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院士 专注用混凝土“诠释”建筑生命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vi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1935年11月20日,孙伟院士出生于山东胶州,1954年考入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1958年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建筑材料科技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水泥制品工业协会理事等职务,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5部,编写国家和省部级规程6部。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明奖等10余项,其中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3项。
  2月22日上午,国际著名土木工程材料专家和教育家、全国师德标兵、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孙伟先生在南京逝世,享年84岁。
  孙伟院士一生追求科学真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是一位建树卓越的土木工程材料专家。她在国际上较早提出了纤维增强间距理论、荷载与环境耦合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体系,并建立了多因素作用下的混凝土耐久性理论及寿命预测方法,指导了数十项国家重大工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为我国土木工程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生专注一件事
  2008年,孙伟院士主持第一届水泥基材料微结构-耐久性国际会议,此次会议由东南大学和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联合发起主办,孙伟院士担任主席。
  “我在研究混凝土中度过了一生中的黄金时间,觉得非常快乐!”孙伟先生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在混凝土领域,孙伟院士是公认的领军人物。她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实现了传统混凝土在力学性能上的飞跃。
  1958年,刚刚毕业从事土木工程材料和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她,为了尽快透彻把握研究内容,常常跑到南京大学去听化学课,以弥补自己的知识漏洞。凭着自己做学问的敏锐与勤勉,孙伟很快就在混凝土领域崭露头角。
  在美国塞拉克斯大学公派访问期间,孙伟院士曾被团队负责人邀请留在美国从事科研,却被她坚定回绝,“对不起,我要尽快回到中国,回到我的工作岗位上。”1985年秋,孙伟回到母校,开始了以混凝土的结构与性能探索为核心的全新研究。
  据悉,在20世纪90年代,传统的混凝土常因造价高、耐久力差、寿命短等无法满足国家重大工程的需要。为了增强混凝土的韧性、抗冲击性与耐久性,需要向混凝土中添加“钢纤维”元素,但那时我国还并没有专门的生产厂家。鉴于此,孙伟先生买来油丝绳,一段一段亲手切割,从中一点点剥离出宝贵的钢纤维。不分白天黑夜,她日复一日“泡”在尘土和噪音混杂的实验室里,摆弄着上千斤的钢结构混凝土模型,全神贯注处理实验数据。超强性与超韧性,这两种性能在混凝土领域最难兼得,而她最终找到了混凝土材料超强与超韧之间的“完美平衡点”。
  在技术理论运用于实际工程研究中,每做一个工程,孙伟都要亲自到现场勘察多次,检验施工结果是否和自己预想的效果一样。从油丝绳到超高性能混凝土,从理论走向实践,孙伟院士在混凝土研究之路上步履不停地走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我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用混凝土更好地‘诠释’建筑之生命。这件看似枯燥的事,我琢磨了一辈子,可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因为我始终信仰:万物始于‘一’。平凡的‘一’是一切伟大事业的起点。寻常的‘一’是逐梦途中必须坚守的初心。只有从‘一’开始,不忘初心,我们才能走向‘无穷大’的未来。”孙伟先生曾如是说。
  教书育人60余载
  孙伟院士将毕生精力奉献于我国土木工程材料教育和科技事业,教书育人60余载,她始终践行党的教育方针。她学识渊博、为人谦逊、勤恳踏实,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土木工程材料教育家,深受学生的爱戴。她培养了博士和硕士150余人,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包括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
  孙伟院士用不平凡的一生实践了崇高的理想,她爱国敬业、为人师表、仁爱宽厚、坚韧执着,长期忘我工作,生病期间仍关心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耄耋之年仍坚守于科研教学一线。
  她曾深情寄语青年一辈,“年轻的你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这样的时代给了青年人更多的信任、更大的舞臺。希望你们勇敢肩负起时代的使命,用‘一’生执‘一’念,用奋斗成就人生,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生命精彩!”
