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文阅读,重在考查学生准确阅读,精心筛选,认真比较,科学分析,综合概括的水平,考查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探索一些简便易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方法一:读。
“读”,是现代文阅读解疑、答疑的前提和关键,轻视甚或抛弃了“读”,则其解题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有关专家说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均在原文中,可见,“读”是何等重要。这里,我们要解决的关键是如何“读”的问题。
首先应仔细认真地阅读原文。通过多年的实践得知,社科类常常是提出一个问题,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科技类则往往是介绍一个概念,全文沿着“提出概念——解说概念——归结概念”的思路行文。因此,阅读时,我们必须准确地找出这些“问题”或“概念”,理清全文的思路,做到整体把握。
其次,应边读边划。阅读过程中,应该画出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暗示内容的过渡句、关键句、标题、注释和关键性词语,以免解题时现找,既耗时又费力。
方法二:审。
“审”,就是审题。现代文的阅读总是在考查对“问题”或“概念”的概括是否准确,对有关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对相关事理的推断是否合理等。因此,考生必须牢固地树立高度的审题意识,认真研究题干的特点和审题方法,从题干中求得启示,以便遵循题干指令,圆满地完成答题任务。
首先,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题干包括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创设情景、设问角度属于显性因素;命题意图属于隐性因素,而隐性因素又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我们只有通过显性因素去揭示隐性因素,才可以准确揣摩命题意图,得出正确的答案。
其次,题干能够显示答题方向。答题方向具有隐晦性。我们只有捕捉到题干的某种暗示,并紧紧抓住这个暗示,再综合题干中的其他有效信息,做一下分析和挖掘,才能使方向正确,少走弯路,命中答案。
再次,题干能够显示答题区位。答题区位是指原文中形成试题答案的句子或语段,亦即阅读区间或支撑句。在分析题干时,我们必须依据命题意图和答题方向,挖掘题干的隐含信息,以题干的隐含信息去求索、确定原文中的有效答题区位,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前提条件。
方法三:找。
“找”,就是找准与试题或选项相对应的原句,即所谓的支撑句或阅读区间。这是筛选信息的关键。这里必须注意两点:第一,在筛选信息过程中,有时可以找到几处原文,但却只有一处是符合题干要求的,要注意比较分析;第二,有时筛选出的几处原文又可以相互补充,综合起来才可形成答案。
方法四:比。
“比”,就是在找准支撑句后,要注意对支撑句的语意做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然后再拿试题中的每一个选项与之比较、辨析。凡是符合原文语意的选项,无论它变成了哪种类型的句式,其答案表述都是正确的,这就是所说的“同义变形”;但如果将“同义”弄成了“异义”,即表述成为“异义变形”,则其答案表述就都是错误的。
方法五:排。
“排”,即去伪存真,排除干扰项。众所周知,高考试题总要设置一些“伪项”,即干扰项,这就要求我们在筛选原文信息的基础上,必须采取对比、辨异的方法,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的答案。现将常见的干扰项略举如下:
①张冠李戴。即将甲的观点、发现和发明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和发明。
②误划类别。即将本属于同一类的拆开,说成两类或几类;或者将本不属于同一类的合并成一类。
③指代有误。即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解释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
④混清范围。即把部分说成整体,把偶然说成必然,把将然说成已然,把可能说成肯定,把偶尔说成往往,把轻度说成严重,把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等。
⑤无中生有。即原文中本无此意,但在试题表述项中却凭空 捏造出某种意思。
⑥混淆因果。一是因果倒置,即将原文中的“因”说成“果”,或将原文中的“果”说成“因”。二是强加因果,即将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因果关系。
⑦偷换概念。是指选项句对概念的理解与原文中的概念不统一,或在类别上,或在范围上,或在程度上。
⑧随意推断。我们知道,正确的推断是把原来的意思再向前推进一步。它要求合情、合理、有度、有据,必须依据原文来进行。高考试题往往考查两点:信息是否准确,推断逻辑能否成立。而随意推断则是指推之过远和凭空臆造。
“读、审、找、比、排”“五字”阅读法,是现代文简便易行的阅读方法。
【作者简介】
