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说、多思、多评、多看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eat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意识是伴随学生一生的重要的视觉意识,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未谙世事、天真纯朴,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审美导向,可以使他们从小就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引导他们多“说”、多“思”、多“评”、多“看”,逐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认识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发展。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认识美、体验美、创造美呢?
  一、让学生多“说”,打好审美基础
  审美的基础是什么?笔者认为,在小学美术课上,审美基础就是让学生学会用心去欣赏,在欣赏中发现美。如何才能让学生用心去欣赏呢?笔者觉得让学生在平时用心观察、欣赏美术作品的基础上,多给学生“说”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说出自己欣赏后的感受,就像一场表演。只有平时在观察、欣赏上苦下功夫,才能在台上有精彩的表演,才能真正做到用心欣赏。
  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上,教师应当把“说”的权利让给学生,自己充当他们的顾问与引导者,做到“点到即止”而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让学生多说,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他们在平时就学会用心欣赏,多积累,这样才能打好审美基础。如笔者在上五年级《奇妙的点彩画》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己从网上查找有关点彩画作品,并观察每一位画家画的点彩画的特点。没想到的是,学生查到的资料非常充分,有的甚至还打印出来。在课堂上,学生热烈地交流着自己的观察欣赏感受,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从而初步学会了如何欣赏作品,培养了审美意识。
  把“说”的权利让给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看书、多思考、多讨论、多实践。这样我们不仅教得轻松,而且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答案”比我们灌输给他们的要记忆深刻得多,从而打好学生审美的基础。
  二、让学生多“思”,提升审美能力
  有了初步的审美基础,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教学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巩固审美基础呢?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之学必好问”。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教师多“问”、学生多“思”是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问题的不断提出,思考不断深入,学生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深入,审美能力则不断提高。
  在很多美术课中,教师可以把问的权利让给学生,比如上三年级《皮影》这课时,笔者就让学生思考:对于这堂课,你们想学到什么?自己可以提出哪些问题?结果学生情绪高涨,提出了很多问题:什么是皮影戏?皮影戏中的人物是怎么做出来的?皮影戏中的人物动作是怎样“动”起来的?皮影与剪纸在造型上有什么异同?等等。
  笔者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欣赏作品过程中认真思考并解答问题,每个学生都交出了解答问题的方案,有些学生还把问题想得更加深入。通过观察、欣赏、思考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效地完成了教学计划。
  在这堂课上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提升学生审美的深度,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让学生多“评”,培育审美修养
  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应该是高尚的、高雅的,千万不能养成庸俗的爱好,因此审美需要一定的评判标准。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中,让学生学会评价,是对审美修养的培育和巩固。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的评价能力,让评价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发意识,有效促进学生审美判断力的提升,巩固学生审美修养,提高审美判断能力,需要多参加各种艺术表演、鉴赏活动,这是加强审美判断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三年级《我的喜怒哀乐》这一课中,笔者让学生把自己的同伴当成创作的对象。这样一来即使几个平时不爱画画的学生,也被大氛围所感染,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同伴的模样,有美化的,当然也有丑化的。对于这些生动的形象,笔者不做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一番描述,然后交到了大众评委的手里——由全班同学评选出:最具人气奖、最幽默奖、最生动奖。这下可炸开了锅,大家都积极发言,特别是被描绘的对象,对着自己的形象,发表了一大堆非常中肯的议论,评价十分到位。而对几幅明显丑化的作品,大家发表了许多意见。笔者因势利导,点出了审美观念的美丑之分,教育学生要有良好的审美情趣。这样一来,不仅仅是单纯地评价一幅作品,而是包含了学生对这节美术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想法,提升了这节课的审美要求,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培育了学生的审美修养。
  四、让学生多“看”,拓展审美视野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重视从视觉形象教学原理入手,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美好事物。对于美术课堂来说,社会、学校等都是不可缺少的介质,我们应好好地利用。
  带领学生去参观展览馆,让学生更为真切地看到实物。虽然当地类似的展览馆并不多,但也可以邀请家长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带孩子去外面参观学习,不仅让孩子的审美眼光得到提高,也可以让家长了解美术这一学科。
  还有就是开发当地的课程资源,曾听过某老师的一堂课《袜子彩绘》(诸暨大唐被誉为中国的“袜乡”)。他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因不能带学生实地参观,他拍摄了一些视频,让学生了解袜子的制作过程,感受诸暨大唐袜业的兴盛景况。课中该老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双袜子,更是把美术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使学生能真切地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培养学生一种爱自己家乡的美好情感,更是拓展学生审美的眼界,寓教于乐,教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更开心!
