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孙中山的早期思想和兴中会的成立——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

来源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kang3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是个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优秀代表,,是指导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面伟大旗帜。他于一八九四年十一月在檀香山创立的兴中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是一个划时代的革命纲领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初步形成,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初步形成和民权主义思想萌芽的具体表现。接着发动的
其他文献
没有激情的历史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但激情毕竟是感性的东西。学生学习历史如果只有激情而缺乏理性,就会出现严重的情绪化倾向,对史实的认识和评价也容易偏激、失真,甚至行动上会出现盲目冲动、不够理智的倾向。缺乏理性的爱国主义容易演变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够理性的共产主义理想容易转化成脱离实际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丧失理性的敬仰偉人容易蔓延为个人崇拜……这样的社会现象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其产生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正> “南陈北李”一说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涵意是指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的后期,在中国高举马克思主义红旗,发起和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首领是南方的陈独秀和北方的李大钊。
小组讨论教学的优势不言而喻,它有助于肩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在现实教学中,课堂上存在着教师口若悬河、学生却昏昏欲睡的现
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多年,而中学历史课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还是没有多大改变。反思历史教学,教师到底如何才能上好历史课?怎样才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华丽转身
新课改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张扬个性”的新思想、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应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效果,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一、找准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活动中,科学的教学目标指导着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中培养自己认识世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的思想和能力。因
<正> 今年是五一国际劳动节的九十周年。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群众集会和罢工,将巴黎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关于五一节的决议付诸
因为特有的年龄特点,初中生对于枯燥的课堂教学缺乏兴趣,尤其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所姒,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效果,成为广大教师共同研究的课题
面对高中政治新课改的挑战,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把政治课学习当做一种负担,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呢?现结合教学实际,就政治课课堂活力的激发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研读思想品德新课标(2011年版),笔者认为新课标在继承和发扬了旧课标优点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彰显出新的特点。面对这样的课程改革,要上好思想品德课,对教师有着巨大的挑战。在新课标和教育学原理的指导下,笔者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对新课标特点的认识  1 课程目标的构建突出了最新的教育理念。新课标完全改变了过去课标“识记”、“理解”、“运
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开始侵入我国,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并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众所周知,腐败对一个国家政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