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迎建:“疯狂科学家”的治霾梦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sie0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关村创业英雄、汉王科技的缔造者——刘迎建正在做一件看起来十分疯狂的事情,从一个想法到推出一代产品,他率领团队用了近十年的时间,为中国雾霾治理提供解决方案。近期,刘迎建作为首席科学家而研发成功的室外净化产品“大气雾霾应急净化系统”揭开面纱。他说:“我们不仅要做世界工厂,还要做世界公园。”
  说起刘迎建,与其说他因为企业成功闻名于世,不如说是他对科技的执着和热爱而被记录史册。正是因为他,开创了一个汉字手写识别的时代,中国的老百姓凭借一支“汉王笔”便可在网络中遨游;也正是因为他,手写识别技术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汉王在其率领下挑战微软、苹果等国际巨头。从汉字手写识别到绘画板,从电纸书到空气净化器——凭着不服输的精神,刘迎建赢得了尊重。
  如今,双鬓斑白的刘迎建完全可以“退居二线”,享受着掌声和安逸的生活。但是,作为科学家的他却依旧奋战在科技研发的第一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迎建期望用科技让老百姓再次享受“福利”,因为更多的蓝天而多一些幸福感。
  近年来,由于大城市频繁出现的雾霾现象,空气质量问题备受关注——雾霾,成为人们心头的痛。从2011年开始,汉王科技就组建研发团队,进入空气环保领域,正式向雾霾宣战。
  李克强总理的一句话让刘迎建深受触动:“治霾不要等风盼雨,要主动出击!”在刘迎建看来,“如果空气不好,一切都是空谈。”他大手一挥,眼睛中透露出斩钉截铁的劲:“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想到这个岁数了,能做点什么呢?那就用技术手段为治理雾霾提供一点帮助吧。毕竟我们不仅在北京工作,未来还要在这里养老呢!”
  在刘迎建的带领下,汉王科技在空气净化领域取得长足的进步,研发、生产、市场、营销体系逐步建立,技术积累也成为空气净化领域的 “护城河”,不仅研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申报发明专利也达数十件。目前已深入空气粒子检测仪(霾表)、大型室内净化、家用净化、室外净化技术等空净领域。
  作为汉王室外净化技术的研究成果,“大气雾霾应急净化系统”应运而生——这原本是“疯狂科学家”的一个大胆设想,“与其等风来,不如主动造风。”如今通过数次实验而成为产品推出之后,刘迎建也倍感自豪。“科技创新,人定胜天!”这是他坚定的信条。刘迎建期望汉王的技术和产品可以为北京治理空气污染提供助力,把首都建设成全国最宜居的城市。
  “让蓝天常驻”——这也是很多人的梦想。
  城市箱体
  雾霾主要出现在城市,因为受汽车尾气和重化工业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在刘迎建看来,城市雾霾天出现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空气相对静稳,风力较小,空气相对不流通或低速流通,城市及周边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出去,从而形成雾霾天气。
  所以,一个“城市气体准箱体模型”就此搭建起来。“城市面积是固定的,城市上空气溶胶厚度也是相对固定的,因而城市的空气体积也是固定的。城区中心的污染高于周边郊区,相当于污染体相对独立,形成一个箱子。当城市边界与外界发生对流,相当于空气流动,产生自然净化。当发生严重污染时,空气流动性小,城市变成了封闭在箱子内部。”刘迎建说。
  换言之,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模型,成为汉王城市空气净化系统的原理:在这个城市箱体内部,可使用一定量的大气雾霾净化设备,在天气开始静稳的时候,即可开启大气雾霾净化设备,开始抓取净化空气中的PM2.5颗粒物,防止颗粒物在大气中不断的积累,形成严重的雾霾天气,从而达到空气净化的目的。
  也就是说,整个城市就是一个箱体,汉王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净化整座城市的空气,在空气容量和排放因子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吸附因子的增加,减少排放因子的分子,从而提高空气质量指数——汉王科技的“大气雾霾应急净化系统”的研发,就是围绕提高对排放因子的吸附能力来进行的。
  “以前,减排的因子主要是靠自然刮风下雨,有一部分可能沉淀在树上了,没有采用人工的方式。如果没有了风,自然净化因子没有了,污染就会越来越严重。我们这个就是应急净化方案,通过人工方式來消除雾霾。”
  将空气净化器从室内移到室外,从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消除雾霾到开放空间减排,是不是一个“很疯狂的想法”?
