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壮族铜鼓习俗是壮民族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民族文化艺术奇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兰壮族铜鼓习俗是壮族铜鼓习俗的典型个案,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较浓重的区域特色,是壮族铜鼓习俗一块“活化石”,而蛙饰是铜鼓上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立体装饰造型,所以本文对东兰壮族铜鼓进行研究。
关键字:东兰铜鼓;蛙饰; 习俗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47-02
一、广西省东兰县壮族铜鼓蛙饰的来源及神话传说
铜鼓集冶炼、铸造、雕刻、绘画、装饰、音乐、舞蹈、宗教于一身,是我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青铜艺术的瑰宝,是具有地方性、民族性、代表性的传统历史文化遗产,是奴隶制的“礼器”、“重器”、财富和权力的象征。铜鼓从形式到形式美,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制作工匠的设计思维和智慧:不仅造型优美,而且与其构成一体的装饰图案也风格迥异,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不同时代的各自风格。
东兰县是“世界铜鼓之乡”,现存传世铜鼓数量为538面(2011年首届东兰国际铜鼓旅游文化节上公布的数据是612面),分布于东兰县城东兰镇、长江乡、巴畴乡、隘洞镇、金谷乡、三弄乡等11个乡(镇)77个行政村179个屯中,数量位居世界之最。
铜鼓上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立体装饰造型是蛙饰。现在仍流传于广西的壮族神话可知,壮族人认为人类与主宰雨水的雷神之间有一条鸿沟,需要青蛙作为媒介,因为青蛙是雷神的子女,上可代表雷神,下可代表民意。因此,人们希望风调雨顺就必须祭祀青蛙,以免激怒雷神。这一祭祀青蛙的活动称为“蛙婆节”(又称“蚂拐节”),在广西壮族的某些地区至今仍然盛行。
二、广西省东兰县壮族铜鼓蛙饰的民族表现
铜鼓上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立体装饰造型是蛙饰。早期的铜鼓上并没有蛙饰,最早的蛙饰出现在冷水冲型早期的铜鼓上,制作精致,可称雕塑上品,一般每面铜鼓上塑有8只青蛙,体形高大雄健,空身扁腹,两眼圆突,4足挺立,身披辫形纹带。
立体蛙饰饰于甲、乙、丙型铜鼓鼓面边沿。有单蛙、“累蹲”蛙和群蛙等形象
铜鼓饰蛙可能与当时南方少数民族崇拜怒蛙或斗蛙的社会风尚有关。《韩非子·内储说》说:“越土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矗,乃为之式。从者曰:‘奚敬如此’王曰:‘为其有气故也。”,《太平御览》和《太平广记》也有类似的记载,,。敬蛙就是提倡勇武的精神。铜鼓上饰蛙的含义可能也是这样。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和广西各地收藏的铜鼓,依型制、纹饰特点,可分为四型。
(一)甲型。
主要特征是鼓身明显分为胸、腰、足三段,鼓面大于鼓胸,胸部略直,胸最大径偏下,胸以下逐渐收缩成腰,胸腰间多有分界线一周,体积大而浑重。纹饰均以三道弦纹组成晕圈,以云雷纹为主体,鼓面中心太阳纹光体圆突,光芒如针。从形制和纹饰结构的变化看,是由简单逐渐趋向复杂。
甲型II式鼓开始出现早期立体蛙饰,根据考古材料,蛙饰在东周时期的铜器上已开始出现,如恭城出土的铜尊上已有蛙和蛇的纹饰,传世铜器中有一件四足器,器上有二个立体蛙饰。II式鼓的蛙饰较小,形态古朴,应是蛙饰中的早期形式。从形制上看,II式鼓同I式鼓接近,年代上限应与I式鼓相衔接。