  “中国有句俗语:女人是水,男人是钢。但是孙老师却告诉我们,如果女人研究混凝土,她就可以像钢一样坚强。事实上,孙老师就像她一辈子所研究的钢纤维增强钢筋混凝土一样,刚强又坚韧,是我们永远的楷模。”2008年,在孙伟院士执教50年庆祝大会上,她所带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东南大学教授张亚梅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时说。
  获知孙伟院士逝世,业界专家隋同波教授写作《长相忆·深切怀念孙伟老师》一诗缅怀先生,“九州蓝图记伟名,六朝桃李砼心晶。此别天地长相忆,亦师亦母亦乡情。”
  “孙老师是一位慈母,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的生活,谆谆教导我们做人,是一位楷模型的导师。她做学问,精益求精;攻难题,不畏艰辛;遇挫折,坚韧不拔。”孙伟院士的学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加平回忆道。
  作为孙伟院士的同事和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缪昌文缅怀先生时说,“孙伟院士是混凝土材料领域的一代宗师、杰出的材料科学家。孙老师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是高尚的人格修养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其他文献
1924年生于安徽怀宁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  1948年至1950年,于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生于1924年6月25日,4岁时随家人迁往北平。“七七事变”后,为避战乱,他随姐姐辗转来到昆明,1941年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昆明文正中学、培文中学和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年夏,怀着“今后
期刊
1930年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年開始,袁隆平就随父母东迁西徙。1949年8月,袁隆平考入重庆北碚夏贝相辉农学院农学系学习,1950年11月,因院系调整,并入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系就读。  1953年,23岁的袁隆平大学毕业。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他只写了两句话:“
期刊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至今都记得与于敏一起合作的点点滴滴。“研究氢弹机制的时候存在一个链式反应,如果把它编成计算机程序计算,工作量极大,而且当时的计算机条件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敏想了个办法,他建议完全略去介质的运动,而首先构造一个静态无限大的中子增殖模型,专门计算中子的增殖速度,同时也就给出了升温速度。”  通过于敏的办法,氢弹机理研究略去了求解辐射流体力学方程带来的巨大麻烦,大大节省了计算工作量。谈
期刊
1889年生于湖北省黄冈县,1904年留学日本。  他是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  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熙熙攘攘的上海街头,人群中有一位步伐独特的老人,他走路不紧不慢,步子却距离大小相等,每迈一步都精确到0.85米。  他,就是李四光。这位一生热爱地质工作的老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一丝不苟。他经常对学生说,搞地质要到野外考
期刊
1929年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铁道机械工程专业;  毕业时,他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开始自己的留学生涯;  1949年钱学森跟随冯·卡门回到加州理工学院,受聘为该校的终身教授;1955年回国。  大学毕业后,钱学森怀着強烈的报国信念,报考留美公费生,出国留学。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期间,他的心中始终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要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学到手,学成归来,报效祖国。他硕士毕业后认识到“一名技术科学家
期刊
改革开放至今,  走过了41个年头,  在几代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之下,  我国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  上有“天宫”家族、“墨子卫星”,  下有“中国天眼”、“蛟龙号”……  中華已经再次崛起。
期刊
1978年,马伟明被海军工程学院录取,毕业3年后又重返母校攻读研究生。从此,痴迷于电机领域前沿研究且初露锋芒的他,在科技兴军的征程上奋起直追、弯道超越,完成了从跟跑者、并行者到领跑者的转变,为我国锻造出一件件制胜深蓝的国之重器。  20世纪90年代初,在恩师张盖凡教授的指导下,马伟明带领课题组,用仅有的3.5万元,造了两台小型十二相发电机,在洗漱间改造的简陋实验室里开展研究。整整6个春秋反复试验,
期刊
5G将颠覆人类的生活,  带来令人难以想象的改变。  人、物相连,物、物相连,人类将进入万物互联。  因为5G显而易见的红利,才有了5G标准的纷争,  5G布局的抢滩。  各國都在积极布局5G,群雄逐鹿之下,优劣互显,  也就难免有了个别国家的急功近利,  开始设置壁垒……  无论如何,5G商用的步伐越来越近。
期刊
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的精神,不啻给还在摸索前进中的科技期刊,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给科技期刊工作者们吹响了集结号。但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非一朝一夕之事,如何让我国的科技期刊攀登上世界学术之巅的殿堂,需要的是各方通力配合。  优秀论文“出国” 95%的高被引论文在海外  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国外,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国内,这是中国学术界的一种现象,也反映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尴尬境地。 
期刊
三星、华为两大智能手机厂商先后推出折叠屏产品。  合上是手机,打开就是PAD,折叠屏手机给用户带来了颠覆式体验。  伴随着多款5G版折叠屏手机亮相,手机正迎来跨时代变革。  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货量持续下滑的大背景下,折叠屏幕等新技术有望成为智能手机行业的下一个风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