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玉平:为振兴民族种业躬身奋斗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H5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调研战略新兴产业时,考察了大北农集团生物育种研发进展,对大北农集团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赞扬。
  大北农集团生物技术中心是近年来大北农集团加大创新投入的核心研发部门之一,不到3年的时间,就已经在农业生物育种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令国内外同行惊叹。为了探寻其成功背后的故事,记者专访了生物技术中心总经理吕玉平博士。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然而中国具备尖端生物育种实力的种业企业屈指可数。大北农生物技术中心是其中的佼佼者。
  与一般坐落在核心地带大厦高层的高新技术企业不同,大北农生物技术中心选址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与中国农大的交界处。在顶层办公区域的深处,记者见到了亲手建起生物技术中心的吕玉平博士。
  看到记者,他笑呵呵地说:“我们现在做得还远远不够,还不是庆功的时候。”“那你的目标究竟是什么?”“目标就是带领我的团队打造中国农业生物技术的领军企业,振兴民族种业!”
  这就是吕玉平博士,谦虚、有魄力又平易近人。2010年,在跨国公司担任高级主管、工作业绩突出的他,毅然选择辞职回国创业,加盟大北农集团,以“报国兴农、争创一流”为己任,在集团的支持下,一手建起了大北农生物技术中心,抢占转基因育种产业化的制高点,为开创振兴民族种业的伟大事业躬身奋斗。
  二十余载学农路
  吕博士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业生产和种植有着深厚的感情。从1982年考入华中农业大学起,在学农路上,他执著地行走了二十余载。
  四年的本科学习后,已掌握了基础育种知识的吕博士顺利考取了北京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并因表现优秀被破格保送攻读植物分子育种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师从分子遗传学领域著名教授米景九先生。硕博连读期间,他还在中国科学院方荣祥院士的实验室做了有关植物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
  在两位名师的悉心指导下,吕博士在植物遗传育种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理论水平和研发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成为国内较早开展抗病毒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青年学者之一。
  博士毕业后,对学术有着更高追求的他来到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那时,全国“才有不到50个博士后”。
  说起20年前的这段往事,吕博士印象很深。当时上海浦东新区刚刚开发,他们一行15人受到了上海市相关领导的热情欢迎,还应邀就浦东新区的第一期规划提了意见。
  “你要做科研、做技术还需要有留学背景,去国外待几年,看看国外是怎么做的。”一年后,在导师许智宏院士的恳切建议下,吕博士选择出国。“一晚上发了80封信,拿了6个offer。”记者不禁惊讶于他超凡的概率,其高超的研究水准得到了国外高校的认可。
  在经多位院士、专家的悉心培养下,在国内农业科研领域著名的院所和科研单位转了一圈儿后,如雄鹰翱翔苍穹一般,吕博士飞向了更广阔的天空。
  做企业里的科学家
  在众多offer中,吕博士选择了美国常青藤院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展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
  在Philip Rea教授的指导下,他取得了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ABC膜通道转运蛋白的作用机理、首次揭示了植物细胞对土壤有害重金属分解和解读的新机制等重大成果,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上。甚至他的导师曾为他做规划,“你将来会成为知名教授”。
  在高校教学,是当时很多人的普遍选择,因为这份工作没有风险又很体面。在科研上硕果累累的吕博士却偏偏选择了另外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去企业工作。
  在他看来,当教授是一个能够看得见未来的职业,而去企业工作,则充满着无限的未知和可能,更能发挥他的研究能力。
  1997年,吕博士应邀在一个国际会议上作报告。孟山都等国际顶级公司发现了他,并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我认为去大公司工作的话,只是一份工作。去小公司反倒可能会有突破。”基于战略眼光的考量,慎重思考后,吕博士拒绝了国际知名大公司的邀请,选择了在洛杉矶的一个新公司Ceres。Ceres当时仅有3名员工。
  敢闯、敢拼的个性很快让他在Ceres崭露头角,Ceres成为了他施展才能的舞台,许多成果和技术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商业价值,也在生物技术中心的前期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那里,他独创了国际领先的基于单细胞的全长基因cDNA文库技术,这在当时是国际首创,领先于竞争对手至少5年时间,也为Ceres获得与孟山都公司签订1亿多美元的技术合作项目起了关键作用,直至今日,在此基础上,Ceres依然保持了植物基因资源占有量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成为一家举足轻重的生物技术企业。他还带领团队成功突破了高通量商业化载体构建和高难度基因克隆新技术,建立了高通量的启动子验证及其功能域发现体系,至今仍居国际前列,并在产品研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5年里,晚上加班对他来说是常事,甚至周末也很少休息。付出终于迎来收获,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吕博士晋升为Ceres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取得了大量重要且影响深远的科研成果。因公司与孟山都有合作,吕博士对孟山都的运营管理模式也有一定的了解。此时,他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在科研上取得突破,开始留心公司的管理和运营。
  很快,吕博士加入了国际三大生物技术种业公司之一的先正达公司,选择从零开始。作为先正达生物技术(中国)有限公司(SBC)的主要创始人及决策者,从公司战略制定、项目决策、人才选拔以及项目实施等方面,表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他带领了一支100多人的研发团队建立了高通量的新基因发现、作物转化和性状评价技术体系,总量大、精度高,成果卓著。
