恣意纵横扫峰峦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esh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炳的《画山水序》有两句著名的话:“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意思是作为审美主体的圣人、贤者,应该把握着道,只有这样去接应万物,品味山水万象,才能得与“道”通。“澄怀味象”指体验到山水之神,如果不能“味象”,也就谈不上得山水之神。现在的山水画家多如牛毛,大多停留在以形写形的初级阶段。物、我不能合一,自然也无法在笔下写山水之灵趣了。文永生的山水画,多是逸笔草草,恣意纵横,而质有灵趣,画有意境,轻轻松松的挥写中,活跃的生命跃然而出,这是其高处。
  文永生生于四川蓬溪,蜀中不乏高山峻岭,但更多的是绵延数百里的浅丘低陵,竹树林泉幽寂,房舍村落纯朴,远离喧嚣而有清逸脱俗之意韵,这种朴拙的乡土文化氛围,清纯的风俗人情,使他的笔致中多了几分灵秀和稚拙,也使他的画少了几分世俗和甜媚。文永生先写字,后学画,蜚声书坛在前,崛起画坛在后。他的字,稚拙自然,随意颠倒中趣味盎然。誉者以为取法谢无量,其实是博取众家而后“生”,因“生”而“拙”,因“生”而“趣”。他的画,也是以一种平和的心境去悟千山万水,用笔也是“生”,以风格求之,必谓不合“法”。用笔是文永生的强项,他能准确地掌握以何种笔法写出一根线条的强度和力度。他的山水画,以线立骨,骨体清刚遒健,而山体的描绘,随笔赋形,轻重疾徐信手挥写,不经意中山景灿然而露,烟云得气而奔。他从不满足于传统皴法中反复勾皴与堆积,而是根据心灵的感觉,让墨笔去吟唱酣舞。所以,要想在他的画中找到古人某家的影子很困难。因为他是以自己的体悟表达一种情感的律动。
  
  其实,文永生在古人笔墨中浸淫已久,石涛、八大及近代的黄虹宾都是他心仪的大师。他也认真研习过名家的笔法,甚至将四王的山水取其一角临摹,一树一石分解体察,但摹习古人的笔法语言并非为了陈陈相因,而是为了有所创造。故待到他动起手来,一切古人笔法都得退居脑后,而从笔下奔脱而出的是他自己的“语言”。文永生山水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原创性。创新是他的追求,也是他的个性。他精彩的画倒不是那种世人喜欢的青山绿水,而是略呈粗头乱服的写意山水。他曾画过泰山记游图,不着色,是湿墨山水。除了几根刚健的线条勾勒山体外,画面的其他部分都是湿笔皴擦。焦墨干笔皴擦,古已有之,古今画家常用之,“湿笔皴擦”,就是文永生独创的“语言”。浓浓淡淡的散点,甚至墨块从他笔下流出,聚向为石,堆向成树,莽莽苍苍,繁繁密密,看似无意而有情,看似无法而有法,从上至下渐次展开,水墨淋漓酣畅,气韵生动而焕然,而墨点水点略露透气的空白处,似云似烟地涌起来。满面空,实而灵,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用这种笔法画泰山,既传达了泰山的厚重与博大,也间杂着蜀山的灵动与秀气,应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他画吴镇诗意图,也是以笔蘸墨扫出几层远山,扫出飘浮的云朵、树林,简简单单中,山水之精神远出。
  
  山水画夺人心魄者,境也。故中国画历来重视画之意境。以为画之高低就在意境之高下。李日华论画有“三次第”,一曰身之所容;二曰目之所瞩;三曰意之所游,并认为“绘事必以微茫惨澹为妙境,非性灵廓彻者,未易证入”。微茫惨澹的妙境是不求形似,抒写性灵的画境,耐人寻味,“意”就逸出了形外。李日华把这归结为“性灵廓彻”,即淡泊名利,远离世俗的胸襟。因为只有摆脱了名利的羁绊,才能保持闲适的“天性”。故意境,既关笔墨,也关人品。文永生澹泊自守,故他的山水画意境清远,属清俊秀逸的风格类型。他不耐修饰,不喜弄巧,他的天性也不属于范宽那种浑厚雄伟的气度,他的审美趣味是追求清新的韵致,赏心于幽鸟相逐的雅致,故其笔墨,是在自然中求“生”,在轻松中求“远”。他的画境常常是烟水迷蒙中的幽远,是高山临水的清寥。他点染物象,约略求似,以得神为归,故要在他的画中求蜀山的真山真水是不可能的。他的山水是情绪化、意象化的胸中山水,似与非似中有其意趣在,故是艺术之远境、逸境,是其意所游之境,故是文人写意画的一种。
  文永生的山水画在走向成熟的发展期,因而并不是完美无懈的。用笔的随意是其长,但在中国画十多种皴法之外再创造属于自己的形式语言也非常之难,故他的创新仍然充满着探索的艰辛。他画的简略是其长,但有时过简,就容易陷于薄,而清而能厚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所幸他风华正茂,年富力强,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宽阔的艺术视野以及他的才气和灵气,定能使他在山水画上再开拓出一个新天地。
其他文献
2008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一方面无疑延续了近年来持续发展的大势,在社会、经济、文化领域拥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而参与人群的规模化,与其它市场间关联性的增强,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艺术市场不断拓展的深度与广度。与此同时,中国艺术品市场又必须直面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及由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不断演化的危机蔓延,最终也不得不接受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险恶事实。  具体而言,2008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可谓“先喜后悲”
