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缉志:中国文字处理机之父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uhea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关村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摇篮,是改革开放40年树立起的一块金字招牌。“村”里曾诞生了无数闪光的名字,比如四通,就曾经是璨若星河的中关村数以万计的企业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而四通的辉煌,离不开总工程师王缉志,一个在中关村轰轰烈烈一场后,又寂然孑身离去的发明家和艺术家。
  曾有媒体评论:如果没有四通,中关村的历史会失去最精彩的一页,因为四通曾经是中关村的代名词。如果没有王缉志,或许就没有四通的发迹以及延续了20年的辉煌,正是他发明的四通打字机,才成就了后来的四通。
  2018年盛夏的一個上午,我和《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卫汉青访问了王辑志先生。热情、随和、平易近人,是王缉志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对那已成过往成功的辉煌,寥寥数语;谈起几次有始无终、黯然收场的创业,也表现得云淡风轻。这就是大师的胸怀和格局吧!
  中关村情结
  上世纪80年代,创业、下海,自然绕不开中关村。王缉志说:“中关村对我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地方,我的中学时代和大学时代是在那里度过的,下海创业和获得成功也在那里。”
  1954年夏,王缉志的父亲王力从广州中山大学调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当教授,他们举家进京,搬进了北大校园,王缉志进入十九中,大学就读北大。毕业后分配到科学院,1969年下放到湖北的五七干校,1971年回京,1973年底调到冶金部自动化所开始搞计算机。八十年代初,从西城搬到中关村大街双榆树小区。
  绕了一圈,又回到了中关村。
  王缉志表示:现在的中关村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上世纪80年代中关村一年的产值,对现在来说就是九牛一毛,现在,年产值竟然达53000多亿,中关村,是个容易产生梦想实现梦想的地方!
  1969年9月,王缉志被下放到位于湖北省潜江县的科学院干校,他和另一位同事负责烧开水。烧一锅水大概要40分钟,慢,还烟熏火燎,虽然环境恶劣,前途渺茫,天性中爱琢磨爱钻研爱动手的他分析问题出在烟道上,他俩就动手把烟道清理了一遍,处理后的一锅水烧开只需20分钟,大大提高了效率。
  在五七干校学习毛主席著作宣讲会上,领导要求烧开水的组员讲一讲如何学习《矛盾论》并用于烧水实践中。掌声响起的那一刻,王缉志感受到了一种吃苦动手在前、享受荣誉在后的精神。
  这次算不上发明的发明,让王缉志对自己有了重新认识。
  发明中国第一台打字机
  1971年2月,王缉志回到北京被分配到冶金仪表厂当工人。3年后国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到冶金部自动化研究所搞计算机。
  1979年前后,我国开始进口微机,王缉志认识了澳大利亚产计算机的设计师——澳籍华人邝振琨。这次相识,对王缉志日后的中文处理开拓之路,起到了重要作用。
  邝振琨介绍给王缉志的机器是DATAMAX8000,该机所带的软件有字处理软件WordStar、试算表软件CalculStar和数据库软件dBASEII等。都让王缉志大开眼界,后来,王缉志用DATAMAX8000主机和TeleVideo终端,加上一台伊藤忠打印机,凑成了一套价格相对便宜的微机系统。
  因为是自己攒的系统,需要做有关驱动软件。阅读说明书时他发现这个打印机的打印头由8根针组成,通过软件指令来控制每一根针的动作,属于由点阵组成图形的打印机。而国内当时所用的字符打印机,只能打abcd这些简单的字母。显然,这种针式打印机在操作上更灵活,因为从理论上讲,这种打印机可以打出用点阵组合成的任意图案或文字。
  这个发现触发了王缉志的灵感,他连夜编了一小段程序,打出了“冶金部自动化所”7个汉字。能打印汉字,只是解决了原理问题,要让这套微机系统能用汉字处理各种应用,则要解决一系列的实际问题。首先,要有汉字字库才能使打印机真正打印汉字。
  到哪里去找汉字字库呢?
