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词汇”一词误用问题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be06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研究语言学术语“词汇”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的误用情况及其原因。首先,通过微观分析指出“词汇”误用是由于集合概念与一般概念的混淆;其次,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整理,得出“词汇”误用分类:把“词汇”误用成词、短语、句子或是其他;另外,从宏观的角度探求误用“词汇”的人群特点,说明该语言现象的社会因素;最后,说明“词汇”作为语言学上的专业术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所应该注意的问题,由此探讨专业术语日常化的规范。
  关键词:“词汇”误用 集合概念 误用分类 人群特征 术语规范化
  “词汇”的误用问题实际上就是词的意义的错误使用问题,之所以讨论“词汇”一词的误用,是因为这个词可以作为一个典型,它的误用既包括了从词的本身即词的意义来讲的问题,又涉及到人在使用语言时的逻辑问题,也涉及到语言学的专业术语日常化出现的谬误和术语规范化的问题。由此,“词汇”一词算是处在一个交叉点上,对此问题的讨论是有意义的。早在二十多年前,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就提出,不能说一部词典收录了几千几万条词汇。这种用法是错误的,一部词典就只有一个词汇,只能说收录了几万个词。
  宁源声、陈克巨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3年第9期发表了关于“词汇”误用的论文,但他们都只是单纯地指出了“词汇”的误用是因为使用者对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的混淆,并没有做进一步和其他方面的探讨。本文不仅分析“词汇”一词词义的内涵外延,论述集合概念的误用,而且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该误用现象的使用人群的特点以及专业术语日常化的问题。如(本文例句来自人民网、北大语料库、北语语料库,有个别句子在使用时做了适当裁剪):
  (1)a.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整合”这个词汇已经风靡了各行各业。
  b.“努力”,不正是这个时代大力吸粉的热门词汇?
  c.看见“坚决打倒”“旗帜鲜明”等带有恐怖色彩的词汇一样,所有的这些词汇都代表着民间狂热煽动和失去理智,官方完全排他和铲除异己。
  d.“工匠精神”,一个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代表委员们热议。
  e.对于这次的银行减免手续费承诺,不少媒体都用了“罕见联手”这样的词汇。
  例(1)中划线的“词汇”都是错误用法,从词义的角度来看,使用者在使用时都忽略了“词汇”是词和固定短语的总称,并且忽略了“词汇”是一个集合概念。可以清楚地看出,a和b句中把“词汇”当成了“词”,c、d、e句中将“词汇”当作短语。下文对“词汇”一词误用的原因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深入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一、“词汇”是集合概念误用
  (一)集合概念与集合概念的误用分类
  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是许多个体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它是把同类个体作为一个集合体来反映的概念。它的特点,从意义上来说,是反映同类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体,而不是反映那些构成集合体的个体。从用法上来看,集合概念可以受集合量的数量词组修饰,而一般不受个体量的数量词修饰。因此,通过集合概念前的数量短语就可判断使用中的正误情况。我们通常可以把集合概念大致分为反映同类个体的集合体和反映数目不确定的概括性类名。前一种一般比较容易理解,如:“森林、集团、队伍、词汇、语系、星座”等;另外一种概括性类名如:“书籍、车辆、枪支、马匹。诗篇、纸张”等。这种集合概念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们大多都是中补式的合成词,前一语素为事物的名称,而后一语素则是表示事物的单位。
