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选择性必修课程的特点及实施策略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trol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历史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部分,其中,选择性必修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递进与拓展,分为《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三大模块。从设置类别上看,选择性必修课程与旧课标的必修课程大致相似,以专题式呈现,专题内部依据时序表述,但内容方面已是大相径庭。面对新形势、新教材、新标准,教师认真领会课标精神对顺利开展历史教学大有裨益。本文拟对选择性必修课程的特点和实施策略,做尝试性解读。
  一、选择性必修课程的特点
  1.涉及领域广泛,历史视野宽,教学维度高
  旧选修课程有六册书,看似多样,实际落实到教学中的仅有两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选择与必修课程结合紧密、重叠度较高的人物和改革部分讲授,学生的历史视野延展有限,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鉴于此,新课程围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总目标,构建了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选修课程。以模块1为例,它不再拘泥于一朝一代,而是贯穿古今中外,通过宏观视角呈现人事、法律、民族、外交、财政等多领域的内容,在开阔学生视野方面效果明显。
  新课标注意对接史学前沿,吸收历史研究新成果,如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社会史这门“显学”的比重明显增加了。模块1的“基层管理与社会保障”、模块2的“医疗与公共卫生”、模块3的“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一个个新鲜的课题拔高了教学维度,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使不少教师有了知识储备不足的危机感。
  2.渗透核心素养,注重核心知识
  选择性必修课程结构的设计、内容的选择始终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进行。例如模块1“法律与教化”专题中课程要求共4点,第1点“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与第2点“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相互承接,都用长时段、宏大叙事方式解读法律史。新课标渗透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素养,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讲述过程中如何举重若轻、提纲挈领,让学生在历史烟海中拨云见日?笔者以为教师需整合教学内容,树立核心意识,把关键问题和重点难点统摄到核心知识当中。核心知识是每堂课的“纲”,抓好这个纲,方可以“纲举目张”。
  3.倡导“问题—情境”教学法,导向鲜明
  “问题—情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情境创设,二是问题引领。模块3“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教学提示就指出“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探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方式,在问题的引领下促进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特色及影响等进行分析”。无论情境或是问题,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知识与思维的建构,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所以,设置情境可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再者,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一则有利于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升华;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
  4.教学示例详实具体,可示范性强
  旧课标选修部分没有教学示例,教学活动建议也很简单。以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为例,教学建议仅一行“组织一次讨论会,就‘臣民’与‘公民’或‘专制’与‘民主’制度有哪些区别各抒己见”。新课标中选修课程每个模块后都附有详实的教学提示和完整的教学活动设计示例,有利于教师深入领会新课标精神,快速熟悉新课程的教学路径。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实施策略
  1.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新课标强调教学设计要“以调动和发挥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实质性路线,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中心展开”。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展示的3个教學活动示例,按照“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说明”的教学路径,采用研究性学习的范式设计,将活动过程分成五步:
  (1)教师确定活动目标,依据目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任务明确。
  (2)小组分工明确后,着手收集相关资料,如论文、专著、视频、图片等。
  (3)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撰写研究报告,并推选代表介绍研究成果。
  (4)教师引导学生将上述报告汇总整理。
  (5)教师通过学生的参与度、表现力和呈现力进行综合评价。
  新课标放弃了教学目标等传统说法,给教师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每一节课都应该是一次学生广泛参与、深度体验的活动课,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的灌输过程。教师今后要放开手脚,给学生较充足的课堂话语权,抛弃“满堂灌”“背多分”式的传统教学法,促使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过去受传统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一定困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指出,以后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如今,我国教育现代化不断推进,教育从“广覆盖”向“有质量”迈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全面推广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力抓手,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法宝。
  2.提升教师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y)”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在各种能力中起决定性和支配作用的能力。它是在自2000年开始的PISA测试中作为概念框架被定义的。PISA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筹,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学生评价项目之一,它测试的“不只是知识和技能,还包含了技能和态度,是能够灵活应用多种心理的和社会的资源、在特定的情境中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1]“关键能力”一经提出,迅速引起巨大反响,已被当作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和国际学力排名的指标。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弱化了。选择性必修课程在内容编排上有很强的弹性和开放性,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和开发、拓展课程资源提供了施展空间。教育目标升级势必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升级,实现学生与核心素养发展的精准对接。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专业发展是基于关键能力的提升。