期刊
曾经写过一篇《公者,在这深深的夜里很想与你喝一杯》的文章,当时是深夜读公者在《一印一世界》中记录当代写意人物画大家吴悦石先生的一篇文章。“文革期间,他(吴悦石先生)被弄到京郊劳动。偶回城里时,找一家饭馆,把身上背的箩筐口朝下往地上一放坐到箩筐上,一嗓子:‘来一斤饺子!’——便就着老白干吃饺子。”吴先生的那种朴实和随遇而安的洒脱跃然纸上,让人钦佩,遂也有特别想喝点酒的强烈愿望。这一是因为文中提到了酒
期刊
“轶”“熠”同音,闻者往往以为我与朝轶是同辈兄弟。“兄弟”之情倒是确实,只是我的“熠”比之他的“轶”来是显得俗了些。朝轶的名字不俗,重要的还在于他的能力不俗,品性不俗,一手好字更是高古奇拙,拔萃于同辈中人。  自我与朝轶相识以来,他一直给我十分良好的印象。他主编《神州国光》《中国典藏》《这片画坛》等书,注重学术品位,倡导学术争鸣,颇为艺坛所重。而这些多得于他在背后的默默付出,文章之审校,图版之择取
期刊
大道者,大成之道,综合素质之道也,如也之道。如才、如性、如功、如时,如情、如胆,“一个都不能少”是也。    如才    每个人的才能倾向是不同,的,画画是一个最讲感觉、想像、创造的行当,没有这方面的才能,画死了也没用。所谓才华横溢如太白、东坡、八大、抱石是也。    如性    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有长有短,也可以说“长就是短”,反之亦然。选择适合自己个性所长的发展道路才能成功,毛泽东选择怀素狂草
期刊
尘世哓哓,人心浮躁。在嗜欲横流的时代能静下心看点书的书画家是少之又少的。前几年,苏州印人静离对我说,昆山陆昱华喜读书,不趋时俗,并将我的一本《古典诗论研究》送给他。后来果然收到他的回信,很显然他已看了我的书。一个篆刻家看这种书,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这正是一种修养的积累。我又在昱华的一篇印谭中看到他,竟引用了海得格尔的话,且十分贴切。这就更使我惊讶了。海得格尔的书他也读,这就走得更远了。我一直以为学
期刊
邱振中 1947年生于南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潘天寿研究会副会长。1995-1997年任日本文部省外籍教师、奈良教育大学客员教授。著有《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书法:167个练习》《当代的西绪福斯——邱振中的书法、绘画与诗歌》等。书法与绘画作品参加国内外多种重要展览,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末,父亲去北京周口店写生。在此文前,父亲早就读过“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丢失的报导。今日身临其境,胸有耕思,要以中国山水画的形式来展现人类从类人猿到人的进化历程。父亲当即题诗一首:    我来真巳返鸿蒙,大一留痕此窟中;  劳动创人创斯世,亿年风雨斗天公。    回家后即以真实的画面描写了周口店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居处遗址。这幅作品的诗、画都把读者带到了大自然中,让人摒弃一切杂念,清心寡欲;
期刊
反思当代书法学术史二十年来的成就,我们就不会忘记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学者,他始终站在中学的讲坛上,却著作等身,做着甚至让高校专家惊慕的学问:博通诗书画印之学,穷究中西美学之理,精研元明书法之史。如此罕见的治学视野与如此精深的专门研究,在当今整个学界恐怕也为数不多。这位学者就是惠山无锡的蔼然长者楚默先生。他的《楚默文集》共12卷,最近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这些著作集中了他的书学、美学观及书学史观,是当前书
期刊
从临摹到创作,是一位学书者成为书家的必由之路,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是创造者,不需要临摹便可完成天才的创造。而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摸到创作之门,困死在前人创造的法度之中。沃兴华新著《从创作到临摹》提出“从创作到临摹”的观念,引导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对待传统、发现传统,从而如何去超越传统。力避时下只顾眼前、着重技法的临习之风,而以创作的眼光,去认识传统中可改造之处,发掘经典中所遗忘的亮点。  
期刊
“长卷”是中国传统而古老的作画幅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短有四尺、五尺或六尺纸的竖二开,其长度为高度的四倍左右,长至几米乃至几十米,数千年来历史上都留下了经典的不朽之作。从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张中国画开始,“长卷”已经开始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甚至是主流。从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到隋时展子虔的《游春图》再到明朝董其昌的《昼锦堂图卷》,这些千古流传的“长卷”作品流露出了中华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