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与《鲁迅经典》相伴

来源 :北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kang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毕业时,我揣着《高尔基传》,踏出高中校门,蹚过油菜花金灿荡漾的田野,走进小镇书店,特地选买一本崭新的硬壳笔记本,翻开第一页,一笔一画地写上:“今生——献给文学!”
   高中语文老师湛明茂教我:“先打五年基础再说。”第三年,《长江文艺》发了我一千字的小小说。我在县文化馆开会,认识了县干部陶某,把新写的稿子给他,他只扫一眼就放下了。我说:“你看看我的稿子,一定有收获。”“我把看你稿子的时间,用来看文学名著,收获不大得多?”他张口就说。我立即觉得脸被甩了一巴掌,火辣辣的,闭紧嘴,上牙咬着下唇……很快,我眼睛发亮,连连点头:“对!对!对!”
   几天后,碰到早我两年出校门、在外做临工的邻村同学喻某,他说:“不是传世经典不用看,不能传世的文字不用写。”
   我当时只知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便买来《鲁迅经典》阅读。无论在家务农,还是到县城做临工,我总带着《鲁迅经典》,每天清早,看一篇鲁迅作品。开始不大懂,觉得鲁迅作品太深奥,每句话都有深意,每天只能勉强学一篇较短的作品。反复阅读后,发觉无论谁说话,无论报刊上哪篇文章,谈及鲁迅,就明显深刻,有意味得多。
   后来,我在县城开店,结婚生子,又拖儿带女去邻县蕲春开店,一直带着《鲁迅经典》。我把稿子《人生拾梦》给蕲春作家王成启,他一看,就对我眨眨眼:“你现今是什么情况?”我说只发过一篇小小说。他拍掌大笑:“你的东西吓倒人!初看是大家手笔,有鲁迅的味儿,细看就知你功底不足。”
   后来我去北京开店,还是带着《鲁迅经典》。我把在蕲春写的《故人西辞》投给《北京文学》,白连春老师立即送审,杨晓升主编很快发表,随即获奖。《北京文学》奖的评语有:“这些故人,颇似鲁迅笔下的未庄系列人物……”老舍文学奖授奖辞有:“《故人西辞》走的是,文学大师开创的‘写人生’之路……”
   白老师给文学培训班讲课,让我讲话。我说:无论看书还是写作,大家都觉得“时间不够用”。书山书海,十生也看不完。如果只看传世经典,老子只《道德经》五千字,曹雪芹只《红楼梦》,《鲁迅经典》也只一本书,怎么没时间看?人生几十年,只看经典,不知能反复看多少遍。鲁迅先生教我们写作:“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有人教我:“不是传世经典不用看,不能传世的文字不用写。”
   布鲁姆说:“你读三流作品,就没时间读一流作品了。”你读惯了一流作品,就读不进三流作品。看惯了鲁迅作品,一般的作品根本看不进。我晕车,闻到一丝汽油味,就头晕恶心,赶紧屏住呼吸,快步跑得远远的。我苛求真情,一看到虚情假意的文字,就头疼心里冒火,恨不得挖洞深埋它!为免自己愤怒伤命,我赶紧丢开它,抛得远远的!连忙拿《鲁迅经典》挡在眼前,就像快要窒息的人抢氧来吸,赶紧盯——
   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人到无聊,便比什么都可怕,因为这是从自己发生的,不大有药可救。
   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摸,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地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
   我平生反复咀嚼鲁迅作品,越嚼越感到——鲁迅作品的每句话、每个字,都饱含了鲁迅的热血。判断一篇文章的好坏,最直接精准的办法是——看能反复读多少遍。每个字、每个标点,都发自作者的内心深处,都饱含了作者的热血,才能每个字、每个标点,都进入读者的心灵,在读者心里奔涌,令读者反复品味。而那些虚情假意、生编硬造的东西,读者第一遍都看不进,作者自己也不愿看第二遍。就像塑料面条,哪个嘴愿嚼一下?哪个喉咙吞得下去?
   反复看《鲁迅经典》,我觉得,写作,说简单,极其简单,随手一挥的事儿,不外是把自己的经历感想,写出来,告诉别人。说难,比登天还难。暂只谈“心”:心如不正,所想所见所做,都是偏的,写的东西自然是偏的,偏的东西不把人引偏?心如平庸,所想所见所做,不外平庸,平庸的东西不带人平庸?心只有高尚圣洁,才能使所想所见所做,闪射高尚圣洁之光,照亮地狱人间天堂,引领人类奔向天堂。古往今来,茫茫人海,有几颗心,高尚圣洁?
