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即认知过程中的“障碍”或“不平衡”因素。设置课堂的认知冲突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它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使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促使他们去寻找协调、解决问题的途径。合理地利用课堂认知冲突,能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完成从“不平衡”到“平衡”的重组,也会改变教学活动相对单调、呆板的状况,呈现出迷人的课堂魅力。
[关键词] 化学课堂 认知冲突 设置
一、前言
设置课堂冲突是一种教学策略与方法,它能给课堂带来精彩与活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商合作的意识。而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将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因此,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灵活地动用各种教学方法,有意识地设置学生思维的冲突点,能使学生在学习时生成更多探索的“火花”。
二、创设认知冲突之巧
1.巧设陷阱设冲突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针对具体内容充分估计学生的思维可能性,巧妙地设置“陷阱”,自然引发学生之间的争辩。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全面正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笔者在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特点后,故设陷阱,“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也就是说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对吗?”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对”,此时有几个同学表示怀疑,但无例子说明。教师及时点拨3O2=2O3,虽然有单质参加也有单质生成,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通过教师巧设陷阱,引发了学生认知的不协调,在心理上造成了某种悬念,促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由此形成了有价值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2.巧系生活设冲突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设置冲突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用化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从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化学课堂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化学课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化学课的魅力。
例如,在講“铁的化合物”这一知识时,教师展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的图片;青砖黛瓦、门楼花窗——具有浓浓江南风情的江南水乡民居图片。两组图片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不断的称赞“好美,好美”,显然同学被图片深深吸引了,教师马上抛出问题,如此独特的红瓦青砖建构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么红瓦青砖是怎样制成的呢?这一问题触到了学生思维的盲点,从而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急于解决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讲授新知识,收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3.巧用情境设冲突点
情境设计的巧,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丰富而深刻的化学知识。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情境来设计冲突点,这样会使学生兴趣倍增,也令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例如,在“浓硫酸性质”的教学中,作者运用了书信——浓硫酸写给水的“情书”,通过“情书”引起学生的冲突。运用书信方式直观巧妙地将冲突展示在学生面前,促使其思考探讨,既完成了对于知识的把握,又妙趣横生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4.巧捕资源设冲突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师、学生在交往互动中生成的课程资源,就是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利用活的课堂生存性资源,智慧地、有创意地组织教学。
例如,在进行讲解“浓硫酸与蔗糖反应”原理后,教师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浓硫酸与与蔗糖反应产物。有学生回答“将产物通入品红溶液中”,教师没有马上说“不对”,而是问大家:“品红能检验出什么物质?不能检验出什么物质?”经过这样启发铺垫,那位学生马上恍然大悟,调整修正了自己的回答:“先通过无水硫酸铜,再通过浓硫酸,然后通过酸性高锰酸钾……”这样本来是很难的实验设计就被轻而易举地攻克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到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资源或能突破难点的有效资源,并适时呈现这些错误和资源,设置学生的思维冲突点,这样的课,一定能形成课堂中的亮点,演绎出“意外”的精彩。
认知冲突的设置还有很多种方法,只要教师善加运用,一定会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但要重视预设,更要重视生成。生成与预设息息相关,因此在预设冲突时,我们也应把握好以下原则。
三、创设认知冲突之要
1.要让“爱”在课堂里流动,即“情感性原则”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教学活动就是在这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积极情感。这种短时间内迸发出的积极情感可以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从而使学生从记忆库中搜索出许多表象,激发出多种多样的新异联想,使其形成对知识的强烈追求,对于构建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课堂教学氛围也有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以情施教,营造合作、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产生迫切的自我学习期待心理与创造动机,从而实现情感与认知的和谐发展。
2.要让“真”在设计中体现,即“适宜性原则”
认知冲突的设置既要适宜学生对知识结构的重组,又要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底数和认知的特点,并根据知识内容特点和教学要求,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联系起来,从学生的角度设置一些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的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极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产生迫不及待自我学习的欲望。
3.要让“活”在教学中生成,即“灵活性原则”
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的设计具有不确定性,生成结果难以预计。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出轨时,不能漠视,更不能将其强行拉回来,纳入预设的轨道,这会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泯灭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的认知冲突,要具有灵活性,要充分考虑教学情境以及学生思维状况的改变等因素及时作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体验与探索中增强化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课上教师如果能精心创设冲突,展现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无法包容的矛盾,使学生产生“认知不平衡”的紧张感,会大大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而一旦学生的认知冲突问题得到了解决,认知不平衡引起的紧张感就会解除,由此带来的轻松、愉悦和满足的情绪体验会对认知动机起到强化作用,使学习动机稳固,学生才能真正充当起学习主体的角色,提高学习的实效。