(二)乙型。
主要特征是鼓面稍广或等于鼓胸,鼓面边沿不下折,胸壁微凸,胸最大径居中,胸以下逐渐收缩成腰。均为带状扁耳。体型凝重,形象精巧。花纹较甲型繁褥,多以二弦分晕,鼓面和鼓身有三道较宽的晕(主晕),以骑士纹、兽纹、鹭鸟纹(或鹭鹭含鱼纹或鸟形纹)为主体纹飾。
(三)丙型。
主要特征是鼓身明显分为三段,鼓面大多小于鼓胸,胸部膨大凸出,胸下收缩成近似柱形的腰部,体壁薄。花纹的特点是,太阳纹光体与光芒间没有分界线,光芒呈锐角形,除I,II式鼓的芒数不定外,自III式至VII式鼓一般固定为十二芒;晕圈皆为单线弦纹,晕间以翔鹭纹和羽人纹为主体纹饰,并常用圆涡纹和栉纹(或三角齿纹、羽状纹等),并列组成纹带作为主纹上下左右的装饰。
(四)丁型。
主要特征是无蛙,鼓形小而扁矮,腰起突棱,鼓身截然分为二段。鼓面的太阳纹多数为十二芒(个别十三、十四芒),以簇旗、符篆、十二生肖、鱼龙、铭文、莲花、串枝花等为主要纹饰。并和乳钉圆涡纹、栉纹并列组成的纹带相配合。
三、广西省东兰县壮族铜鼓蛙饰中的“蛙崇拜”
铜鼓上出现的累蹲蛙更形象的表达了人们企求人口繁衍的愿望。“累蹲蛙”即是一大青蛙背负一小青蛙,情趣浓厚,别有寓意。例如,灵山型的蛙塑多为每面鼓有6只蛙像,分别由3只单体蛙和3只“累蹲蛙”相间距离排列。“累蹲蛙”双后腿并而为一,背部饰有辫带纹,臂部饰密线螺纹。体形肥大,造型优美,纹饰丰富。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对农业丰收的祈求和人类生殖崇拜心理,促使人们把自然中的现象赋予神话性质,产生了对蛙的崇拜,并把蛙的形象装饰在作为礼器的铜鼓上。
人们把蛙饰铸造在铜鼓上,主要有两个目的: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和渴望人口繁衍、部族兴旺。首先,从现在仍流传于广西的壮族神话可知,壮族人认为人类与主宰雨水的雷神之间有一条鸿沟,需要青蛙作为媒介,因为青蛙是雷神的子女,上可代表雷神,下可代表民意。因此,人们希望风调雨顺就必须祭祀青蛙,以免激怒雷神。这一祭祀青蛙的活动称为“蛙婆节”(又称“蚂拐节”),在广西壮族的某些地区至今仍然盛行。这虽然只是神话传说,但是在现实中,青蛙与天气、雨水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青蛙是陆地上的两栖动物,它在雨前、雨后会发出频繁、响亮的叫声。“农家无五行,水旱下蛙声”,青蛙的鸣叫成了人们判断风雨的主要标志。青蛙能预报风雨,而雷神掌管风雨,于是人们便想象化的认为青蛙是雷神的子女。从这个方面来讲,对蛙的崇拜和对雷神的崇拜是一脉相承的,与南方的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把蛙的形象装饰在铜鼓上,在干旱祈雨时,敲击铜鼓,代表蛙的鸣叫,表达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愿望。 其次,古人很早就把蛙作为生殖和图腾崇拜的标志,原始彩陶上各种具象或抽象的蛙纹就是证明。从形体上看,蛙膨大的圆腹很象孕妇的肚子;从生理特征上看,蛙的生殖力很强。
蛙崇拜已经渗透在壮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至今在壮族地区仍流传着许多与蛙崇拜有关的节日与习俗。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在红水河沿岸的广西东兰、巴马、凤山和天峨一带壮族地区流传着的一年一度的祭祀蚂虫另的盛会--“蛙婆节”。壮族一般称青蛙为“蚂虫另”,但对祭祀盛典中的青蛙则尊称为“蛙婆”。“蛙婆”是吉祥的象征,是母神的化身,在蚂虫另中具有崇高地位。整个节日活动以祭祀“蛙婆”为主,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开始,持续一个月之久。由于地域差异,各地的起止时间及活动仪式不完全一样,但整个过程大体包括找蛙婆、祭蛙婆、陪蛙婆出游、葬蛙婆四个部分。