  集合概念分为以上两大类,集合概念的误用也是以这两个方面作为着眼点。如:
  (2)a.从9月29日起,到国庆节的当天,每天夜晚,我看到成万的人群,从全市各处,涌向外滩,一直到深夜。
  b.与此同时,伊拉克正组织百万民众进行军事训练,号召全体公民准备抗击美英武装侵略。
  c.当时航行在附近水域的几艘船只在接到求救信号后,立即赶往出事地点进行抢救。
  d.那是一片原始森林中整理出来的很大的空地,100多驾车辆,差不多有100多个露营的家庭和伙伴,晚上大家支起篝火,炊烟袅袅,像是一个无比热情喧闹的大家庭。
  例(2)a句中的划线部分“人群”本来就是一个集合概念,它的构成个体是人,而句中用“成万”来修饰“人群”显然是不合理的,“人群”是相同的个体构成的整体,而“成万”是指个个独立统计出来的数目,因此应该将其改为“成万的人”。同理,在b句中,“民众”亦是一个集合概念,也不能用“百万”这样的大的数词修饰,造成逻辑上的不合理。在c句和d句中,“船只”和“车辆”都是反映数目不确定的概括性类名的集合概念,“船只”是船的总称,“车辆”是车的总称,它们都不能受指示代词和个体量的数量词修饰。c句和d句这样的误用不仅是因为使用者对词的词义内涵理解偏差,还有可能是因为在使用时,“船只”相对于“船”,“车辆”相对于“车”,两个音节凑成一个音步,在韵律上更符合说话人的发音习惯,从而显得话语更加正式庄重和书面化。
  (二)“词汇”误用所属的类型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词和语的集合体。“词汇”是某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和固定语的总称,如“汉语词汇”。一种语言只有一个词汇,但是如果这种语言包括一些方言,那么也可以说这种方言里的词和固定语的总和是某某方言的词汇。另外,词汇也可以指有鲜明特色的作家或作品所使用的词和固定语的总称,如“老舍的词汇”“《骆驼祥子》的词汇”。由上文集合概念的分类可知,“詞汇”是具有相同个体的集合概念。
  关于“词汇”的误用,最明显就是把集合概念误用为一般概念。如:
  (3)a.让孩子对“博士”这个词汇有较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b.当你注视“力”字时,力量、力度、强力、动力、压力……这些词汇便会涌入脑际,让人浑身充满奋进。
  c.由粤方言北上而产生的“的士”“排档”“炒鱿鱼”等词汇,以及据此创造出的“打的”“面的”等生活用语。   例(3)中的“这个”“这些”,通过指量短语的修饰,必定是具体的微观的一般个体概念,而“等”也是在列举完一般个体概念之后所作出的总结。因此,“词汇”一词的误用就是混淆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错用了“词汇”一词词义的内涵和外延。
  二、“词汇”误用的具体表现类别
  词汇既然是一种语言里词和固定语的总称,那么“词汇”作为集合概念的误用就是把集合概念用成了这个集合体中的个体,即词或固定语。固定语包括成语、歇后语、谚语等。但是在具体的语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词汇”的误用并不局限于把其用成“词”和“固定语”,情况比较复杂,有许多不同的类别,有把“词汇”直接用成词、短语、句子的,还有用成数字、字母的,甚至是各个种类掺杂在一起。下面根据被误用成“词汇”的对象的字数、音节来分析其中的缘由。
  (一)把“词”说成“词汇”
  (4)a.“梦想”,一个承载历史、期许未来的词汇,在2012年的秋冬之季,从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的展厅传出,与世界各国梦想交织,并成为解开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把钥匙。