[关键词] 化学课堂 认知冲突 设置
一、前言
设置课堂冲突是一种教学策略与方法,它能给课堂带来精彩与活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商合作的意识。而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将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因此,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灵活地动用各种教学方法,有意识地设置学生思维的冲突点,能使学生在学习时生成更多探索的“火花”。
二、创设认知冲突之巧
1.巧设陷阱设冲突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针对具体内容充分估计学生的思维可能性,巧妙地设置“陷阱”,自然引发学生之间的争辩。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全面正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笔者在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特点后,故设陷阱,“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也就是说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对吗?”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对”,此时有几个同学表示怀疑,但无例子说明。教师及时点拨3O2=2O3,虽然有单质参加也有单质生成,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通过教师巧设陷阱,引发了学生认知的不协调,在心理上造成了某种悬念,促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由此形成了有价值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2.巧系生活设冲突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设置冲突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用化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从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化学课堂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化学课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化学课的魅力。
例如,在講“铁的化合物”这一知识时,教师展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的图片;青砖黛瓦、门楼花窗——具有浓浓江南风情的江南水乡民居图片。两组图片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不断的称赞“好美,好美”,显然同学被图片深深吸引了,教师马上抛出问题,如此独特的红瓦青砖建构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么红瓦青砖是怎样制成的呢?这一问题触到了学生思维的盲点,从而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急于解决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讲授新知识,收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3.巧用情境设冲突点
情境设计的巧,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丰富而深刻的化学知识。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情境来设计冲突点,这样会使学生兴趣倍增,也令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例如,在“浓硫酸性质”的教学中,作者运用了书信——浓硫酸写给水的“情书”,通过“情书”引起学生的冲突。运用书信方式直观巧妙地将冲突展示在学生面前,促使其思考探讨,既完成了对于知识的把握,又妙趣横生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4.巧捕资源设冲突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师、学生在交往互动中生成的课程资源,就是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利用活的课堂生存性资源,智慧地、有创意地组织教学。
例如,在进行讲解“浓硫酸与蔗糖反应”原理后,教师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浓硫酸与与蔗糖反应产物。有学生回答“将产物通入品红溶液中”,教师没有马上说“不对”,而是问大家:“品红能检验出什么物质?不能检验出什么物质?”经过这样启发铺垫,那位学生马上恍然大悟,调整修正了自己的回答:“先通过无水硫酸铜,再通过浓硫酸,然后通过酸性高锰酸钾……”这样本来是很难的实验设计就被轻而易举地攻克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到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资源或能突破难点的有效资源,并适时呈现这些错误和资源,设置学生的思维冲突点,这样的课,一定能形成课堂中的亮点,演绎出“意外”的精彩。
认知冲突的设置还有很多种方法,只要教师善加运用,一定会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但要重视预设,更要重视生成。生成与预设息息相关,因此在预设冲突时,我们也应把握好以下原则。
三、创设认知冲突之要
1.要让“爱”在课堂里流动,即“情感性原则”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教学活动就是在这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积极情感。这种短时间内迸发出的积极情感可以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从而使学生从记忆库中搜索出许多表象,激发出多种多样的新异联想,使其形成对知识的强烈追求,对于构建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课堂教学氛围也有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以情施教,营造合作、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产生迫切的自我学习期待心理与创造动机,从而实现情感与认知的和谐发展。
2.要让“真”在设计中体现,即“适宜性原则”
认知冲突的设置既要适宜学生对知识结构的重组,又要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底数和认知的特点,并根据知识内容特点和教学要求,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联系起来,从学生的角度设置一些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的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极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产生迫不及待自我学习的欲望。
3.要让“活”在教学中生成,即“灵活性原则”
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的设计具有不确定性,生成结果难以预计。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出轨时,不能漠视,更不能将其强行拉回来,纳入预设的轨道,这会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泯灭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的认知冲突,要具有灵活性,要充分考虑教学情境以及学生思维状况的改变等因素及时作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体验与探索中增强化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课上教师如果能精心创设冲突,展现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无法包容的矛盾,使学生产生“认知不平衡”的紧张感,会大大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而一旦学生的认知冲突问题得到了解决,认知不平衡引起的紧张感就会解除,由此带来的轻松、愉悦和满足的情绪体验会对认知动机起到强化作用,使学习动机稳固,学生才能真正充当起学习主体的角色,提高学习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