  3.推进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已渗入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教育领域。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变革,优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提升信息技术与选修课程融合的能力,有助于突破教师自身教学局限。许多历史现象或教学情境,只凭教师的语言描述很难创设,如模块3专题5《战争与文化碰撞》要求学生“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不借助信息技术,没有真实惨烈的战争画面,没有震撼人心的战地照片,学生就可能对战争破坏性的感触不够深刻,对那段血染的历史也将少一丝敬畏。
  空洞的说教缺乏身临其境的观感,少了让学生从亲身体验到内化于心的过程,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将学科知识以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并应用。这种融合既是数字化时代的要求,也体现了现代教学方式的变革诉求和发展方向。
  【注释】
  (日)磯田文雄:《处于十字路口的日本课程行政 ———基于“关键能力”的教育改革》,《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2期。
其他文献
自从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老龄化进程就在不断加快,如何养老也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而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渐迈入中高龄老人行列,我国在“十四五”期间,将迎来一波养老需求的高潮。  根据相关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养老服务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考验。  那么,未来几年,我国养老事业究竟该如何发展?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 郭文圣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下一步,乡村如何走向振兴?这是不少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郭文圣建议,加大力度培养农村人才,推动乡村振兴。  郭文圣表示,乡村要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通过建设产业基地,发展特色产业,精准对接人才需求,既要提供优惠政策和平台,深入挖掘和培育本土人才,又要以制度创新和优质服务,引进高层次人才,
全国三八红旗手徐海花  伟大来自平凡。国铁集团北京局保定工务段高碑店工区是全路闻名的老字号,其“摇篮”功能和长板凳精神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传承历久弥新。  该工区成立于1964年8月,最让人称奇的是,1975年成立了由徐海花任班长,平均年龄只有十七八岁、清一色姑娘组成的全路第一支“女子三八班”。  谈起当年峥嵘岁月,在徐海花记忆深处,“除了艰苦就是艰苦”。寒冬腊月,刺骨的寒风、打锤的震动,与道砟钢轨的
在历史新课改走向深入的当下,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从图像史料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图像史料的教学方法,对图像史料在教学中的应用作一探究。  广义的图像史料不仅包括绘画、地图等形式,而且包括“珍藏于博物馆的大量文物、遗址遗迹、碑刻、建筑、图画等实物和摄影照片以及影视片、纪实片等能够提供图像、呈现或传达某种历史理念、产生视觉感知的对象。”[1]新文化史研究和图像史料的提倡者彼得·伯克在
教育部统编历史教科书已于去年9月正式在全国公立初中使用。笔者在《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知识拓展”板块发现有这样表述:“据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所资料,1937年,日本陆军共24个师,其中21个师投入侵华战争,占其陆军总兵力的88%以上,还有50%的空军和40%的海军力量用于侵华战争。” [1]其中,对于日本陆军编制“师”的提法,笔者有不同看法。  对于近代日本军队编制翻译
在陕西省宜君县的哭泉村,春节期间一直有一辆宣传车在村组主要路口转,进行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宣传,车上有时会下来一位戴着口罩的中年人,村里人都知道,那是他们村的第一书记靳康鹏。  像往年一样,靳康鹏带着妻女在村里跟贫困户一起过年,但他今年更忙,春节假期一直在村里组织疫情防控工作。作为陕西省铜川市卫健委选派的驻哭泉村第一书记,靳康鹏非常清楚,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农村也是重要阵地,必须尽早开始防控,落实
6月1日上午,院線电影《王杰》开机仪式在山东金乡县王杰纪念馆举行,英雄王杰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金乡县是其故乡。  金乡是鲁西南革命老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刘少奇、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留下战斗或生活的足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金乡县努力走出了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福祉持续增
中秋临近,各大商场超市早早地将中秋月饼摆放在了显眼位置。  近年来,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氛围下,月饼豪华包装、过度包装的现象少了很多。包装是外在面子,文化是内在里子,一些月饼厂家在要“面子”的同时更注重起“里子”,正向着健康、好吃下功夫。创新牌如何打  辽宁沈阳的孙先生是一家文化公司的负责人,在中秋节前两个月,他就开始筹划如何定制月饼礼盒了。“月饼是中秋佳节的传统食品,它不单纯是一种食品,还
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未来高考将更侧重考查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和关键能力。在这些素养和能力当中,历史解释是最核心的能力和素养之一。本文尝试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考查2016年以来全国卷的历史高考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培养策略。  一、历史解释的内涵及基本组成要素  对于历史解释的内涵,许多历史学家和著作对其进行了界定。如李剑鸣认为:“历史解释就是使过去的人和事变成可以理解的知识的过程。史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十四五”将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吹响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  当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关键时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力争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  到建党100周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