  刘迎建说:“因为有黑夜,所以人类发明电灯;因为有冷暖,所以人类发明空调;因为有大气污染,所以我们发明了室外净化器。”
  很多人可能会一笑置之,但是刘迎建不这么想。如果有机会尝试一下,哪怕失败也好,至少能够取得证明。如果没有经过尝试就轻言放弃,这不是他的风格。“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造风的人
  如今,汉王科技的“大气雾霾应急净化系统”也从想法成为现实——这台凝聚了科学家们心血的机器就安装在汉王大厦的楼顶,并等待着推向市场。
  “这套净化系统采用微静电的技术,利用二段式静电沉淀过滤,使空气中微粒荷电后以高效率方式捕捉空气污染物。”刘迎建介绍说,在颗粒物的捕捉上,汉王科技采用创新的阿基米德螺旋积尘框,积尘片利用聚合物共挤技术制备出一面绝缘、一面导电的高分子材料积尘片,采用该技术解决了静电积尘技术的高臭氧和爬电打火问题,同时生产工艺简单、非常适合大批量产品的生产。
  净化系统工作原理分为三个阶段,在初效过滤段,就是过滤掉空气中的大颗粒、飞絮等较大的杂质;在电离段,较小的颗粒物在通过时,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电离、使颗粒物荷电;在集尘段,荷电粒子被吸附在极性相反的集尘板上,集尘框的工作电压介于8000-12000V之间。
  “我有散步的习惯,但是在雾霾天气,就没有办法出门,因为担心对身体的影响。如果安装了室外空气净化系统,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刘迎建看来,汉王正在做的是“良心工程”,如果通过节能减排,可以减少或者消灭雾霾,霾表以及净化器市场受到影响或产业消失了,“这绝对是一件好事!”   但是,如果在极致的情况下,“等风来而不至”的话,“大气雾霾应急净化系统”就可以派上用场:“这是一个应急的方案,我们要把单纯‘等风’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造风’。”
  根据汉王提供的数据显示,这台室外净化系统采用36台净化模块、8台大功率风机组成,整体设备尺寸6×2.7×1.6m,一小时净化能力为20万m?,PM2.5的一次通过净化率达到了98%,综合噪音小于65db,单台功率为3.8KW。因为这套系统采用高压静电吸附雾霾的原理,在高效净化空气中PM2.5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消毒杀菌、除异味的功能。
  “室外净化系统的效果可以接受检验,我们信心很足。”刘迎建表示,这套设备可安装于建筑物楼顶、公园绿化带、隔离带等场所,而不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模块化生产、也便于安装移动。
  在刘迎建看来,在雾霾严重的天气情况下,“大气雾霾应急净化车”作为室外净化空气的设施,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些机动的力量、应急系统也是必要的。”将汉王大气雾霾净化系统安装于特种车辆上,可根据雾霾严重情况来决定大气雾霾应急净化系统的安放位置,也可随时调动大气雾霾应急净化车到人员活动比较密集的场所,提供清新的空气服务。
  “汉王大气雾霾应急净化车具备每小时20万m?的净化能力,可为7000人的活动提供清新的空气。应急净化车净化设备工作电压220V/50Hz,功率为3.8KW,接入普通民用电即可正常工作。”
  要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就要牺牲局部利益,这是一个矛盾。“‘大气雾霾应急净化系统’就是其中一个解决方案,我觉得可以一试。”刘迎建说。
  欲寻伯乐
  对于较严重的雾霾天气,现在已经可以进行非常准确的预报。在静稳天气到来之前的12-24小时,可通过开启“汉王大气雾霾应急净化系统”,吸附抓取生活、生产产生的微小颗粒污染物,防止微小颗粒污染物的不断积累,最终实现防止雾霾天气的出现。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
  以北京为例,要进行室外的空气净化,必须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有足够多的设备,这个数量可能需要以万台计算;二是安装的密度足够高,每个楼顶上都有,实现网格化密布;三是净化能力足够强,据测算单台需要20万m?/h的净化能力;四是覆盖面积足够大,四环路内市区面积300平方公里,五环路内市区面积667平方公里——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空气质量达到良好水平。
  “这需要政府的支持,首先从试点开始。”刘迎建表示,为此他们设计了一个《净霾系统的弧形净化带布置方案》。试点选择在人口密集、交通比较拥挤的区域,这样可以涵盖交通、生活等城市污染源,同时楼群密集,楼顶平坦,便于安装室外空气净化设施,以北京四环内302平方公里核算,投入5.03万套,可以保证在雾霾严重的天气情况下,試点区域内空气污染最高值不超过100微克/立方米。
  “这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但是我们还是要坚持尝试一下。习近平总书记说:‘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近年来全国各地将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更是将污染防治列为打好决胜全面小康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这也给我们坚定的信心做出好产品,并以此回馈国家和社会。”刘迎建表示,如果国家相关部门有需要,汉王可以把这套系统技术贡献出来,为老百姓的“蓝天幸福感”而出一份力。
  这就是“科学家”刘迎建正在做的事情,看上去有些疯狂却饱含深情。正是因为他统帅汉王科技成为中关村第一批“土生土长”的高科技企业,怀揣产业报国的热情,一步一个脚印,以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而稳步前行。如今,“不服老”的刘迎建依然战斗在科技创新的第一线,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百折不挠的创业勇气、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在中国的空气环保领域试图找到一条“解决之道”。
