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rui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信息技术教学对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较大的启蒙性作用,是中学学习阶段的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然而,由于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的限制,我国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存在着一些现实性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特征的分析,总结了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些现实性的经验,提出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些现实性的策略,从而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资源 课程容量任务驱动
  
  一、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征
  
  与其它各类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教学具有一定的特征,因此,只有把握这些特征,才能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同时逐步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国外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起步较早,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相比之下,我国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较为滞后,并且在不同地区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所以,对我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征分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总的说来,我国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1.发展性。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地更新。这不仅体现在学科内容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而且是已有的学习内容也都正以较快的速度在更新。如文字排版功能,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WordStar、WPS,发展到如今的Word、InDesign,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所以说,今后信息技术课程必定会“与时俱进”地出现与时代要求相一致的新内容。
  2.工具性。
  近三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硬件价格的降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信息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信息技术将成为人们生存的一项常规技能,与人们的工作、生活等日常活动逐渐融为一体,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全面的影响。
  3.应用性。
  不论是在军事、气象、经济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高端应用,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都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这一特点,联系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实例进行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淡化信息技术课的“学科本位”思想,强调它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综合服务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其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另外,在教给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培养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使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结束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各种常规性信息技术应用的需要。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内外部环境的限制,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教学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突出。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由于对大部分中学而言,信息技术在师资与设备方面都属于稀缺资源,导致班机容量较大,一个教师往往要同时面对几十个甚至数百个学生,严重降低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而从学生角度来分析,由于学生在家庭环境、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使得传统的同步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
  在信息学技术应用软件课型的教学中,不少教师采用“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跟着学操作”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依赖教师手把手教操作,不习惯自己通过阅读教材或从其它途径(如软件的帮助系统或网络)来获取学习信息,以解决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课时分配与课程容量的冲突。
  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课程所覆盖的内容有限。要想在这些有限的课时和有限的教学内容里完成对学生信息技术文化的内化,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三、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现实性策略
  
  根据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征分析及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出我国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现实性策略:
  1.消除神秘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
  针对于中学生信息技术初学阶段的特征,可以对学生采取“诱导式”、“启发式”和“激励式”的教学。如,不妨打开计算机主机箱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介绍一下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将各部件以人的各器官作比喻,然后盖上机箱,打开计算机,让他们操作一下几个精心设计的程序,此时惊讶之声必然不绝于耳。再如,为了使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可以讲讲当今某些中小学生自学计算机达到哪些结果,再讲讲计算机的功能、应用范围,以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等。
  2.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现在绝大部分的信息技术课本按“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基础应用程序”这种模式安排教学顺序,新学科入门难,学生的兴趣一降再降。如何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兴趣,尽快由“门外汉”变成“门内人”呢?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按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适当调节教学顺序。
  3.采用“任务驱动”分组学习的方法。
  这种学习方法的目标是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任务,驱动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并且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使低层次学生有反馈的机会,同时使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这种学习方法的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也就是说,教师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上,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四、结语
  
  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的,希望本文的经验性成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利于同行之间互相交流教学体会,把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搞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33-39.
  [2]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77-82.
  [3]韩玲玲,李晓东.中小学信息课现存问题与应对策略[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8):102-108.
其他文献
在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讨论从未终止,教师都非常希望能够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上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应找到适合学
在当前教育教学背景下,对于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教师而言,能否充分利用学生主体作用慢慢成为了决定最终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如何科学借助学生主体力量则成为了他们每个人都需
超临界CO2 和离子液体是两种具有优异性能的绿色化学试剂 ,本文介绍了将两者结合反应 分离体系的物化性质和多种绿色化学过程。利用超临界CO2 可以广泛地萃取离子液体中的不
摘要: 新课程改革在提升信息技术学科地位的同时也对信息技术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满足于为学生提供确定的、客观的显性知识,比如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至于学生个体是否理解及理解程度如何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从隐性知识入手,关注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等。  关键词: 隐性知识 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隐性知识的概念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优秀的文化,这些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文明礼仪.泱泱华夏,礼仪之邦,在国人的教育中,道德永远是重要的一部分.在现代
在新高考体制影响下,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地位有了全新转变,为了顺应新高考的发展趋势,教师在组织授课活动期间需要关注学生兴趣养成,并强调思维能力合理培养与开发,让学生在
校园网上的流媒体业务主要包括网络教学、视频点播VOD、视频会议等,这些业务与传统的以文本和静态图像为主的业务相比,有着数据量大、持续时间长、时延敏感性强等特点。近年
随着英语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英语教学也有了全新的要求,而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在传统教学中,英语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培
摘要: 学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教书育人,学校工作的最终归宿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针对学校的具体现状,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和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使他们成为“四有”新人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 环境熏陶 实践感悟 建立机制 潜移默化 正面宣传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而其思想道德素质的状况,也直接关系到国家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高中数学知识内容较为复杂,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考验,教师必须要善于分析学生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性的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构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