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御医”与古人对话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ma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长期坚守在文物修复一线,总结出石刻修复“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率达95%,被喻为“石头御医”。 她用7年多的时间,修复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这也是全国石质文物保护的一号工程。在工作中一路摸索一路思考,她说,工作的过程就是与古人对话的过程。
  她,就是陈卉丽。

半路出家,做文物修复师


  今年53岁的陈卉丽是四川人,她最初学的是纺织专业,毕业后又成了这方面的业务尖子。“爱情让我改行走上了保护文物的道路。”她笑着说,她和丈夫是同学,两人婚后分居两地。1995年6月,陈卉丽从老家四川的广汉针织总厂调到丈夫所在单位——重庆大足石刻博物馆(现大足石刻研究院)工作,成了一名文物监测员。
  不久,陈卉丽对丈夫说,她要涉足馆内技术含量最高的工种——修复文物。丈夫泼来冷水:“石质文物修复技术性很强,而且得吃苦,你不要被人看笑话了。”陈卉丽倔强地说:“我就是想学石质文物修复,那可来劲,有成果!”可石质文物修复不仅要懂历史学、考古学、鉴定学、金石学、化学等知识,还要熟悉石刻、色彩、髹漆、贴金等专业技术,这对只有中专文凭且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仅一年的陈卉丽来说,简直是异想天开。业内有“十年磨一剑”的说法:先跟师父看三年,基本功练好了,才有资格摆弄文物本体,最后才能独立修复。
  陈卉丽为尽快熟悉业务,白天请教同事,晚上看书学习到深夜,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到了工作上,同事们戏称她是“拼命三娘”。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陈卉丽业务水平突飞猛进,还琢磨总结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望”是看文物的断裂、破碎等表面情况,以及对比存档的影像资料;“闻”是嗅文物气味,了解是否有污染霉变;“问”是向看护人员了解文物变化情况;“切”是用手轻摸感受文物是否疏松,或用银针刺探被金箔彩绘覆盖的石质本体风化情况。
  这看似简单的“四诊法”让陈卉丽在业界获得了“一手准”的美称。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自豪地说,陈卉丽的“四诊法”在实践中可初步诊断出文物病害20多种,准确率达95%以上。她用“四诊法”诊断文物,常常与专业仪器诊断的结果都能基本吻合,让专家们惊叹不已。

攻坚克难,修复国家文保一号工程


  2008年,陈卉丽接到重任:修复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建于唐宋时代的大足石刻共包含5万余尊石窟造像,为世界文化遗产,跻身于“世界八大石窟”之列。而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是我国最大的集雕刻、贴金、彩绘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因规模大、手数量多、形态复杂,堪称“国宝之巅”。不过,数百年风霜让它出现了砂岩风化、手指断裂、金箔脱落等症状。鉴于其修复难度之高,2008年5月,国家文物局将其确定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点名让陈卉丽组团“出战”。
  文化遗产价值中最根本的两条就是真实性和完整性,石刻千手观音保护难度非常大,病害形式复杂,也没案例可供参考。陈卉丽的丈夫忧心忡忡地说:“你一旦接下这个任务,可要考虑后果呀,万一修复工程难达标,可不是闹着玩的。”“既然领导信任我,纵然有千难万险,我也要闯过去!”陈卉丽斩钉截铁地说。
  病害对石刻千手观音侵入和破坏程度远超陈卉丽的想象。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占崖立面面积98平方米,展开面积超过220平方米,34种病害涉及石质、金箔、彩绘等多种材质,病害面积近200平方米。看到病入膏肓的世界文化遗产,陈卉丽难过得想哭。
  石刻修复现场,陈卉丽站在脚手架上,戴着眼镜,紧紧盯着石刻,小心翼翼地用手术刀和注射器修复着文物……除了吃饭,她一直在“面壁”,长期嗅着刺鼻的材料味,粘得一身尘土,或站、或蹲、或躺着修复。有时站七八个小时不说话,嘴巴都憋出苦味了。而且再热不能吹电扇,再冷不能用烤火炉。蚊虫叮咬、冻疮、化学试剂过敏……身体的苦痛折磨着陈卉丽。
  千手观音有千余只手,残缺达451处,许多手指都需要加固补型10次以上。修复一个弯曲180°的食指,要先在残缺的手指上钻小眼,再把处理后的竹签插入做支撑,然后把同质的石材粉与加固剂配制为砂浆,补出原有模样的手指、指甲,再用手术刀修型,最后打磨光滑,每个手指至少要花5天才能完成。陈卉丽整天泡在修复现场和方案堆里,常常为了一个小细节辗转难眠……前后耗时7年多,陈卉丽与团队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终于成功。
  2015年6月13日,石刻千手观音修复成果顺利通过了专家验收。陈卉丽百感交集,热泪纵横。