当地民众用壮语叫铜鼓为“nyenz ”。在当地话语系统中,“nyenz”同时也是一个形容词,是声音洪亮、清脆、悠远、缭绕的意思,铜鼓因其声响亮、清脆、悠远、缭绕等特性而得其名。当地人对铜、铜鼓怀有一种很敬仰的民俗心理,对铜鼓十分有感情,认为铜鼓是一种很有灵性的东西,能通人性,会飞,顽皮,好打架,能镇邪镇寨。敲击使用铜鼓成为当地人一大民俗事象,每逢岁时节口或其他重大的活动仪式,都有人拿铜鼓出来敲击、使用,尤其在蚂虫另节、新居仪式、春节喜庆、宗族祭祀祖先仪式、婚嫁等活动中,铜鼓习俗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四、广西省东兰县壮族铜鼓蛙饰在今天的运用
通过铜鼓装饰造型的象征符号化活动,运用于包括标志、雕塑、包装、工艺品、舞台背景、染织设计、影视艺术等设计领域,把铜鼓所描绘的古代历史上升到特殊的、情感的和思想内容的水平,使铜鼓文化得到升华;同时铜鼓文化极具有地域性,由于各个地域之间的文化风俗、生活习惯等等因素的不同,所出土的铜鼓也有很大的区别,各个地域对铜鼓进行符号化,提取铜鼓的元素进行设计使之成为一种产品,特别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其实也是代表一种城市形象、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感、提高城市知名度的一种重要手段。铜鼓装饰造型的象征符号化不仅具有审美价值,同时还具有现实意义。
现代的铜鼓装饰造型的工艺品开发形式更是多样化,例如:蜡染工艺、斑铜、银器、仿古铜等金属工艺中。其用途大致分为三类:民族旅游文化宣传品、民族旅游工艺品、工艺礼品。
民族旅游工艺品主要是运用仿样和比喻的方法开发的旅游纪念品。研发内涵丰富、设计新颖、工艺精巧、特色浓郁的产品,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促进民族地方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铜鼓在文化意义上具备了民族精神层面和物质方面的互渗性,运用铜鼓的造型,改变铜鼓的大小,将其开发为中高档旅游产品,可以带动旅游经济和包装产业的发展,同时构成了民族旅游工艺品开发中重要的文化经济特色。
参考文献:
[1]孔义龙,曾美英. 论岭南三种硕形铜鼓的文化內涵[J]. 中国音乐学,2013,No.11102:50-55.
[2]龙符. 壮族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17-22.
[3]王福谆. “我国古代大型铸铜文物”系列文章之十四 古代大铜鼓[J]. 铸造设备与工艺,2014,No.18704:50-56.
[4]袁华韬,黄万稳,唐剑玲. 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东兰县长江乡兰阳村周乐屯为例[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61-66+84.
[5]张晓明,黄江杰. 政府主导下的广西铜鼓文化保护研究——以东兰县为例[J]. 梧州学院学报,2013,v.23;No.9502:79-84.
[6]黎学锐. “东兰民间传世铜鼓文化论坛”综述[J]. 歌海,2011,No.13703:87-88.
[7]陆遥. 祝著节与铜鼓习俗考察研究——以东兰县三弄乡为例[J]. 歌海,2014,No.15301:101-104.
[8]沈霞客,张籍匀. 东兰铜鼓 响彻千年的天籁之音[J]. 中国西部,2015,No.29802:58-61.
[9]华伟,黄丝丝. “阴”与“阳”的融合——广西东兰地区麻江型雌雄铜鼓音响和谐度探究[J]. 音乐时空,2015,No.50324:36-37.
[10]刘斌. 东兰红色旅游整合开发构想[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No.18309:144-145+151.