  b.对于这起风波,直销行业资深人士胡军表示,因为出现了“下线”等词汇,第一眼看后让人联想到“传销”。
  c.“场景”从去年开始就是个高频词汇。
  d.Daumsoft有关人士表示:“SNS网络上极常使用‘加油’和‘恭喜’等正面词汇,因此对毕业的正面形容词比负面形容词更多。”
  在“词汇”的误用中,把“词”说成“词汇”的情况占绝大比例,出现这种大面积的误用,原因为以下两点:首先,根据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明显的东西越容易成为人类在认识一个事物时的第一捕捉点,从而形成所谓的第一印象。“词汇”一词的中心语素在于“词”,人们对这个词的认知会着重放在中心语素“词”上,因此“汇”就被无意地忽略掉了,“词汇”作为集合概念这个词义也就被淡化了。其次,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就是双音节词占优势,这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例如“目——眼睛、石——石头”。第二,一些长的词组也缩略为双音节词,比如“彩色电视机——彩电”。第三,新造的词大多也为双音节词,如“离休”。音节组成的单位是音步,汉语的音步一般由两个音节组成,双音节词有天然的韵律,在言语表达中更加正式、庄重、严肃,使人信服。例(4)a句中的“‘梦想’……一个……词汇”、b句中的“‘下线’等词汇”、c句中的“‘场景’……高频词汇”、d句中的“‘加油’和‘恭喜’等正面词汇”,这些词与“词汇”结合是双音节与双音节的对碰。如果全部换成“词”,虽然在使用上是正确的,但是却丧失了一种节奏感,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凭借语感不知不觉地将“词汇”误用的原因。
  (二)把“短语”说成“词汇”
  (5)a.“前男友”“前老公”这样的词汇在她们听到的时候会唤醒隐藏在内心的情怀,这种情怀让女人纠结,让女人辗转。
  b.在耽误不起的病情面前,“讨价还价”已是一个太过奢侈的词汇。
  c.“全民阅读”成为新闻出版界委员热议的核心词汇。
  d.要知道,正是这些通关文牒,衍生了中国古代的护照贩子,他们给后人留下一个有趣的汉语词汇:“卖关子”。
  在“词汇”的误用中可以发现,把短语说成“词汇”的情况也占十分大的比例。这种误用并不是把“词汇”这一集合概念用成了个体概念的一类。因为从“词汇”的定义来说,短语并不是完全包含在词汇当中的。短语有一般短语和固定短语之分,固定短语之所以可以与词一同归为“词汇”这一概念的内部,是因为固定短语的结构具有凝固性,不能随意拆开和使用,是造句的最小单位。同时,固定短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它的意义不完全等于各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另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功能相当于词。例(5)a、b、c句中的“前男友”“前老公”“讨价还价”“全民阅读”都是一般短语,而使用者把它们当成了“词汇”,这种误用不属于集合概念误用的范畴,而是没有明晰“词汇”一词的意义内涵,是颠覆性的误用、不沾边的误用,是“词汇”这一集合体外的随意攀拉。在d句中,“卖关子”是惯用语,它是属于“词汇”这一集合体当中的,所以其误用是集合概念与一般概念的混淆所致。但是根据语料的收集整理情况来看,这种误用发生的频率并不是太高,这与两个原因有关。首先是人们在使用“词汇”时,认为其意义的大部分归属集中于“词”之上,忽略了这个集合体中还有固定短语的成分。其次是人们对“词汇”的误用已经十分普遍,所有的小段成分都可以成为词,使用时不会仔細琢磨这些小段成分究竟是属于何种句法成分。
  (三)把“句子”说成“词汇”
  (6)a.“敞开重大门,法学才女真女神”“别看环资女生少,其实个个都是宝”……近日,重庆大学虎溪校区里挂出多条横幅庆祝“女生节”。重庆大学不同学院的男生们用各种创意词汇,表达对女同学的祝福和赞美。
  b.该公司的发布用了一些比较大的词汇,其宣布该款车将“变革未来电动汽车的性能以及对未来环境的影响”。
  c.他只用了一个简单的中文词汇,这就是“走了”。
  d.他们用刚学会的两个中文词汇高声喊道:“东方明珠!”“中国!”“中国,东方明珠!”
