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岩石物理化学》

来源 :地球科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ni0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石物理化学是当代理论岩石学的理论基础,是化学热力学与岩石学(特别是岩浆岩与变质岩)有机结合的边缘性分支学科,是岩石学专业研究生必修的一门学位课程。中国地质大学的周珣若、王方正编著的《岩石物理化学》一书已由河南科学出版社于1987年12月出版。这本书是在他们多年从事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可以说是他们智力劳动的结晶。
其他文献
西秦岭“西汉水群” 的地层时代和划分对比是一个长期争议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地层的岩性特征、生物群、矿物及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重建了地层系统,并首次研究了本区的牙形石,确定了地层层序及地质时代,指出前人建为上、下关系的“洞山组(D_3)”、“西汉水组(D_2~2)”和“安家岔组(D_2~1)”实属同期异相地层。新的地层系统包括黄家沟组、红岭山组和双狼沟组。中、上泥盆统界线在红岭山组中部。
期刊
本文通过分析苏浙皖长兴期各沉积相带牙形石产出频率、分异度和种类,认为正常浅海的碳酸盐岩台地和较深水台沟区最适合牙形石动物群生息,并认为由于有两种生态类型的牙形石动物,即洋面浮游型和底栖型,导致了不同相区地层中牙形石属种组合上的差异。
期刊
四川龙门山地区石炭系发育完整,生物化石丰富,是研究石炭系良好的地区之一。本文依据珊瑚化石演化序列,提出本区石炭系8个珊瑚组合序列。本区石炭系厚约220m,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上界与二叠系为假整合;下界和泥盆系连续沉积。在其下伏的地层中发现有孔虫Quasiendothyra Communis(Rauser),可归入上泥盆统,相当于西欧的艾特隆层。因此本区的下界和西欧的泥盆—石炭界线是接近的。
期刊
本文研究了湖北大冶金山店武昌组植物化石。鉴定32属56种,描述一个新种。讨论了武昌植物群特征,论证武昌组时代为早侏罗世。
期刊
本文对近30个化石介壳进行的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结果进行了研究,表明其碳氧稳定同位素成份可用于识别海、陆相环境,半咸水环境,并且这些结论与双壳类、腕足类的生态属性是一致的。利用Keith和Weber(1964)提供的公式z=b(δ~(13)O+50)+a(δ~(13)C+50)计算所得到的结果,比较令人满意地划分出海相,半咸水和淡水生物群。
期刊
本文记述了河北泥河湾盆地的一个新的地层单位——稻地组。在四个实测剖面上对稻地组进行了分层描述,根据其岩性、化石特征、及其与上下地层接触关系,确定了该地层组的含义,并对其时代(晚上新世)作了讨论。
期刊
灰色系统理论是近几年我国兴起的一套新的理论工具。本文利用炭色关联分析对六个生物地理分区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并将它们归为两个大的古生物地理区系。 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动态发展过程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它通过关联系数、关联度、关联矩阵及数据间、时间序列之间的“映射”来分析系统内各因素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关系及其关联特征,进而发现规律。关于因素分析过去采用的主要是统计的方法,如回归分析,但
期刊
笔者近年对黄石地区上二叠统及下三叠统进行了研究,采到了有时代意义的化石。二叠—三叠系界线划在伊利石粘土层(冶钢二门剖面34层)之底,稍低于传统界线。在界线地层中发现大量微球粒,从其特征分析可能是火山喷发成因。在界线粘土层中还发现簇状沸石、火山玻屑和高温石英等,证明中国南部当时的火山活动在黄石地区有反映。
期刊
本文将正四面体、正八面体、正六面体归为结晶类,将正二十面体、正十二面体归为准晶类。大小相近的原子倾向于形成正二十面体配位;再将正二十面体看成球体,那末符合m35对称的理想堆垛方式是以等大正二十面体共角顶连接,形成大一级的正二十面体。继续按照这一规律连接将不断形成更大一级的正二十面体,从而获得理想准晶结构模型。此模型很好地解释了Al—Mn准晶体的高分辨结构图及Penrose拼图与准晶体的高分辨结构图
期刊
雁石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及动物群可作为碎屑岩沉积区的代表性剖面来研究。首次发现和研究了本剖面的粘土岩层,鉴定为伊利石—蒙脱石粘土岩,它能和广布华南的界线粘土岩层对比,并与当时的火山活动有关。界线附近较丰富的动物群的采集及地球化学特征的测试,提高了界级划分精度,揭示生物更替规律,证明两系之间为整合的接触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