本文系贵州师范学院2015年度校级学生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春桃(1993),女,壮族,广西河池市人,单位:贵州师范学院经济与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关键字:东兰铜鼓;蛙饰; 习俗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47-02
一、广西省东兰县壮族铜鼓蛙饰的来源及神话传说
铜鼓集冶炼、铸造、雕刻、绘画、装饰、音乐、舞蹈、宗教于一身,是我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青铜艺术的瑰宝,是具有地方性、民族性、代表性的传统历史文化遗产,是奴隶制的“礼器”、“重器”、财富和权力的象征。铜鼓从形式到形式美,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制作工匠的设计思维和智慧:不仅造型优美,而且与其构成一体的装饰图案也风格迥异,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不同时代的各自风格。
东兰县是“世界铜鼓之乡”,现存传世铜鼓数量为538面(2011年首届东兰国际铜鼓旅游文化节上公布的数据是612面),分布于东兰县城东兰镇、长江乡、巴畴乡、隘洞镇、金谷乡、三弄乡等11个乡(镇)77个行政村179个屯中,数量位居世界之最。
铜鼓上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立体装饰造型是蛙饰。现在仍流传于广西的壮族神话可知,壮族人认为人类与主宰雨水的雷神之间有一条鸿沟,需要青蛙作为媒介,因为青蛙是雷神的子女,上可代表雷神,下可代表民意。因此,人们希望风调雨顺就必须祭祀青蛙,以免激怒雷神。这一祭祀青蛙的活动称为“蛙婆节”(又称“蚂拐节”),在广西壮族的某些地区至今仍然盛行。
二、广西省东兰县壮族铜鼓蛙饰的民族表现
铜鼓上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立体装饰造型是蛙饰。早期的铜鼓上并没有蛙饰,最早的蛙饰出现在冷水冲型早期的铜鼓上,制作精致,可称雕塑上品,一般每面铜鼓上塑有8只青蛙,体形高大雄健,空身扁腹,两眼圆突,4足挺立,身披辫形纹带。
立体蛙饰饰于甲、乙、丙型铜鼓鼓面边沿。有单蛙、“累蹲”蛙和群蛙等形象
铜鼓饰蛙可能与当时南方少数民族崇拜怒蛙或斗蛙的社会风尚有关。《韩非子·内储说》说:“越土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矗,乃为之式。从者曰:‘奚敬如此’王曰:‘为其有气故也。”,《太平御览》和《太平广记》也有类似的记载,,。敬蛙就是提倡勇武的精神。铜鼓上饰蛙的含义可能也是这样。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和广西各地收藏的铜鼓,依型制、纹饰特点,可分为四型。
(一)甲型。
主要特征是鼓身明显分为胸、腰、足三段,鼓面大于鼓胸,胸部略直,胸最大径偏下,胸以下逐渐收缩成腰,胸腰间多有分界线一周,体积大而浑重。纹饰均以三道弦纹组成晕圈,以云雷纹为主体,鼓面中心太阳纹光体圆突,光芒如针。从形制和纹饰结构的变化看,是由简单逐渐趋向复杂。
甲型II式鼓开始出现早期立体蛙饰,根据考古材料,蛙饰在东周时期的铜器上已开始出现,如恭城出土的铜尊上已有蛙和蛇的纹饰,传世铜器中有一件四足器,器上有二个立体蛙饰。II式鼓的蛙饰较小,形态古朴,应是蛙饰中的早期形式。从形制上看,II式鼓同I式鼓接近,年代上限应与I式鼓相衔接。
(二)乙型。
主要特征是鼓面稍广或等于鼓胸,鼓面边沿不下折,胸壁微凸,胸最大径居中,胸以下逐渐收缩成腰。均为带状扁耳。体型凝重,形象精巧。花纹较甲型繁褥,多以二弦分晕,鼓面和鼓身有三道较宽的晕(主晕),以骑士纹、兽纹、鹭鸟纹(或鹭鹭含鱼纹或鸟形纹)为主体纹飾。
(三)丙型。
