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精神的替补之链——论20世纪30年代“海派”对权威话语的消解

来源 :经济与社会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tcpt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派文学崛起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中西文明的相互激荡中高举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旗帜,以狂欢化的叙事策略、艺术性的话语立场对主流文学话语进行抗拒和消解,不断寻觅和追逐精神的替补之链,从而确立了自已的独立品格和地位。
其他文献
如今,新课标提出了新要求“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上,师生互动多了,教师轻松,学生也得到了一定自由的空间,但是有时我们只能让课堂“动”起来,却未必是“互动”,因而学生也未必得到真正的发展。基于这种情况,我与其他同行一起探讨,寻求增强农村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良性互动的有效性策略,以下是几点心得,求教于大家。  一、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地位,通好学生“思想关”  (一)做好引导,让学生认识“互动
语文教学离不开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强大的应试教育“绑架”了本色语文。当下,很多学生只知道“从书本上学知识,到试卷里要分数”,对周遭的一切无比陌生,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语文课程资源单一,学生知识素养单薄,更遑论视野与能力。通过多年实践,我在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取得了一些成效,探索并实践了乡土文化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的方法、途径与实施原则。  一、在语文课堂上渗
[摘 要]在中职教育中,机械制图这门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也是中职学校工科类的基础学科。为此,广大教师应该重视这门学科,并从多方面着手,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则成为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教育 机械制图 课堂教学 空间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
因为我校学生基础比较差,在古代诗歌鉴赏的复习中,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不少老师也望洋兴叹。其实,诗歌鉴赏复习也是有迹可寻的。我认为抓住其中的重要切入点对理解诗歌具有重要作用,以我个人经验试谈以下几点。  一、读标题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要把握好标题信息,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对象、事件、主旨等。标题是指导学生理解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新型教育体制下,“问题解决”的教学形式已经开始走进初中数学课堂。由于初中数学教学在大部分学生的终身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因此,深层次的“问题
全球化已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全球化表明世界各国经济已经进入紧密联系、高度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时代.全球化中大国作用与责任的状况如何将决定着新时代的兴衰
数学学习的关键是学会数学思维,提升理性思维能力.理性思维需要经历观察、猜想、推理、运算和归纳,强调逻辑严谨、思路清晰、语言准确.现在的课堂教学,数学教师越来越关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从感知数学到感悟数学,在对话体验中发展理性思维.一、教学案例片段教学案例:“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苏教版选修2—1第2.5节).1.对话情境,直觉感知情境:我们已经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