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恩师杜润生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olew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9日,102岁的“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走了。“兼收并蓄,有办法使歧见趋一致;德高望重,无山头却门生遍九州”,这是门生翁永曦送别恩师的挽联。
  上世纪80年代初曾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简称农研室)副主任的翁永曦,离开农研室已30多年,但当他和《环球人物》记者谈起农研室原主任杜润生,眼眸立刻变得明亮。“杜老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这句话说出了他的心声。
  谈到杜润生在农村体制改革上的贡献,翁永曦说:“他干了大得人心的事。”说到激动处,他熄灭了没抽完的烟,不自觉地轻拍桌子:“杜老教导我们要守住底线、敢讲真话。”“很多政治人物生前死后毁誉参半,唯杜老罕见,连反对他观点的人都很尊敬他,这太不容易了!”
  启动农村改革的“参谋长”
  “他受过那么多的委屈,干成那么大的事情。”翁永曦用一位老领导对杜润生的两句评价,作为接受采访的开场白。
  杜润生一生,与“农”有缘,因“农”坎坷。他曾就读于北平师范大学文史系,新中国成立之初,他领导中南新解放区的土改运动,曾获毛泽东肯定。他后来撰文提出“土改解除了农民与封建地主的依附、被依附关系”,但是,“土改完成后,向农民给出什么样的制度环境成为新的重大问题。”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身为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的杜润生提出要坚持自愿原则,不要一哄而起,这自然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被指责为“小足女人走路”,“站在富农、富裕中农立场上替他们说话”。杜润生因此离开了中央农村工作部,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屡遭批判,一晃就是20多年。
  1979年,66岁的杜润生迎来了人生中又一个春天。他被任命为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分管农村政策研究。“他是站在改革风口浪尖上的人,是启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乃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参谋长。”说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翁永曦仍难掩激动:“杜老获此口碑,首先是因为他干了一件大得人心的事。中国的农民问题,我们党倾注了极大的精力,但很长时间没有解决好。我记得万里同志曾经说过,我们党对农民是有承诺的。要让农民吃饱肚子,过上好日子。”杜润生将此当作自己的使命。
  翁永曦说:“杜老不是决策者,是个高级幕僚。上世纪70年代末,他要研究和解答3个问题:一是包产到户有没有显著效果,二是这种形式有没有合理性和普遍性,三是这种形式是否与社会主义兼容。”
  翁永曦多次用“用事实说话”来形容杜润生的风格。“很多官员是看领导眼色说话,杜老不是。他组织了一批干部和学者,包括一些体制外有过插队经历的年轻人下去调研。他用‘土地绣花’来形容农民包产到户后的积极性。安徽凤阳县包干到户一两年后,农民从缺粮吃到出现‘卖粮难’。包产到户的效果是肯定的。而且,农业是有生命物质的生产,没有中间产品,从播种插秧到田间管理再到秋收有连续性,更适合家庭承包,具有合理性和普遍性。”
2008年11月29日,杜润生(前中)在首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上获得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兼容问题很难办。杜老想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中性的词,代替‘包产到户’的说法,这个提法谁都很难反对——因为无论工业、教育、科技、商业,干什么都要讲责任嘛。”
  1982年,杜润生主持起草了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正式承认包产到户的“合法性”,用农民兴高采烈的说法,就是给包产到户上了社会主义的户口。此后他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连续主持起草了5个“一号文件”。翁永曦说:“责任制如星火燎原、不推自广。8亿农民不再依附于人民公社,获得了经济自由。这不仅改变了中国农村的面貌,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对中国政治文明的进步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杜老参与的改革,恢复了农民对党的拥护,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得民心,得党心。”
  “9号院”的灵魂人物
  恩师杜润生也是改变翁永曦命运的人。几十年后,翁永曦依然记得第一次见杜润生时的情景。
  1979年10月,翁永曦刚被分配到《中国农民报》当记者。有一天,他奉命将社论清样送到国家农委,请时任农委副主任的杜润生审稿。翁永曦骑车来到农委,走进杜润生的办公室。正在看文件的杜润生抬起头来,“小伙子,我没见过你啊。”
  “我刚来报社工作。”
  “哦?原来干嘛的?”