24年打拼,成就女性榜样


  陈卉丽一夜爆红,被称为“石头御医”。
  在普通人眼中,石质文物是冰冷冷的石头,但在陈卉丽眼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宝贝。2014年3月29日,陈卉丽受邀前往全世界石质文物修复技术最成熟的意大利,介绍石刻千手观音抢救性保护工程及中国文物保护经验。作为中国工匠,她站在佛罗伦萨国家科学院的演讲台上,赢得了世界赞誉。
  近几年,陈卉丽是国家文物局排忧解难的“急先锋”,哪里需要就冲向哪里。四川乐山大佛、甘肃敦煌石窟壁画、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河北蔚县博物馆彩绘贴金石质文物、四川安岳茗山寺文殊像、重庆潼南大佛等多处著名文物保护修复现场,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她还受邀参与《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古代壁画地仗层可溶盐分析取样与测定》等行业标准专家评审事宜。
  2017年10月,陈卉丽又接下了两项重任,负责国家文物局川渝石窟保护示范项目——大足石刻卧佛、小佛湾摩崖上万余尊造像修复工程。尽管任务繁重,但陈卉丽充满信心:“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遗产,它不光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是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我们有责任把它修复好、维护好。”
  一次,陈卉丽到重庆大足区宝顶镇慈航村,宣讲文物保护知识。现场有人认出她就是修复石刻千手观音的领头工匠,顿时周围围满了人。陈卉丽讲得津津有味,村民们听得兴致盎然。结束时,人堆里有人高喊:“陈老师,您不仅做得好,讲得也好,我们听您的,争当一名文物保护员。”
  24年间,陈卉丽一直坚守在文物保护一线,笔耕不辍,新思不断,一篇篇重磅论文在《华夏考古》《中国文物科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相继发表。她的45萬字专著《大足石刻保护探索与实践》,堪称全国石质文物保护的典范性论著。
  多年付出和卓越贡献,让陈卉丽屡获殊荣。2019年1月21日,她成为由联合国妇女署和网易联合推出的“2018年女性传媒大奖”年度榜样人物。重庆市政府专门建立了“陈卉丽石质文物保护修复首席技能专家工作室”。
  在鲜花和掌声面前,陈卉丽依然淡定。如今,她几乎每天都带领队员们跋山涉水,到石质文物保护点修订方案,实施修复保护工程。现在,她的又一个工作重心就是培养新人:“希望能有更多守得住寂寞、练得好功夫的年轻人加入文保的行业,让国家文保事业生机勃勃。”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其他文献
在中国,婆媳关系的处理历来有挑战性。  试想,两个年龄、背景、性格、价值观等方面都不相同的女人,在同一个家庭里确立各自的位置和价值,碰撞在所难免。  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大背景,这个问题更显复杂。  “孝”文化在中国自成体系。自元代成书,数百年来流传于民间,用于教化百姓的《二十四孝》,其中大部分故事都是讲孝顺母亲的。南宋大诗人陆游,虽与妻子唐琬情深意切,但因为母亲不喜欢唐琬,只得休妻,遂留下千古诗篇
期刊
今年是陈更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第四年。在过去的三年,她一直被节目组和观众看好,被视为最有潜力夺冠的选手。虽然屡失冠军,但并未影响她对古诗词的喜爱。于她而言,能以一己之力,让更多人体悟到诗词之美,就是世间美事。读诗虽晚,美感从未打折  陈更1992年生于陜西咸阳,201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自动化专业,现为北京大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在读博士。作为参赛四季、14次上台打擂的老选手,她给观众们留下了温
期刊