   反复看《鲁迅经典》,我还觉得,世间有两种写作——一种是吃饱了嗝气;一种是脚陷入磨中被磨,上身蹦撞,嘴里发出的号叫。尘世书山书海,不外嗝气与号叫。
   我今在老家县城,每天早晩,都独自去长江边散步,披着粉红的朝霞或洁白的月光,漫步在细软净无泥的沙滩上,反反复复地听手机播放的《红楼梦》和《鲁迅经典》。
   现在,我又在长江边听《鲁迅经典》。江面的月光,碎银子一样闪动,头顶的月亮,很圆很亮,遥远深蓝的天幕上,嵌着珍珠一样的星星。《红楼梦》和《鲁迅经典》等人类经典,定和这星月一样,千万年后,依然明亮闪烁,朗照人间!我能否把自己的生命,炼成一颗星星?
   《鲁迅经典》已伴了我四十多年,还定伴我终生!我将用生命证明——
   终生与《鲁迅经典》相伴,今生足矣!
  责任编辑 张琳琳
其他文献
面对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高职院校要想实现新突破、新发展,必须统筹规划招生与就业工作、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提升招生就业工作质量。在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究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工作的改进路径,以期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雉堞荒凉秋水滨,萧条不复旧时春。   城头薄暮人吹角,堤畔黄昏鸟弄茵。   绿绿树重阴遮野,白云无际锁韩榛。   可怜一片纤纤月,曾照当年击筑人。      据说这是清朝一位叫王汝弼的诗人,凭吊一番宋子城之后吟咏的诗句。“击筑人”,即荆轲的朋友高渐离。荆轲刺秦失败后,高渐离逃到了宋子城藏匿。两千余年过去,宋子城完全荒圮成了“遗址”、国保单位,在河北赵县县城东北18公里处。   时令甫过立冬,秋禾已
期刊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要想与国际接轨,《悉尼协议》范式研究是可行之路.我国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水平越来越高,但国际化视野不够开阔,将《悉尼协议》引入专业建设,可使专业建设的内涵与国际化水准得到显著提升.因此,深入分析我国工程技术类专业的现状和问题,结合《悉尼协议》的内容思考构建策略,并在《悉尼协议》理念指导下提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实施措施,以期促进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高速发展.
黑土地上多奇人,民办教师老王因智慧与口才被村人封为“明白人”,心怀壮志的他乘着时代的浪头飞出了七井村,驶向了广阔世界,而“明白人”的迷梦也就此展开……  一   老王叫王寸,这个名字骗不了我,上小学时我就知道一个成语,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老王是黑土地上的一朵奇葩,以自己的姿态恣肆而又纠结地活着。我与老王从小相识,但总觉得老王像一口探不到底的井,深邃莫测。和老王有过多少回交谈已记不清,每次交谈
期刊
“安全”是学校的生命线,确保学生安全是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随着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紧锣密鼓地开展,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学生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提高对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认识,分析当下学生安全教育现状,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建立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学生安全教育举措是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途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在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要积极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所需的职业培训,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培训双重职能的发挥。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分析实施意义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确定其更好实施人才培养与社会培训双重职能的提升路径。
为适应德智体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导师应在对学生开展专业训练的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实现课程思政的全程覆盖并不断优化提升,实现“三全育人”的总体目标。在分析导师制背景下实施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及实施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提升导师素养和思政能力、建立有效考评机制、促进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过程有效融合等有效实施策略。
当前,我国船舶工业正承担着由“大”到“强”转变的重大历史使命,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建设造船强国,因此,需要高校培养一大批具有船舶专业知识能力的人才。利用1000 t沿海货船项目构建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淡化课程界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项目化教学成果的转化,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而提高船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应用文写作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践行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高职实用语文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应用文写作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之一,既要承担以往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知识和技能等职业能力和通识素养的任务,又要在新时期尝试将厚植爱国情怀与人文精神、弘扬传统文化与匠人精神融入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同时挖掘德育元素,引入课程思政,将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始终。
10月7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2021年学生军训汇演暨开学典礼在体育场举行.承训部队首长,学院领导李荣军、郑海涛、李福升、侯哲、高俊东检阅了2021级新生方队,并对军训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