  附:学生作品
  美术课堂就是在学生的多“说”、多“思”、多“评”、多“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审美能力得以提高,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认识美、体验美、创造美。
  (浙江省诸暨市新世纪小学 311800)
其他文献
2018年3月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2018年年度国情咨文,在谈及国家安全问题时,介绍了包括“萨尔玛特”洲际弹道导弹、覆盖全球的核动力巡航导弹、“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等一系列先进武器,其中最先进的当属最后出场的新型激光器。但外界对最神秘的激光武器知之甚少,直到今年7月为回应西方质疑,俄公布了被称为“佩列斯韦特”(Peresvet)的地基激光反导武器系统部队训练的影像,这才为外界分析俄激光反导武器性
水下枪械是适合水下射击使用,能对蛙人作战的枪械,常见的有水下手枪、水下步枪,枪管结构有单管和多管。由于水的密度比空气大的多,常规步枪或手枪在水下射击时,陆上使用的子弹在高密度的水中的飞行阻力是空气的800多倍,加上高速旋转,子弹很快会失去稳定而偏航,从而丧失继续向前运动的动能。试验表明,在水中射击时,小口径自动步枪发射的子弹有效射程还不到1米,著名大威力手枪M1911A1发射的11.43毫米手枪弹
众所周知,第一部电话、第一封电报、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部手机……当然还有第一套留有“后门”的交换机和路由器……都诞生于同一个国家——美国。  而当5G时代的高铁准备鸣笛发车时,高举科技霸主旗帜的美国突然间发现,自己居然还没上车。  从频谱资源规划上看,美国这次掉队一点都不冤。目前,5G商用网络使用两个频段: 一个是450兆赫兹~6吉赫兹频段,主要是3~4吉赫兹这部分,这是大多数国家都在用的频段。另
如今的枪械世界中有这么一款神奇机枪:它明明作为机枪诞生,却一直被很多人当做理想步枪。很多人对这款枪爱的深沉,却不认可它的机枪身份,总想着让它“跳槽”当步枪。这款平平淡淡的机枪、很有精神的步枪,正是本文的主角——95式班用机枪(后文简称95班)。虚假机枪  如今的轻机枪世界分为两个门派:专职派与兼职派。专职派轻机枪“机枪味”很足,大多使用弹链供弹,外形和步枪区别很大,米尼米、内格夫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据《紐约时报》3月5日报道,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曾于2014年下令使用网络战和电子战手段破坏朝鲜的弹道导弹试射。其手段主要是攻击导弹系统的计算机、传感器及其网络,被谓之为“发射左侧”防御。此处的“左侧”,指的是挫败导弹发射的行动,在时间轴上位于导弹发射时间之前(左侧)。  那么,为何要采用“发射左侧”防御,其究竟是福是祸?  “发射左侧”防御概念最初是由美国海军部长和前陆军参谋长在2014年提交给国
何谓学科整合?从广义上讲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从狭义上讲,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本文所阐述的学科整合指的是后一种,是学科教师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一种教学方式。  综观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虽然有基础较为扎实的长处,但由于过分看重知
“探究-研讨”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探究,第二阶段是研讨。事实上科学探究的前提是第一阶段探究部分,但核心却是第二阶段研讨部分。  2001年开始的科学课程改革已近10年,科学探究已成为科学课堂的主旋律,但遗憾的是,学生研讨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大多数科学课停留在简单层面的师生交流阶段。那么,交流与研讨的区别是什么?交流是学生彼此间把自己已有的或者知道的提供给对方,仅仅是相互沟通是什么
2021年2月20日,俄主流媒体《消息报》称,2023年俄将试验“小精灵”新型高超音速战术导弹。这是继成功研制和装备3M22“锆石”和Kh-47M2“匕首”高超音速战术导弹之后,俄研制的第三种新型高超音速战术导弹,再度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历史回顾  谈及高超音速导弹的研制,当今的俄罗斯导弹专家总以苏美冷战时期研制高超音速武器的辉煌历史而感到自豪。  2014年1 1月5日,笔者在中国第十届珠海航
2019年9月19日,芬兰议会正式批准芬兰海军采购4艘“博腾”级多功能轻型护卫舰,9月26日芬兰国防军后勤司令部与劳马海事建造公司签署了4艘“博腾”级的采购合同。保持冰区作战优势  芬兰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永久中立国,1995年加入欧盟后成为了西方对抗俄罗斯的前沿地区。为了替换性能老化的现役7艘轻型舰艇,保持在波罗的海冰区的作战优势,2008年芬兰海军开始了未来多功能轻型护卫舰初步构想,2015年秋
编者按:乌拉尔山位于俄罗斯中西部,是连接欧亚大陆的分界线。冷战时期,为应对北约对苏联先发制人的核打击,苏联秘密研制了“周长”核报复系统(苏联式的“审判日”系统),以确保在遭受北约核打击情况下,对其实施核报复。  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甚至在其它地方人烟灭绝的情况下,“周长”核报复系统仍可以自动发射战略导弹,最终完成核报复作战使命。因此,北约将其命名为“死亡之手”。俄罗斯军事专家柳布什金·安德烈撰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