共通点”,由此引发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再认知,从而与当下的现实以及当代人的命运紧密相连.
浙江大学胡志毅教授的新著《中国戏剧文化百年史》探讨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百年来戏剧艺术这一特殊文化现象所发生的深刻变革及其与社会一般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该著打通了戏剧文化与一般文化之间的界限,融合了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方法,最终将戏剧艺术呈现为中国新文化的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胡志毅以仪式化与艺术化的二元冲突为基本结构,勾勒出中国戏剧文化百年史的诸面向.他指出,百年中国戏剧文化是一个不断重新仪式化的过程,但他并不认为戏剧“复归”的脚步将终止于礼乐文明时期的政治仪式形态,而是要更进一步,一直“复归”到“一种先锋
“第三极文化”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于2010年公开发表的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理论构想.十年来,“第三极文化”已由最初的构想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缓慢而有力地展开.其理论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与拓展的历程,强调知行合一,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构成了该理论概念最为突出的特征.尤其是“第三极电影文化”的实践项目“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在多个方面都具有世界首创性,其实践价值已开始反哺理论,成为树立中国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