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重度选择恐惧症患者的自白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t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想活得潇洒一点,却从来都没实现过。
  学生时代,我没逃过一天课,没冲撞过老师,没在大考中一败涂地,也没偷偷谈过恋爱。做好学生很容易,安心读书,奋力考试,用上那么点儿死功夫,似乎谁都可以。拿过若干个第一名,渐渐变成一种习惯,一种平庸的、不带半点刺激的、稳妥的习惯,倒是谁也不会质疑。
  天生对选择毫无感觉。可能是天生愚笨,也可能是从来都没这种期待,或者,从来没给过选择的自由。上幼儿园时,无论是对路边小摊形形色色的玩具、商店里琳琅满目的服装,还是五颜六色的发卡和头绳,我都难做决断。开始,我说“我都要”,结果被训斥。后来我挑了几个,被否认。再后来,就无所谓了。
  选择恐惧症成了一项顽症。我开始害怕选择。考学的时候时间紧张,别说是逛街,除了上学,出门都奢侈。买衣服、买鞋子、买围巾、买书包,事事都由家长包办。他们买回什么,我都套在头上,偶尔嫌弃,但大部分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上大学前,我没有独自逛过商场,挑选过衣服。我对一切选项的聚集都会产生恐慌。
  有时,这真是一项不错的病。就在差不多所有女生都在为了网购大喊剁手的时候,我连网站都懒得点开。就在她们因为逛街的时间不够用而懊恼不堪时,我却心安理得地面对自己有限的那么几件衣服。
  选择恐惧症,让我的生活进入到极简状态。和一个男人一样。没有瓶瓶罐罐的化妆品、护肤品,只有千年不变的大宝,那个熟悉的气味一直伴随我的青春期。没有不同型号的眼线笔、唇膏、指甲油,也不关心自己的脸该涂成红色还是粉色。
  我只用一瓶洗面奶,一款润肤露,一块香皂。除了干净,什么都不图。我的衣橱,也从来没有装满过衣服。鞋子,冬天两双,夏天三双。袜子,都买成白色。帽子,冬天两顶,秋天两顶。
  剩下的钱,都用来买书。除了对书没有选择恐惧症,我的恐惧症肆虐在随便什么角落,伺机而动。
  选择恐惧症患者很少主动点菜,也很少在货架上拿起东西就走。他们都会暗自揣测两件或多件东西的优劣,剩下的,全靠排除法。有人说:有选择恐惧症,是因为穷。我想象着自己家财万贯,却无比确信,自己仍然会为选择这个还是选择那个苦恼不已。
  选择,是我的死穴。
  选择大学,容易。只需要看自己考了多少分,选一個好一些的。选择专业,不那么容易。在几经波折之后,终于看清了一个事实——大学里的课,超级无敌好的、能启发人生的少之又少,剩下的都是可上可不上,浪费光阴的。索性就选了一个课最少的,余下时间写小说、编剧本。选择男朋友,开始是撞上一个试一个,后来是同类选项比较,排除。
  这真是个巨大的灾难。我无法看清自己究竟是被什么逼迫到角落而做出的选择,还是发自内心的抉择。起初我没有料到:自己之后的生活,急转直下。再也没有第一名可以争,也没有别人安排好的路可走,更没有十全十美、无可挑剔的人可以共度一生。
  简单的同类排除法愚蠢至极。我仿佛又回到了最初的智力:用简单的薪水衡量工作,用稿酬高低衡量质量,以所有人的选择来代替自己的选择。
  我曾幻想我的生活炽烈壮丽,或波澜起伏,或姿态万千。而恍然回眸,才发现一切都平淡不惊,甚至有些许黯然。当我终于不得不为自己当初做的选择买单时,才发觉自己从来没有真正选择过。
  那时,我总以为,大家认为好的就是好的。于是我义无返顾地投身于一场惨烈的留学事业,在他人看来风光无限、值得浓墨重彩回忆和书写的事业,而在我,却如同一场万劫不复的劫难。我为此曾身陷抑郁,想要杀人和自杀。我的家庭,也因此而负债累累。
  我听信世俗的想法,找到一种所谓“最安全”的感情模式,互不干扰、彼此安于现状。我曾幻想未来的人生有一万种可能性,而眼下,却只看到其中最脆弱也最坚固的一种。
  问过自己千万遍:你究竟想要什么?尤其是在无法入眠的夜里。这个问题如巨蟒缠身,让人呼吸不得。
  而我始终没有答案。
  我不惧怕一败涂地,只惧怕自甘平庸。
  每天挤在高峰期的地铁里,看着那些被生活拖垮了的憔悴的面孔。那些面孔多么稀松平常,又多么悲伤。他们歪歪斜斜,或倚或靠。他们不再把重心放在双脚上,而是放在一个扶手或者另一个陌生人身上。他们日复一日做着同样的工作,得不到满足,也没有理由放弃。他们和自己耗着。
  我曾经多怕自己也会这样。而我,就站在他们中间。
  我是重度选择恐惧症患者。这些故事,只是我每日挣扎着做出选择的缩写。
  多热爱“潇洒”这个词,舌尖在牙齿后面铺平,如同一阵清风。
  (摘自“豆瓣网”)
其他文献
你有没有经历过军训结束后,大伙对教官依依不舍,哭得不能自已的场面?又或者是在毕业晚宴上,同学们抱头痛哭,恍如经历一场生离死别的情景?那一刻,你若是看到某个人无动于衷,可能还会认为对方冷血。可如今,同学大多不再联系,也早就忘记了教官长啥样。仔细回想,你当时之所以会哭可能并不是因为感情深厚,而是因为周围的人都哭了。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恭喜你,那时的你已经陷入“刻奇”(kitsch)的陷阱中去了。  所谓