  “农村插队,八年整、十年头。”
  杜润生来了兴趣,撂下笔,直起身子:“时间不短啊,说说,有啥体会?”
  翁永曦没思想准备,实话实说:“农村太穷,农民太苦,我觉得国家农业政策应该建立在务农有利可图的基础上。”
  “这算一条,有第二条没有?”
  “有,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万花筒里看世界’,相信‘大河有水小河满’。到了农村才发现,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经济界都只能是‘小河有水大河满’。”
  杜润生没再说啥。一个星期后,调令来了——翁永曦被调到国家农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后来国家农委撤销,成立农研室,杜润生任主任,办公地点在西黄城根南街9号。从此,“9号院”就成了农研室的代称,而“9号院的灵魂是杜润生”。
  翁永曦回忆,杜润生曾让他到大学应届毕业生中“招兵买马”。杜润生说:“年轻人没有条条框框,我们部门需要年轻人。”他没规定招什么样人,而翁永曦招来的年轻人让他挺满意:独立思考,敢讲真话,注重实际。后来,“9号院”成为“三农”理论与政策研究的最高殿堂,也成为中央各部委里思想最活跃、探讨改革最积极的地方之一。王岐山、段应碧、陈锡文、杜鹰、林毅夫、张木生、周其仁、戴小京等都曾经在“9号院”工作,成为杜的门生。习近平、刘源当年在地方工作时,受聘为农研室的特约研究员,每年“一号文件”起草前,也常被请到“9号院”参加讨论。
翁永曦在一次座谈会上。(本刊记者 傅聪 摄)

  宽厚、民主、真放手
  “杜老那是真放手、真信任我们这帮年轻人啊。”翁永曦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我刚到农委那会儿,就是个普通干部,有一天,杜老把我叫去说:‘中央准备未来10年向农业投入1500亿,你考虑考虑,拿个方案吧。’我当时就懵了。那时,我一个月工资才46元,那年代1500亿能抵现在几万亿吧。我还只是个科员,上面有处长、局长,杜老就把这么重的担子压过来了。”
  “在杜老手下工作,最沉重的是被杜老信任,我们就是玩命也要对得起这份信任。”翁永曦说,农村联产承包制实行后,新华社有份内参,反映内蒙古出现集体资产流失问题。“杜老说,小翁你去,听听周惠同志(时任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看法。居然让我一个白丁去见自治区一把手!我去了,周惠说了三点:情况属实;农民要承包,不能逆着民意;大变革有得必有失。我向杜老汇报时,概括为凡事皆有利弊,‘两害相权取其轻’。杜老点头说,再看一看吧。”这件事被“轻放”,没造成大的影响。
  杜润生唯实。翁永曦记得他常说,中国的事不在于想要干什么,而在于只能干什么。向杜润生汇报工作,翁永曦总结出“三段式”:问题、症结、办法。“哪怕不同意你的解决方案,杜老也会帮助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他最不满意的是那种只知道说出问题,等着领导发话的人。”
  翁永曦告诉《环球人物》记者,他“这一辈子只被杜老表扬过一次”。但是,“杜老宽厚,跟着他能学到很多东西”。他特别钦佩杜润生的工作作风。“他很注意听取反对意见。那时候农口有几位同志激烈地反对一些改革措施,他在开会讨论时就特意吩咐要把他们请来。听到不同意见,他不会轻易打断对方的发言,总是耐心听完才逐条分析其中的利弊。”
  翁永曦后来被任命为农研室副主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副部级干部,后带职到安徽凤阳兼任县委书记。翁永曦告诉记者,在凤阳时,杜润生依旧关心着他。定期派人送去文件,经常召他回农研室开会。“杜老说,包产到户也有它的问题,要继续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找到受农民欢迎的解决办法。”翁永曦后来离开官场、下海经商,杜润生仍和他保持着师生之谊。