  只能自己动手做!
  王缉志拿了一副围棋,把塑料棋盘布往桌上一铺,动员全小组的人都一起来做,一个人用棋子摆放汉字点阵,另一个人把该字型用16进制数来编码,再有一个人把该数据录入电脑。忙了一个多月,终于做成一套包括国标一级汉字的16×16点阵字库。
  有了汉字字库还不够,如何把汉字文章输入电脑呢?
  需要有汉字输入法,因为国标一级汉字是按汉语拼音顺序排放的,从工作量来考虑,研制拼音输入法是最容易实现的。王缉志又开始研制拼音输入法。不久,一个简单实用的拼音输入法也大功告成。但汉字有许多同音字,用拼音输入法就要解决选择字问题,这样就需要能够看到拼音输入的汉字,可当时的终端是英文字符终端,根本显示不了汉字,只能显示80×24个英文字符。怎么办呢?王缉志想出一个办法,把一个字符M当一个点来用,用屏幕上的16×16个M来组成一个汉字,这样一来,虽然一屏只能显示4个大大的汉字,但总算以一种最原始的落后方法解决了汉字录入问题。
  解决了这些问题后,王缉志事实上已经完成了第一台中文的电脑输入与输出系统。为了检验一下这项发明的实用性,实际应用的第一案例是所里财务科的报表,他把所里的财务数据录入电脑,用dBASEII处理并打印出整齐的中文财务报表。实现了部分财务工作的电脑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1983年第二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研讨会上,王缉志用自己的汉字系统打印了一份以中西文兼容的汉字处理方案为题的学术论文,也引起强烈反响。
  进入四通
  当王缉志醉心于解决电脑的中文输入输出系统研发时,一个变化正在悄然发生,中关村先是出现了陈春先创办的华夏硅谷研究所,随后成立的京海公司也受到改革者的注意。王缉志也开始考虑自办公司。
  一天,王缉志和夫人偶遇王安时(四通创始人之一),王安时说:“我们正在筹建一个公司,机制比较灵活,总经理姓万,才39岁,很能干但又不是胡来的那种人,你不妨找他谈谈。”   很快王缉志就和万总见了面,万总说:“老王是我的朋友,你又是他的朋友,你办公司的想法和我们都想到了一块,你就来吧。”
  就这样,王缉志加入了初创的四通公司。四通是1984年5月16日注册成立,同年9月门市开始营业。7月,王缉志进入四通,成为四通初创时期的骨干员工之一。
  可贵的是,当时他八十五岁的老父亲王力教授,不但对儿子的“革命行动”非常理解和支持,还写了一首七律来鼓励他:
  “不负当年属望殷,精研周髀做畴人。
  霜蹄未惮征途远,电脑欣看技术新。
  岂但谋生足衣食,還应服务为人民。
  愿儿更奋垂天翼,胜似斑衣娱老亲。
  缉志儿存念 王力 时年八十有五”
  MS-2400的诞生
  进入四通不久,王缉志就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当时四通主要业务是销售日本Brother公司的2024打印机。电子部官方进口的能打印汉字的24针打印机是日本东芝3070,进口价近1000美元,售9000多元人民币,四通为Brother公司的24针打印机配了汉字驱动软件,每台仅售4000多,由于价格便宜,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1985年,四通从日本伊藤忠公司引进了1570型彩色打印机,该打印机只能打印日文汉字,现在需要让它打印中文汉字。王缉志带领一个开发小组,为打印机做汉卡。很快,四通就将1570彩色汉字打印机作为公司的主要产品推向市场。这一年,四通的销售收入超过了1000万。
  王缉志发现,日本的文字处理机都是热转印式的,对纸张和室温的要求高,色带价格贵,而且还不能打印蜡纸,显然不适应当时国内的打印需求。于是,四通决定重新开发一种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机器,打印机芯采用击打式的打印头,以便可以打印蜡纸。
  一来由于自己对操作系统比较熟悉,二来希望通过从头做起而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王缉志提出由自己来开发这款机器,“这样做的话,更有利于我们长远的自主发展,不用依赖日本,看别人的眼色。”这是他的初衷。
  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才是真正“符合中国市场需要”的产品呢?