  SBC的成立让吕博士有机会看到中国民族种业的发展现状。他痛心地说:“整个中国玉米种业的利润的40%都被国外公司拿走了。”这相当于中国的几千家种子公司在给国外的公司打工。   粮食从来都不仅仅是食物那么简单,它关系到经济、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粮食安,国家才安。
  不争的事实是,中国每年仅大豆就需要进口近6000万吨。“我初步算了一下,大概需要4亿亩耕地才可以生产这么多,国外是不到3亿亩就够了。”吕博士大胆断言,在20年后的国际粮食市场,将变成卖方市场。
  保证粮食安全,还是要靠自主创新和自力更生。
  “只有外企的领军人才回来,才能够帮助国家少走弯路”。创新的成果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化,真正惠及百姓、造福国家。
  吕博士正是这样一位技术过硬、管理经验卓越、愿以实业报国的科学家、企业家。数十载的科研经历,让吕博士成为了国际知名的分子生物学科学家;十多年的商海浮沉,铸造了他运筹帷幄、实战型管理专家的本领。
  而这,他都将回馈给他的祖国。一切又从新开始。
  创造“吕玉平速度”
  秉承大北农集团优良传统,大北农生物技术中心的领导人必须具有远见卓识与全球视野,能激情四射感染团队、充满梦想描绘愿景,兢兢业业身体力行、百折不挠克服困难、脚踏实地开创未来。最终大北农集团决定聘任吕博士担此重任。
  2011年,吕博士放弃了跨国公司的优越条件,加盟大北农集团,出任大北农集团生物技术中心总经理职位,组建并领导中国第一个民营资本投资的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机构。
  在吕博士的带领下,团队从战略方向、项目、科学与技术、能力与文化、运营等方面详细制定了大北农生物技术中心的发展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团队组建、实验室装备、研发平台建设,形成了产品研发时间表和现代生物育种研发链,创造了国际生物技术公司都望尘莫及的“吕玉平速度”:
  一支由国际领军团队领衔,近220余人的优秀团队;5000平方米、价值7000多万先进设备的国际一流实验室、高效完备的产品开发流水线及多处育种试验基地,以玉米、大豆、水稻为重点作物,积极开展抗虫、抗除草剂等的研究;与加拿大PPI公司、以色列Evogene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20家国内外科研院所和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为生物技术中心的研发积聚了优良的科研资源……生物技术中心的迅速发展和显著的成绩,吸引了政府领导多次莅临考察访问,并受到高度评价。院士、专家等业内同行也纷纷到访,对生物技术中心的未来发展给予厚望。国际生物企业巨头的高层也频频到访,对生物技术中心表示高度的关注和充分肯定,并表达了加强合作的意愿。
  在各界的高度关注下,大北农生物技术中心发展势头迅猛,快速成长。
  “我只是个普通人”
  技术上追求卓越、从国家的战略全局思考问题是吕博士的习惯。生活上,他却非常简单。
  不讲特权、不摆架子是吕博士的真实写照。他的办公室又是会议室,没有任何可以休息的地方,对此,他很不以为然,“我的会议室是用来工作的,不是用来休息的”。他没有专职司机,出门都是自己开车,有时也会乘坐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工作之余,他更喜欢和同事们一起打篮球,没有一点儿总经理的架子。
  在采访中,他多次表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做了别人没有去做、没有去想的事情”。
  采访接近尾声时,吕博士谈到了对生物技术中心发展的期待。在人才培养上,他满怀信心地说:“将来,我们还会培养出更多的军长、师长、团长。”在研发上,由于东北和华北是中国玉米的主产区,他慷慨激昂地说:“我们是‘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同时打。”
  创新推动事业,激情成就梦想。我们也期待吕博士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领域缔造出“两弹一星”般的壮举,用我们自己的技术来保障国家的粮油安全,让祖国扬眉吐气。
其他文献
江苏.自古便是富饶之地、鱼米之乡,有天下文枢的美誉。这里人杰地灵,从古迄今多出才智卓越人士,尽逞风流。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南京卡迪奥密生物技术有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相同的作品,于不同的读者,有千百种解读;同样的职业,在不同的人看来,也有不同的感受。整日穿梭在崇山峻岭之中,在别人眼里是辛苦,是寂寞,而对于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侯成林教授来说,却是幸福,是享受。  不善言辞,谦逊严谨,这
在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匀、地质条件复杂的特殊性决定了煤炭开采的困难性。近年来,我国煤矿开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作为煤炭行业的一员,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黄炳香长期致力于煤岩体
蛇是我们在梦中常见的动物之一.在民间流行的说法是,梦见蛇是财运的象征,但是在梦境的心理分析中,蛇并不代表财运,而是具有性、智慧、直觉等多重意义的.……
期刊
生活真像一锅粥。我,有她们所谓的漂亮、聪明、能干,在别人的眼里,我是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好学生,但没有人知道我敏感易碎的心。
期刊
知识在线2004年4月12日,《中国青年报》曾以《平舆艾滋病人杀人事件调查》为题,报道了河南省艾滋病患者李志星因不堪社会歧视。挥刀向邻里报复.杀死8人重伤1人后自杀的恶性事件
他是地道的山东人.生于斯.长于斯.透着山东汉子的质朴和厚道。海外十年.他乡音未改.举手投足间却多了一股自信和淡定。他不畏挑战.坚信前进一步.海阔天空。他不是什么大人物.只是一位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对1998-2008年样本区间内我国蜂蜜产量与出口量进行了关联分析,构建了我国蜂蜜产量和出口量的预测模型,并对预测模型进行了检验,然后应用预测模型对我国的蜂蜜
潘立纲,20世纪40年代初生于安徽省寿县。现任安徽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合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画名人研究会副主席,中华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安徽广播电视台《我爱诗书画》艺术总监等。  “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嗜学谦逊。这是采访潘立纲先生时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潘先生是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集书家、作家、记者、编辑于一身。熟悉他的人
受汶川大地震影响,彭水联合乡马岩局部地方出现崩塌现象,直接影响到过往车辆及行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