主要特征是鼓身明显分为三段,鼓面大多小于鼓胸,胸部膨大凸出,胸下收缩成近似柱形的腰部,体壁薄。花纹的特点是,太阳纹光体与光芒间没有分界线,光芒呈锐角形,除I,II式鼓的芒数不定外,自III式至VII式鼓一般固定为十二芒;晕圈皆为单线弦纹,晕间以翔鹭纹和羽人纹为主体纹饰,并常用圆涡纹和栉纹(或三角齿纹、羽状纹等),并列组成纹带作为主纹上下左右的装饰。
(四)丁型。
主要特征是无蛙,鼓形小而扁矮,腰起突棱,鼓身截然分为二段。鼓面的太阳纹多数为十二芒(个别十三、十四芒),以簇旗、符篆、十二生肖、鱼龙、铭文、莲花、串枝花等为主要纹饰。并和乳钉圆涡纹、栉纹并列组成的纹带相配合。
三、广西省东兰县壮族铜鼓蛙饰中的“蛙崇拜”
铜鼓上出现的累蹲蛙更形象的表达了人们企求人口繁衍的愿望。“累蹲蛙”即是一大青蛙背负一小青蛙,情趣浓厚,别有寓意。例如,灵山型的蛙塑多为每面鼓有6只蛙像,分别由3只单体蛙和3只“累蹲蛙”相间距离排列。“累蹲蛙”双后腿并而为一,背部饰有辫带纹,臂部饰密线螺纹。体形肥大,造型优美,纹饰丰富。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对农业丰收的祈求和人类生殖崇拜心理,促使人们把自然中的现象赋予神话性质,产生了对蛙的崇拜,并把蛙的形象装饰在作为礼器的铜鼓上。
人们把蛙饰铸造在铜鼓上,主要有两个目的: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和渴望人口繁衍、部族兴旺。首先,从现在仍流传于广西的壮族神话可知,壮族人认为人类与主宰雨水的雷神之间有一条鸿沟,需要青蛙作为媒介,因为青蛙是雷神的子女,上可代表雷神,下可代表民意。因此,人们希望风调雨顺就必须祭祀青蛙,以免激怒雷神。这一祭祀青蛙的活动称为“蛙婆节”(又称“蚂拐节”),在广西壮族的某些地区至今仍然盛行。这虽然只是神话传说,但是在现实中,青蛙与天气、雨水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青蛙是陆地上的两栖动物,它在雨前、雨后会发出频繁、响亮的叫声。“农家无五行,水旱下蛙声”,青蛙的鸣叫成了人们判断风雨的主要标志。青蛙能预报风雨,而雷神掌管风雨,于是人们便想象化的认为青蛙是雷神的子女。从这个方面来讲,对蛙的崇拜和对雷神的崇拜是一脉相承的,与南方的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把蛙的形象装饰在铜鼓上,在干旱祈雨时,敲击铜鼓,代表蛙的鸣叫,表达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愿望。 其次,古人很早就把蛙作为生殖和图腾崇拜的标志,原始彩陶上各种具象或抽象的蛙纹就是证明。从形体上看,蛙膨大的圆腹很象孕妇的肚子;从生理特征上看,蛙的生殖力很强。
蛙崇拜已经渗透在壮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至今在壮族地区仍流传着许多与蛙崇拜有关的节日与习俗。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在红水河沿岸的广西东兰、巴马、凤山和天峨一带壮族地区流传着的一年一度的祭祀蚂虫另的盛会--“蛙婆节”。壮族一般称青蛙为“蚂虫另”,但对祭祀盛典中的青蛙则尊称为“蛙婆”。“蛙婆”是吉祥的象征,是母神的化身,在蚂虫另中具有崇高地位。整个节日活动以祭祀“蛙婆”为主,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开始,持续一个月之久。由于地域差异,各地的起止时间及活动仪式不完全一样,但整个过程大体包括找蛙婆、祭蛙婆、陪蛙婆出游、葬蛙婆四个部分。