  作为总体设计的王缉志开始了深思。
  王缉志心目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样板WordStar,他的目标是能在WordStar上实现的英文编辑功能,一定要在中文上也能够实现。
  为了更接近中国市场的需求,王缉志从受众的角度设计产品的使用、说明书甚至产品名称和LOGO。由于国人还不习惯文字处理,为消除过人对电脑的天生恐惧心理,王缉志决定给该产品起名叫中文电子打字机,产品的名称定为“四通MS-2400”:M代表三井(Mitsui),S代表四通(Stone),24是打印头的针数,00表示第一代。
  1986年的3月,王缉志携开发小组到日本横滨ALPS公司进行最后调试工作,为了让古老的汉字早一天从电脑中输出,他们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
  此时,国内传来父亲生命垂危的消息。一边是自己的至亲,一边是离不开自己的团队,王缉志面临两难选择:回去,可能调试工作就要夭折,之前所花的时间、人力和物力都等于白费,这次没调好,下次就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自古忠孝难两全!
  王缉志的母亲在电话里说:“你的工作很重要,回不回来你自己决定,家里还有弟弟和妹妹。”
  王缉志决定留在日本把开发工作做完。
  王缉志带领全组人员昼夜奋战,终于提前两天调试成功。调试成功的打印机飞快地打出一页页清晰的样张,打印头发出嗡嗡的蜂鸣声。当所有人都沉浸在成功的欢乐中时,王缉志的心已飞到病危的父亲身边。
  回到北京,王缉志在病榻前告诉父亲开发工作已基本完成时,我国语言学一代宗师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5月3日,王缉志送走了他的父亲——王力先生。
  13天后,四通成立两周年那天,四通MS-2400中文电子打字机正式面市。这台打字机,把微机时代的中文输入输出变为现实,一举改变了中国人在机械打字机时代完全“失语”的局面。
  那天,宾客盈门,鲜花贺词不绝于耳。王缉志想到的却是父亲:是喜是悲?亦喜亦悲!
  父亲王力一辈子和文字打交道,中国的方块字早已与他的灵魂形成了无异于血肉的关联。而今,方块字又通过电脑,融入了儿子王缉志的血液。中国字、两代人,以这种方式形成了血缘之外的另一种紧密关联。
  这一切,是造化的安排么?
  一个家庭,父子两代,一位是研究甲骨文、钟鼎文的学者父亲,一位是研究汉字打印技术的发明家儿子,科学与传统在这个家庭发生了碰撞,而这个碰撞又让拥有5000年文明的中华汉字从远古走到了现代,从龟背走进了电脑。
  1986年5月,被命名为2400的带液晶的四通打字机走上市场,每台卖到7000元。1984——1987年,四通的主营业务70%~80%是打字机。一时间,四通在办公自动化领域确立了龙头的地位。四通打字机这个拳头产品也为四通带来了滚滚财源。
  引领四通走向辉煌
  1987年5月16日,四通公司3周年庆祝会上,王缉志宣布MS-2401正式推出。
  从中文处理机的历史上看,MS-2401是一款成熟的产品,解决了2400的所有问题,并基本上实现了WordStar的所有功能。
  但是这款先进的产品在走向市场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
  对于在功能上明显高出2400一大截的2401,被四通的销售部门认为有点“阳春白雪”。形象的比喻是:2401好比高级音响,2400是普通录音机,高级音响好是好,但需要的人不多。
  主要原因是当时2400在市场上风头尤健,推出2401,有人担心会不会出现“自己人抢自己人市场”的局面。
  而市场的反馈也在考验王缉志的承受力:2401推出的头半年,销售情况并不好,但王缉志依然对2401有着坚定的信心。   半年后,2401逐渐被人们所了解,越销越好。从那时起,2401连同后来的2411,从推出之日起,一直销售了十余年。有媒体称:“截至1996年底,四通MS系列中英文文字处理机累计销售近30万台,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人民币。”
  可以说,没有MS这款名牌产品打字机,四通公司就没有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飞速发展。以MS产品为龙头,四通公司组建了23个子公司及遍布全国的由近千个经销商组成的营销服务网。
  四通因此成为中关村一代名企。