陆希致,河北省特级教师,执教于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第一中学,省模范教师,所教班级高考、联考多次获得全市第一名,发表论文多篇。
责任编辑 任占华
方法一:读。
“读”,是现代文阅读解疑、答疑的前提和关键,轻视甚或抛弃了“读”,则其解题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有关专家说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均在原文中,可见,“读”是何等重要。这里,我们要解决的关键是如何“读”的问题。
首先应仔细认真地阅读原文。通过多年的实践得知,社科类常常是提出一个问题,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科技类则往往是介绍一个概念,全文沿着“提出概念——解说概念——归结概念”的思路行文。因此,阅读时,我们必须准确地找出这些“问题”或“概念”,理清全文的思路,做到整体把握。
其次,应边读边划。阅读过程中,应该画出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暗示内容的过渡句、关键句、标题、注释和关键性词语,以免解题时现找,既耗时又费力。
方法二:审。
“审”,就是审题。现代文的阅读总是在考查对“问题”或“概念”的概括是否准确,对有关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对相关事理的推断是否合理等。因此,考生必须牢固地树立高度的审题意识,认真研究题干的特点和审题方法,从题干中求得启示,以便遵循题干指令,圆满地完成答题任务。
首先,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题干包括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创设情景、设问角度属于显性因素;命题意图属于隐性因素,而隐性因素又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我们只有通过显性因素去揭示隐性因素,才可以准确揣摩命题意图,得出正确的答案。
其次,题干能够显示答题方向。答题方向具有隐晦性。我们只有捕捉到题干的某种暗示,并紧紧抓住这个暗示,再综合题干中的其他有效信息,做一下分析和挖掘,才能使方向正确,少走弯路,命中答案。
再次,题干能够显示答题区位。答题区位是指原文中形成试题答案的句子或语段,亦即阅读区间或支撑句。在分析题干时,我们必须依据命题意图和答题方向,挖掘题干的隐含信息,以题干的隐含信息去求索、确定原文中的有效答题区位,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前提条件。
方法三:找。
“找”,就是找准与试题或选项相对应的原句,即所谓的支撑句或阅读区间。这是筛选信息的关键。这里必须注意两点:第一,在筛选信息过程中,有时可以找到几处原文,但却只有一处是符合题干要求的,要注意比较分析;第二,有时筛选出的几处原文又可以相互补充,综合起来才可形成答案。
方法四:比。
“比”,就是在找准支撑句后,要注意对支撑句的语意做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然后再拿试题中的每一个选项与之比较、辨析。凡是符合原文语意的选项,无论它变成了哪种类型的句式,其答案表述都是正确的,这就是所说的“同义变形”;但如果将“同义”弄成了“异义”,即表述成为“异义变形”,则其答案表述就都是错误的。
方法五:排。
“排”,即去伪存真,排除干扰项。众所周知,高考试题总要设置一些“伪项”,即干扰项,这就要求我们在筛选原文信息的基础上,必须采取对比、辨异的方法,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的答案。现将常见的干扰项略举如下:
①张冠李戴。即将甲的观点、发现和发明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和发明。
②误划类别。即将本属于同一类的拆开,说成两类或几类;或者将本不属于同一类的合并成一类。
③指代有误。即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解释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
④混清范围。即把部分说成整体,把偶然说成必然,把将然说成已然,把可能说成肯定,把偶尔说成往往,把轻度说成严重,把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等。
⑤无中生有。即原文中本无此意,但在试题表述项中却凭空 捏造出某种意思。
⑥混淆因果。一是因果倒置,即将原文中的“因”说成“果”,或将原文中的“果”说成“因”。二是强加因果,即将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因果关系。
⑦偷换概念。是指选项句对概念的理解与原文中的概念不统一,或在类别上,或在范围上,或在程度上。
⑧随意推断。我们知道,正确的推断是把原来的意思再向前推进一步。它要求合情、合理、有度、有据,必须依据原文来进行。高考试题往往考查两点:信息是否准确,推断逻辑能否成立。而随意推断则是指推之过远和凭空臆造。
“读、审、找、比、排”“五字”阅读法,是现代文简便易行的阅读方法。
【作者简介】
陆希致,河北省特级教师,执教于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第一中学,省模范教师,所教班级高考、联考多次获得全市第一名,发表论文多篇。
责任编辑 任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