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herine00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作为小学教学课程中的必修课,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阅读兴趣
  阅读能力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項基础能力,应该尽早的得到重视与关注。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许多益处,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和词汇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们在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后,能够自主阅读并从中获取知识,通过阅读陶冶情操,提升个人修养,获取更多知识,同时可以提升写作水平和沟通能力。下面将分析讨论如何在小学阶段提高阅读能力。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有时无法长时间的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但是如果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就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读物中去。因此,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课堂上,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可以先对文章背景展开描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讲解课文时,通过提问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的心理。安排作业时,可以准备一些亲子读物,让父母也能够加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许多教师不去关注学生本身真正感兴趣的方向是什么,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布置阅读读物,这样只会让学生更加不喜欢阅读这个活动。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之后,适当开展一些趣味性强的阅读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学生就会跟着教师的步伐进行更多的阅读活动,逐步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在小学阶段还没有形成正确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时教师的作用非常的重要。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一个好的开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每天语文课讲课前为同学带来一段文章,让学生阅读后分享感受,或者在课上让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既能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阅读当中,又可让学生们充分体会文章中人物的情感体验。在学生阅读时,将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外界刺激移除,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书籍,为学生营造一个安静、专注的氛围。在每次完成阅读后,鼓励学生对阅读的文章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内容形式不限,可以是文章中优美的句子和段落,也可以是自己对文章的体会,也可以自己写一些小随笔,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阅读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自主性
  教师运用一些技巧强化学生的阅读行为,比如适当进行差别强化,在学生认真完成阅读后给予强化,如鼓励、关注、奖励,没有认真阅读的甚至是打扰其他同学阅读的学生不给予强化,这样能够让学生的阅读行为出现的频率变得更多。课堂上,以往教师都是按照教材内容来讲述课文,思路模式都比较固定,学生也按照教师的讲授的思路来学习,被动地对文章进行理解,这样学生无法继续自主思考,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或是有疑惑的地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们对文章进行思考,逐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
  4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对阅读活动的开展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上,在其他时间和场所也要举办开展阅读活动。每间教室可以准备一个阅读角,学生可以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带到阅读角与其他人分享,课间学生们也可以一起在阅读角进行阅读与分享。阅读读物的扩展也很重要,把课内课文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在每次讲完课本上的文章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分享一些相关读物,推荐学生进行阅读,做到内外结合。学校定期举办一些阅读活动,如故事会、朗读比赛、读书笔记展览、知识技能大赛,这些与阅读能力紧密相关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也能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阅读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他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一个人发展智力、培养品德、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扩展视野、获取知识等,可见阅读的作用何其重要。如今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过程,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会在短时间内完成,而是要循序渐进的。如上文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下进行阅读;调动学生阅读自主性,让学生们读得开心,读得有所收获,自己愿意去读书。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目标牢记于心,通过各种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学生自身阅读能力水平,为他们今后的语言学习和知识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传虎.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课外语文,2014(2):117-117.
  [2]蔡文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283-284.
  [3]王丽梅.浅议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途径[J].学周刊,2012(35):148-148.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统一规格的人才。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方式已日益暴露出它的弊端,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培养出大量具有一定科学思维方法,能够独立解决自身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遇到的问题的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本文浅略地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①什么是自主探究能力;
摘 要:在信息化教学的今天,向课堂要成绩,向课堂要质量成了当务之急。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是关键。  关键词:化学教学;分层教学;课堂效率;教学情境  一、关注全体学生,创造条件实现层次化教学  每一位学生由于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不同,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如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了解学情,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那么課堂教学质量是很难提升的。作为化学教师
摘 要: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小学生从简单的口算,到较为复杂的混合运算,再到综合应用里所牵扯的计算,都属于数与代数中计算的范畴。由此可见计算在小学数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呢?在一、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在三、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四则混合运算能力;在五、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对计算题进行分类,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摘 要:预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获得新知识的活动。预习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如何有效指导学生预习并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预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新课学习前迅速弥补上这部分知识,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学习活动中那些预习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作为一名小
背景及目的: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primary cutaneous amyloidosis,PCA)是一种淀粉样物质沉积于皮肤组织中而无其它组织器官受累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在东南亚、中国、中东和南美洲常见。其组织病理表现为大量的淀粉样物质沉积于真皮乳头层。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这给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的治疗带来极大的困扰。随着基因研究技术的发展,许多研究者认为遗传因素在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