  凭借王缉志的这一发明,四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四通的销售额1986年突破了1亿元,1988年达到了10亿元,1990年达到了13亿。
  当时的董事长段永基也坦承:在1992、1993年,四通集团的纯利就达到三、四個亿,销售额的70%、利润的90%都是依靠打字机系列产品。
  发明家的创业史
  1987年,四通和三井物产合资在北京成立了以SKD方式生产打字机的公司——中日合资四通办公设备有限公司,王缉志也迎来了他个人职业生涯中最辉煌的时代,位居四通集团主管开发的执行副总裁;成为中关村为数不多的开宝马车的人;他研发的产品在市场上十分卖钱,几乎等同于硬通货……
  然而好花不长开,在四通推出MS-2403型号之后,王缉志渐渐远离了打字机的开发核心层面。1992年,他离开了四通。
  离开时,几乎是两手空空,没有专利费也没有股权。
  这些,王缉志都不以为然,因为他有过辉煌的成功。王缉志和当时一同离开四通的两位副总裁一起创建了新四通公司,自己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王缉志的梦想是做一个技术开发人员能够说了算的公司。
  但现实,很残酷。
  新四通公司与新加坡公司Creative合资成立创通公司做多媒体,结果创通更像是销售其产品声霸卡的中国子公司,开发计划则被暂时搁置脑后。
  道不同不相为谋。不久后王缉志便从总经理的位置上退下来,和合伙人散伙了。
  接着,又看中了彩色印刷领域,就在他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时,一个从没有想到过的情况出现了,盗版以飞快的速度在中关村流行,也就是说花几千美元买下的软件,5元的盗版光盘在中关村随处可见。之后,他还尝试做过可视电话、IP电话、有线电视宽带、二维码等,甚至在腾讯还没发展起来的时候,就建议过业内人士去搞即时通讯软件。
  他的每次错过,似乎都不应该是他的过错,因为他总想把推到市场上的产品或者应用搞得更精一些、再好一些。
  王缉志回头再看这些的时候,感觉很平和,“或许是我没有坚持下去吧,就像漫画中那个挖井的人,如果再坚持一下,他可能在挖第一个坑的时候就挖到水了。”
  王缉志现在依然对各种技术潮流,甚至是各种新鲜热辣的话题抱有旺盛的求知欲,在他的博客上能看到高清电视技术的分析甚至是几年前股市最牛时他自己所写的炒股心得;微博也很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求上,他绝对是一个“跟得上时代步伐的人。”
其他文献
2018年12月16日,“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第十三期在京举行。著名作家、《民族文学》前主编叶梅登上讲堂,主讲“有一些善恶、终将由文学流传”,分享了她对文学与生活的深层体悟以及哲学的思辨。在京多名作家以及鲁迅文学院部分学员、中关村海归文学社团、海淀小作家协会、海淀高校文学社团联盟和社会文学爱好者300余人现场聆听。讲座由杜东彦主持。  叶梅,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中
期刊
中小实体经济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内生性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的核心推动力。可是资金的掣肘是他们久治不愈的顽疾,政府召开了多次会议,研究了各种方式方法,剑指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融资难融资贵。当下我们关注的融资难融资贵主要指的是银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民营企业不能够顺畅地从银行拿到发展所需的资金。金融科技作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在赋能实体经济
期刊
二月河离去,这位在国内有极大影响力的历史小说作家离开了世界,着实令人叹息。  二月河从40岁时开始文学创作,因其“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而被海内外读者熟知,根据这三部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更是影响了无数人对于清朝历史的认知。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流行的。  二月河的历史小说有很多读者,但他似乎是文学界的一个异数。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二月河的小说为