  “老爷子就是心宽”
  杜润生在工作上一丝不苟,生活中却很“马虎”。翁永曦说:“那时候,我上他家谈事,到中午了老头儿说‘就在我这吃吧’,说完他进厨房了。我想,我得帮忙吧,就跟了进去,一看,老爷子正拎着一口小锅,在里面和面。然后,一手端着锅,一手拿根筷子,把面一截一截拨到灶上另一口开水锅里。煮熟了捞出来,蘸点酱油和醋,我们就这么吃。老爷子说,这叫拨鱼儿,山西的农家饭。过去在太行山打仗,后来‘文革’挨斗,他自己弄饭吃,就吃这个,简单。”
  翁永曦跟杜润生去太原出差,晚上逛小吃街。当时条件简陋,挂盏汽灯、摆个桌子就是个摊位。“老头儿闻着家乡小吃的香味就走不动了,说‘咱们吃一碗’。我劝他:‘您看,他们刷碗都只用这一桶水,不干净。’老头儿乐了:‘不怕,天黑,看不见’。”
  离休后,杜润生很长一段时间依旧每天看文件,关注着各种前卫的理论。他爱游泳,爱打网球,也喜欢到各地走访、调研。上世纪90年代初,杜润生去广州,看望下海创业的翁永曦。两人晚上散步到一个迪斯科舞厅门口。“他说进去看看。里面一个大舞池,听着舞曲他也跳了起来。”翁永曦说着,模仿杜润生的舞姿,先提一只脚,另一只脚蹦,然后换一只脚再蹦。“杜老说,别人跳狐步,他跳的是猴步。”杜润生还唱了首《潇洒走一回》,字正腔圆。听到老人唱“岁月不知多少人间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翁永曦感叹:“老爷子就是心宽。”
  每年的7月18日,都有上百人来给杜润生庆祝生日。有一次,王岐山自己开着车来了。“我是中午‘逃’出来的,因为实在想见见杜老和你们,1点钟必须得走。”95岁后,杜润生的听力和记忆力都衰退了,常年住在医院,但内心依然关注着农民的利益。
  杜润生去世后,翁永曦赶去家中吊唁。“我们都以杜老门生为荣。人生能有这样的良师益友,太幸运了。”他提到,杜润生九十大寿时,弟子们曾在起草“一号文件”的京西宾馆相聚。那一次,杜润生提到了自己一直惦念的两件事:“用市场机制激励人,用民主政治团结人。”这两件事,也是杜润生对后辈们的期待。
其他文献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个大腕级的人物,他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堪称人物画的巅峰之作。其实绘画并不是顾恺之才华的全部,他“工诗赋、书法”,而为人更是率真洒脱,当时人送了他“画绝、才绝、痴绝”的雅号。在今天的人看来,他的有些行为不仅痴,甚至有些傻。其实在那让人掩面而笑的怪诞背后,却是他无奈的生存智慧。  一幅佛像募得百万捐款  据《京师寺记》记载,东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年),南京
人物简介: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汉族,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 因维护了西域稳定被汉和帝封为定远侯。  张骞凿空西域后,汉朝不断加强对西域的控制,直至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汉朝对西域建立起了直接的统治。但是到了西汉末年,汉王室的皇帝要么是荒淫无度的昏君,要么是乳臭未干的小孩,致使外戚专权,朝政混乱,对西域的控制也就渐趋无力。公元8年,外戚王
8月2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风雨无悔:对话王光美》在北京首发。首发式上,刘少奇、王光美的子女刘亭、刘丁等到场。刘亭回忆,小时候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4岁必须会游泳,你不会游泳就往水里扔。我们全家到北戴河的时候必须下乡到农村干活,我爸爸说不能容忍你们五谷不分,不懂老百姓是怎么活的。”  “不会游泳就往水里扔”,对三四岁的孩童来说,似乎稍显严苛。但是,严厉的背后,往往蓄满慈爱,正所谓“惯子如杀