新开放的古建筑区。新开放的寿康宫。故宫文创产品。故宫文创产品。单霁翔近照。  站在景山上向南望,一眼看到郭沫若手书的“故宫博物院”匾额,那便是神武门,故宫的后门。夕阳之下,《环球人物》记者从神武门走进故宫,巍巍红墙在威严肃穆之外,有种别样的沧桑,令人感觉仿佛在穿越一条历史的隧道。穿过巨大的门洞向右拐,进入西长房的月亮门,一间现代化的办公室就在这古建筑里。记者终于见到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单霁
见到邢文宁时,他刚从美国总部赶回来。原以为倒时差会影响采访效果,可一聊起媒体的发展,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作为赫斯特集团中国董事总经理,邢文宁对这个行业有很多的感悟和思考。他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无论传统媒体遭遇怎样的变革,现在要做的是‘spend the money on the page’,把内容做到最好,这才是根本。”  坚信“剩者为王”  赫斯特是全球最大的传媒集团之一,至今已有100多年
长庆二年(822年)二月初二,刚刚就任不久的兵部侍郎韩愈,面临着一项棘手的使命。  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发生叛乱。起因是朝廷派去镇州做节度使的田弘正,讲究奢侈排场,不知体恤部下。结果,引起镇州将士的极度不满。镇州兵马使王庭凑有心作乱,乘机激怒将士,把田弘正与他的幕僚,连同他们的家属一起杀了,要求朝廷正式委派王庭凑做节度使。这是中唐以来,大唐帝国的顽疾——藩镇割据自立的又一次活生生的复发。  此等
人物简介:八思巴(1235年—1280 年),西藏萨迦人。1260年,被忽必烈奉为国师。1264年统领元朝管理全国佛教的专门机构总制院,1269年制成蒙古新字,1270年被晋封为“帝师”“大宝法王”。  “忽必烈薛禅汗于世闻名,此圣者请来呼图克图八思巴喇嘛,使将一切经咒音译为畏兀儿文(指畏兀体蒙文)。广泛建立对佛的三信仰,尽使宗教弘传发展,使全世界普享太平之福,犹如昔日圣转轮王般名扬四方。”  这
圣严长老2009年去世。在生死长夜中,照亮众生前行道路的又一盏法灯熄灭,这给多少人心中带来沉痛、感悟与自省……  自己无福,只在世界佛教论坛上聆听过长老的发言。他论及两岸佛教同根同源的恳切语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时长老的健康可能已不佳,又高又瘦的身躯,温和从容的话语……这背后隐约有一个我看不到但能感受到的坚韧、慈忍又强大的心灵,仿佛一个光源。这光源向更远的时空延展,连接诸佛的智慧、菩萨的悲愿。早在
1936年,斯诺赴陕甘宁边区,作为第一个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记的西方记者,为毛泽东拍摄了这张经典照片。  1938贫地惊雷  从北京前往延安,通常有两条路线。一条先入陕,从西安北上,坐动车两小时即达;另一条取道山西,跨过黄河,向西进入黄土高原。  1938年春,日军决定进攻延安,也想到这两条路。首选当然是侵入西安,北上可进攻中共所在地延安,南下可直逼国民政府陪都重庆,但胡宗南的大军在西安严防死守。日军
10月9日,102岁的“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走了。“兼收并蓄,有办法使歧见趋一致;德高望重,无山头却门生遍九州”,这是门生翁永曦送别恩师的挽联。  上世纪80年代初曾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简称农研室)副主任的翁永曦,离开农研室已30多年,但当他和《环球人物》记者谈起农研室原主任杜润生,眼眸立刻变得明亮。“杜老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这句话说出了他的心声。  谈到杜润生在农村体制改革上的贡献,翁永曦
在爱尔兰,登录国家档案馆官网,进入“网上系谱学”,就可以追溯自己家族300年来的“根系”。它由37万多张图片组成,记录了1740年以来,爱尔兰教区的出生、洗礼、结婚和死亡情况。只要输入祖上的名字、受洗教堂、结婚地点等信息,就能查到清晰的家族史。几百年来,大批爱尔兰人移民国外,“我从哪里来”“我是  谁”成了境外的爱尔兰后裔十分好奇的问题。因此,“网上系谱学”一经推出,就受到热烈欢迎。一些身居海外的
在欧美奇幻影视作品里,角色的命运甚至可以从他们头发的色彩中看出来。假如你拥有一头金发,你既可能拿到优雅而富有灵性的精灵族剧本,也可能成为美丽性感却空洞愚蠢的符号;假如你拥有一头红发,你可以是桀骜张扬反叛的超级英雄,也可能是致命而危险的巫师;假如你拥有一头黑发,那么你很有可能拿到的是主角剧本——尽管没有神灵与巫术的加持,却拥有属于人类的智慧与勇气,最有可能一路历经险阻,笑到最后。【红】   红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