期刊
2018年5月的世乒赛上,中国男乒第21次捧起了斯韦思林杯。自1952年成立,男乒经过60余年成长,摘取无数荣誉,成为中国体坛的一座丰碑,其背后有艰苦的训练,更有一套选人的方法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尝试从这一方法体系中提炼经验,为创新项目的筛选提供借鉴。  我国乒乓球运动员选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少年队、青年队选拔,除去个人爱好,以腿围、腿长、臂围、指间距等形体特征作为参考因素进行筛选;二是
期刊
中关村创业英雄、汉王科技的缔造者——刘迎建正在做一件看起来十分疯狂的事情,从一个想法到推出一代产品,他率领团队用了近十年的时间,为中国雾霾治理提供解决方案。近期,刘迎建作为首席科学家而研发成功的室外净化产品“大气雾霾应急净化系统”揭开面纱。他说:“我们不仅要做世界工厂,还要做世界公园。”  说起刘迎建,与其说他因为企业成功闻名于世,不如说是他对科技的执着和热爱而被记录史册。正是因为他,开创了一个汉
期刊
女儿约我,和我一起去左岸的书店逛逛。孩子对书店感兴趣,让我十分开心。  左岸的书店,全球有名,尤其有家叫莎士比亚的书店(Shakespeare & Company),创始人是毕奇(Sylvia Beach)。  毕奇是美国人,二十世纪初来到巴黎,喜欢上了巴黎文化,最终决定在巴黎圣母院隔岸的地方,开设一家书店,开门就能够见到巴黎圣母院的全景。因为对莎士比亚的崇拜,就起名为Shakespeare &
期刊
2018年12月7日,由海淀区委区政府主办的“海淀·逐梦创新之路——中关村创新文化展”在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正式开展。区四套班子领导、曾任区领导职务的老干部代表、全区各单位领导干部、创新合伙人代表等13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本次展览突出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这一时代大主题,以中关村创新文化为主线、以中关村创新精神为核心,通过图片展览、实物展示、场景复原、视频宣传等内容,以新旧对比、体验互动
期刊
青少年,喜在清晨宁静时读书习剑。那时,每每曙色初开,便步入家边松林。晨练之余,坐在岩石上,拿起唐诗宋词朗声吟诵。有时,大声唱起精忠大帅岳飞填词、中国近代歌曲之父黎锦晖配曲的《满江红》。一歌唱罢,剑气如虹……  那时,岳帅词中的贺兰山,便让我心向往之。  上苍待我不薄。迈过而立之年,我成为中国旅游权威纸媒采编人员。在银川参加“大漠风情旅游节”,来到贺兰山。  我原本想深入探究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
期刊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很不可思议。例如,让李开复顿悟生命本质的,不是他的成功,而是他的“失败”。  那是2013年9月1日,那个着了魔似的投身于工作的“铁人”,忽然被死神选中。那一天,他得知自己罹患第四期淋巴癌。  站在生命黑洞的边缘,李开复的“人生算法”与个人成就构建的世界瞬间崩塌。他恍然大悟:“我想创造像人类一样思考的机器,可最终我也变成了一个像机器一样思考的人。”  在此之前,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
期刊
来到意大利,便感受到罗马的伟大,威尼斯的秀丽,佛罗伦萨的文艺,而在维罗纳,我感受到爱在飘荡。  维罗纳小镇在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脚下,美丽的阿迪杰河把小镇一分为二。这里是莎士比亚名著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诞生地,更是我向往已久的小镇。它可以把对莎翁的想象填补进去,亲身体验爱情圣地的感受,领悟于此,也就领悟了它的魅力。  爱是这座小镇的主题,它随莎翁辗转而来,他一来到这里,《罗密欧与朱丽叶》就问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