你有没有经历过军训结束后,大伙对教官依依不舍,哭得不能自已的场面?又或者是在毕业晚宴上,同学们抱头痛哭,恍如经历一场生离死别的情景?那一刻,你若是看到某个人无动于衷,可能还会认为对方冷血。可如今,同学大多不再联系,也早就忘记了教官长啥样。仔细回想,你当时之所以会哭可能并不是因为感情深厚,而是因为周围的人都哭了。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恭喜你,那时的你已经陷入“刻奇”(kitsch)的陷阱中去了。  所谓
新开放的古建筑区。新开放的寿康宫。故宫文创产品。故宫文创产品。单霁翔近照。  站在景山上向南望,一眼看到郭沫若手书的“故宫博物院”匾额,那便是神武门,故宫的后门。夕阳之下,《环球人物》记者从神武门走进故宫,巍巍红墙在威严肃穆之外,有种别样的沧桑,令人感觉仿佛在穿越一条历史的隧道。穿过巨大的门洞向右拐,进入西长房的月亮门,一间现代化的办公室就在这古建筑里。记者终于见到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单霁
见到邢文宁时,他刚从美国总部赶回来。原以为倒时差会影响采访效果,可一聊起媒体的发展,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作为赫斯特集团中国董事总经理,邢文宁对这个行业有很多的感悟和思考。他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无论传统媒体遭遇怎样的变革,现在要做的是‘spend the money on the page’,把内容做到最好,这才是根本。”  坚信“剩者为王”  赫斯特是全球最大的传媒集团之一,至今已有100多年
长庆二年(822年)二月初二,刚刚就任不久的兵部侍郎韩愈,面临着一项棘手的使命。  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发生叛乱。起因是朝廷派去镇州做节度使的田弘正,讲究奢侈排场,不知体恤部下。结果,引起镇州将士的极度不满。镇州兵马使王庭凑有心作乱,乘机激怒将士,把田弘正与他的幕僚,连同他们的家属一起杀了,要求朝廷正式委派王庭凑做节度使。这是中唐以来,大唐帝国的顽疾——藩镇割据自立的又一次活生生的复发。  此等
人物简介:八思巴(1235年—1280 年),西藏萨迦人。1260年,被忽必烈奉为国师。1264年统领元朝管理全国佛教的专门机构总制院,1269年制成蒙古新字,1270年被晋封为“帝师”“大宝法王”。  “忽必烈薛禅汗于世闻名,此圣者请来呼图克图八思巴喇嘛,使将一切经咒音译为畏兀儿文(指畏兀体蒙文)。广泛建立对佛的三信仰,尽使宗教弘传发展,使全世界普享太平之福,犹如昔日圣转轮王般名扬四方。”  这
圣严长老2009年去世。在生死长夜中,照亮众生前行道路的又一盏法灯熄灭,这给多少人心中带来沉痛、感悟与自省……  自己无福,只在世界佛教论坛上聆听过长老的发言。他论及两岸佛教同根同源的恳切语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时长老的健康可能已不佳,又高又瘦的身躯,温和从容的话语……这背后隐约有一个我看不到但能感受到的坚韧、慈忍又强大的心灵,仿佛一个光源。这光源向更远的时空延展,连接诸佛的智慧、菩萨的悲愿。早在
1936年,斯诺赴陕甘宁边区,作为第一个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记的西方记者,为毛泽东拍摄了这张经典照片。  1938贫地惊雷  从北京前往延安,通常有两条路线。一条先入陕,从西安北上,坐动车两小时即达;另一条取道山西,跨过黄河,向西进入黄土高原。  1938年春,日军决定进攻延安,也想到这两条路。首选当然是侵入西安,北上可进攻中共所在地延安,南下可直逼国民政府陪都重庆,但胡宗南的大军在西安严防死守。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