  疯狂背后,却是令人钦佩的科学探索精神。唯有祝愿刘迎建梦想成真,希望他在这方崭新的舞台上继续书写精彩人生。
其他文献
人人皆知真理和荒谬仅一步之遥,创新与忽悠亦然。说起某人极具创新能力,人皆羡慕不已,若如说某人是个大忽悠,则人皆鄙视。  然创新和忽悠之间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事实上,创新就是打破现有的固化的环境和状态,而要实现这些,首先就要有想法,然后才能逐渐加以实现。从想法到实现的路程有长有短,有的甚至十分漫长,在这漫长的路上,很多的创新并不能为俗世的眼光所理解,多被斥之以忽悠。  马云十分擅长忽悠,能把18 位
期刊
2018年9月20日,由智东西联合CAPE、极果主办的GTIC 2018全球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峰会在重庆召开,来自学术界、整车企业、互联网公司、汽车零部件厂商、电信运营商、自动驾驶新兴公司、车联网企业等智能汽车供应链各领域核心公司30余位专家、高管一同登台,分享对智能汽车最前沿的见解。  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CEO吴甘沙表示,驭势科技定位于自动驾驶领域的Tier 0.5级供应商,2025年要实现开
期刊
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圣人之治,不贵其独治,贵其能与众共治”。  “中国第一民间智库”是神州大地改革浪潮催生的中关村软实力试验田  新华社记者在全国进行“民间智库”调查后,曾赞誉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是“中国第一民间智库”。日前,“长城所”创始人王德禄先生的大作《创业是中国的希望》问世,记录的就是——“我在中关村做新经济咨询”的创业故事。中国的改革大潮,催生了中关村无数个“第
期刊
如果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算起,现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走过了63年的时光,比一个甲子还长。其间,冷热交替的状态不可能不留给社会以深刻的印象;展望未来,继续出现起伏变化的局面同样也将是摆脱不掉的“规律”。然而,理论的发展、技术的积累、市场的包容和需求的渴望,的确让我们在当下迎来了人工智能又一轮蓬勃发展的新机遇。如何把握住其中的机会乘势而为顺势而上,这是必须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尽管对智能等相关问
期刊
自2010年开始,中关村杂志社联合海淀区文明办共同组织“中关村企业家进校园”、“中关村名家校园行”系列活动,如今已经开展了60余场,走访的校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等十几所高等院校,邀请的知名人士和创业名人有纪世瀛、李开复、俞敏洪、夏颖奇、梅萌等。系列宣讲活动以“三成三创”为指导理念,创业家和知名人士带着自己“成长、成才、成
期刊
2015年4月,汇医慧影在中关村东升科技园成立。肩负着梦想的行囊,踩着AI的巨浪,一场用AI赋能医疗的神秘探险正式起航……  2014年11月,斯坦福大学博士后柴象飞乘坐飞机跨越万里从美国归来。这次回国,他不是探亲,而是想要实现自己推动医疗影像AI落地的夙愿。“如果能在圣诞节之前找到投资,我就回国创业!”当他在飞机上隐约看到这片熟悉的土地时,不禁在心里盘算起来。  柴象飞打算创业的念头不是偶然有的
期刊
2018年12月16日,“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第十三期在京举行。著名作家、《民族文学》前主编叶梅登上讲堂,主讲“有一些善恶、终将由文学流传”,分享了她对文学与生活的深层体悟以及哲学的思辨。在京多名作家以及鲁迅文学院部分学员、中关村海归文学社团、海淀小作家协会、海淀高校文学社团联盟和社会文学爱好者300余人现场聆听。讲座由杜东彦主持。  叶梅,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中
期刊
中小实体经济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内生性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的核心推动力。可是资金的掣肘是他们久治不愈的顽疾,政府召开了多次会议,研究了各种方式方法,剑指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融资难融资贵。当下我们关注的融资难融资贵主要指的是银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民营企业不能够顺畅地从银行拿到发展所需的资金。金融科技作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在赋能实体经济
期刊
二月河离去,这位在国内有极大影响力的历史小说作家离开了世界,着实令人叹息。  二月河从40岁时开始文学创作,因其“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而被海内外读者熟知,根据这三部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更是影响了无数人对于清朝历史的认知。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流行的。  二月河的历史小说有很多读者,但他似乎是文学界的一个异数。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二月河的小说为
期刊
2018年5月的世乒赛上,中国男乒第21次捧起了斯韦思林杯。自1952年成立,男乒经过60余年成长,摘取无数荣誉,成为中国体坛的一座丰碑,其背后有艰苦的训练,更有一套选人的方法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尝试从这一方法体系中提炼经验,为创新项目的筛选提供借鉴。  我国乒乓球运动员选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少年队、青年队选拔,除去个人爱好,以腿围、腿长、臂围、指间距等形体特征作为参考因素进行筛选;二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