当地民众用壮语叫铜鼓为“nyenz ”。在当地话语系统中,“nyenz”同时也是一个形容词,是声音洪亮、清脆、悠远、缭绕的意思,铜鼓因其声响亮、清脆、悠远、缭绕等特性而得其名。当地人对铜、铜鼓怀有一种很敬仰的民俗心理,对铜鼓十分有感情,认为铜鼓是一种很有灵性的东西,能通人性,会飞,顽皮,好打架,能镇邪镇寨。敲击使用铜鼓成为当地人一大民俗事象,每逢岁时节口或其他重大的活动仪式,都有人拿铜鼓出来敲击、使用,尤其在蚂虫另节、新居仪式、春节喜庆、宗族祭祀祖先仪式、婚嫁等活动中,铜鼓习俗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四、广西省东兰县壮族铜鼓蛙饰在今天的运用
通过铜鼓装饰造型的象征符号化活动,运用于包括标志、雕塑、包装、工艺品、舞台背景、染织设计、影视艺术等设计领域,把铜鼓所描绘的古代历史上升到特殊的、情感的和思想内容的水平,使铜鼓文化得到升华;同时铜鼓文化极具有地域性,由于各个地域之间的文化风俗、生活习惯等等因素的不同,所出土的铜鼓也有很大的区别,各个地域对铜鼓进行符号化,提取铜鼓的元素进行设计使之成为一种产品,特别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其实也是代表一种城市形象、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感、提高城市知名度的一种重要手段。铜鼓装饰造型的象征符号化不仅具有审美价值,同时还具有现实意义。
现代的铜鼓装饰造型的工艺品开发形式更是多样化,例如:蜡染工艺、斑铜、银器、仿古铜等金属工艺中。其用途大致分为三类:民族旅游文化宣传品、民族旅游工艺品、工艺礼品。
民族旅游工艺品主要是运用仿样和比喻的方法开发的旅游纪念品。研发内涵丰富、设计新颖、工艺精巧、特色浓郁的产品,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促进民族地方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铜鼓在文化意义上具备了民族精神层面和物质方面的互渗性,运用铜鼓的造型,改变铜鼓的大小,将其开发为中高档旅游产品,可以带动旅游经济和包装产业的发展,同时构成了民族旅游工艺品开发中重要的文化经济特色。
参考文献:
[1]孔义龙,曾美英. 论岭南三种硕形铜鼓的文化內涵[J]. 中国音乐学,2013,No.11102:50-55.
[2]龙符. 壮族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17-22.
[3]王福谆. “我国古代大型铸铜文物”系列文章之十四 古代大铜鼓[J]. 铸造设备与工艺,2014,No.18704:50-56.
[4]袁华韬,黄万稳,唐剑玲. 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东兰县长江乡兰阳村周乐屯为例[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61-66+84.
[5]张晓明,黄江杰. 政府主导下的广西铜鼓文化保护研究——以东兰县为例[J]. 梧州学院学报,2013,v.23;No.9502:79-84.
[6]黎学锐. “东兰民间传世铜鼓文化论坛”综述[J]. 歌海,2011,No.13703:87-88.
[7]陆遥. 祝著节与铜鼓习俗考察研究——以东兰县三弄乡为例[J]. 歌海,2014,No.15301:101-104.
[8]沈霞客,张籍匀. 东兰铜鼓 响彻千年的天籁之音[J]. 中国西部,2015,No.29802:58-61.
[9]华伟,黄丝丝. “阴”与“阳”的融合——广西东兰地区麻江型雌雄铜鼓音响和谐度探究[J]. 音乐时空,2015,No.50324:36-37.
[10]刘斌. 东兰红色旅游整合开发构想[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No.18309:144-145+151.
本文系贵州师范学院2015年度校级学生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春桃(1993),女,壮族,广西河池市人,单位:贵州师范学院经济与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