2019年伊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开了最新的卫星数据,显示地球比20年前更绿了。而让地球变绿的最大功臣,便是中国。权威杂志《自然》指出,中国是增加绿植的主力。中国在全球绿化方面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其中一个答案是:改变了一整片沙漠!在毛乌素沙漠上, “中国最牛治沙人”殷玉珍坚守33年,将这片沙漠变成了卫星云图上令人惊艳的一抹绿意。新婚夜,风在号,新娘在哭  “治沙造林光靠政府大投资、大建设不行,必须
期刊
今年42岁的颜惠是一所小学的副校长,处事干练,工作勤奋,每天都加班到很晚,双休日也基本上在学校度过。她说:“别以为我有多敬业,我只是不想呆在家里而已。”    大事不给力,小事却纠缠    颜惠的丈夫黄立斌是一家大型国企的技术工人。颜惠说:“以前,他是一个非常幽默、乐观、有主见的人,可最近几年,他变了很多,懒惰、自私、没有责任感、脾气暴躁、优柔寡断、斤斤计较,真不像个男人!”颜惠给我讲了一件令她耿
期刊
一番游历之后,离开云南的艳阳高照,回到上海的阴雨绵绵,日月星光皆不见,深更常常醒来,墨色中一片理还乱。于是开灯读书,半个时辰过去,心里不知不觉安静下来,直到听窗外第一聲鸟鸣,那么清亮,放下书本再回到春眠的微暖中。  这几夜读的是传记《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作者是德国作家丹尼尔·施赖伯。桑塔格一生洋溢着土星气质,不断自我怀疑和自我拓展,活出了伟大的宽度。她对此也有明确的意识,曾说土星气质的标志
期刊
电话那头,传来中介恳切的声音,“签了吧。陈年老屋找到合适买家不容易。”是该签了。再过几个月,孙子就要出生,现在的房子挤不下了。卖掉老屋,正好可以付清新房首付。  可从此与老屋作别,心里却……  生命中一个个烙印,留在老屋  老屋在我先生老家,离城十多里,是几十年前苏北农村最普通的民宅。老屋是先生的爷爷上世纪40年代所建,先生和他父亲都在老屋里出生。  初见老屋是在二十多年前的夏天,与先生相识数月,
期刊
有时候,站在一个美好的事物跟前,会突然丧失语言能力,怎么表达,都觉得不够。比如,春日雨后,看见一簇新叶,闪着微微的光,这里头有生命,有新始,有春天,有岁月,还有触情生情。怎么表达呢?也有一些句子,不过左右不贴切。  后来看到“细雨湿流光”,心里不由得一动。  读《与陈伯之书》,这是一封信,一封劝降信。这里头,有离乱,有刀兵,有死亡,有故国三千里。在如此沉重的信里,竟然有对江南最美的描写:“暮春三月
期刊
得知我有四十几天长假,朋友们全替我兴奋起来。有人发来一家温泉的联系方式,有人提议去邻省的雪乡雪村,有人建议我去南方,在飞机的起落之间跨越季节的樊篱……  我自己也有好多计划:有十八位老兵要采访,这是一份躲不掉的文债;也好想这些天一蹴而就,写出一篇神话或是传奇;有人列了今年最受欢迎的书单,看了不觉冷汗直流,一本都没读过。    感觉自己一下变成了富豪,坐拥堆积如山的光阴,脑子里的计划琳琅满目,像缤纷
期刊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分隔在两地工作的夫妻越来越多。网络上把双方常住距离在200公里以上、为寻求自我发展而分居的夫妻关系称为LDR(Long distance relationship远程亲密关系),这样的婚姻叫远程婚姻。  柔情销售,双城生活嫌隙渐生  2015年6月,学校刚放暑假,王峰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妻子朱颖在北京一家知名的公司担任销售主管。想着马上要见到分别快半年的妻子
期刊
《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  ——我爱你真正的样子  人们常感叹,千年的大道走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事实上,大家爱拿来说道的婆媳关系,不过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像所有人际关系一样,关系是和谐是冲突,取决于我们内心是和谐还是冲突。内心和谐,制造的一切关系便会和谐。  若人格不够独立,边界不够清晰,我们便不得不制造冲突,以推开对方的方式,保持一个恰当的、让双方都能有存在感的距离。不仅婆媳,家庭成员之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