  由例(6)a句可以发现,将“敞开重大门,法学才女真女神”“别看环资女生少,其实个个都是宝”这么长的完整的一句话称作“词汇”,是非常明显的误用,这种误用是词汇的特点造成的,词汇在结构上具有凝固性。在a句中虽然是一句话,但它是作为横幅出现在大学校园中的,横幅上的内容是一种完整的表述,也不会随意地掺杂在日常的其他用语中,给人的直接印象就是作为一个单独个体而存在的,具有整体特色。所以即使很长,人们的印象中还是把其作为一个凝固的单位来使用,从而说它是“词汇”。同样的是在b句中,直接在“词汇”前加上了“比较大”的定语,更加表明在使用中,人们已经把“词汇”泛化成了一般的语言单位,并没有真正了解其含义。在c、d句中,短语加上句调变成了句子,依然被使用者误作“词汇”。   (四)把其他说成“词汇”
  (7)a.PM2.5这么一个学术词汇,老百姓也已耳熟能详。
  b.与此同时,“10+3”“10+1”这些看似简单的加法算术题,如今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耳熟能详的固定词汇。
  将字母、数字、算数直接说为“词汇”,可见此概念在人们使用的时候已经完全泛化为一个模糊的语言单位,这个单位并没有具体详细的意义内涵,也没有严格的范围限制。
  以上对“词汇”的误用主要可以归为两类原因。第一是使用者并未明白“词汇”是一个集合概念,所以在使用时将其与一般概念混淆,把“词”“固定短语”说成是“詞汇”。这种误用,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判明,即看在语句中是否出现了对“词汇”限制的量词“个”,如果说“一个词汇”“这个词汇”,那么其可能是误用,如例(4)a、c句与例(5)d句。另外,判别“词汇”误用的标记还有“些”“等”这些明显是限制个体名词排列的词,如例(4)b、d句。第二,“词汇”一词的误用还源于这个词本身内涵的泛化,人们在使用时只把它作为一个简单的语言单位,并没有考虑其中的内涵,所以才会直接把一般短语、句子、其他形式说成是“词汇”。
  三、“词汇”误用人群分析
  在对“词汇”误用的语料中,可以发现此种误用不局限于某种人群,而是大规模混杂性地误用。笔者选取三类影响最大的误用人群进行分析。
  (一)专业作家
  许多专业作家在这个词的使用上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例如:
  (8)a.小白在心里奇怪了一下,薛雅琴会使用“思来想去”这么个词汇。(王安忆《妹头》)
  b.看着她,葛不垒脑海中闪现出一个词汇——“我的母兽”,分析了一下,觉得它充满柔情。(王小波《门下走狗·第三波》)
  c.处于弥留之际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死不瞑目,颤动的嘴唇艰难地吐出一个词汇“小人……”——不错,小人。(余秋雨《山居笔记》)
  专业作家尤其是当代名作家的作品在学校教学中常常被视为典范之作,作为学生欣赏、品读、模仿的对象,词语的正确使用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其文字的运用方式将会给阅读者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专业作家对“词汇”一词的误用是无意识的结果,专业作家从事各种文体的创作,主要的精力是放在文章的内容思想以及文字的精雕细琢上面,根据例(8)可知,作家想要强调的重点是引号里的文字,如“思来想去”“我的母兽”“小人……”,“词汇”一词的使用只不过是语句中随意一带出现的词,至于“词汇”一词的具体含义,作家们无暇顾及也似乎没有必要仔细纠缠。
  (二)新闻媒体撰稿人
  (9)a.巧合的是,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深港通”成为热门词汇。(《深圳商报》2016年3月28日)
  b.“新浪潮”大概是这个时代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国人也已迅速赶上了世界潮流,新娘穿婚纱、新郎穿西装开始成为时尚和主流。(《海南日报》2016年3月27日)
  c.“磨合”是J马常用的词汇,这也是他一直的目标,但这需要更多的努力。(《广州日报》2016年3月27日)
  d.至于英语题,学生普遍感到有大量高中词汇。(《解放日报》2016年3月28日)
  新闻媒体撰稿人在“词汇”一词的使用上,出现严重的大规模使用错误,这种错误对整个社会中该词的使用有着十分消极的影响。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词汇”都用错了。通过以上例句可以发现,凡是句子当中有列举词的,带引号的,以“词汇”作总结的,都会出现误用。例(9)d句中的“词汇”是正确的使用,因为它没有列举具体的词,而是直接用了“高中词汇”这一笼统整体概念,避免了误用的发生。
  (三)政府政策评论人
  (10)a.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刘守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协调’对于目前整个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而言是非常关键的词汇。”
  b.“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常常会提到一个温暖的词汇——“获得感”。
  c.在住浙全国政协委员参加各自界别小组会议的讨论中,“五水共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词汇频频出现。
  在所搜集的语料中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对于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或意见以及领导人提出的改革理念,在转述时总会出现“词汇”的误用情况。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有关于政治政策的新理念都有一定的严肃性和庄重性,所以这些政策理念有演变成为固定短语的趋势,它们以简明的形式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更加接近“词汇”一词的内涵,因此容易出现误用。
  总之,“词汇”误用的人群十分复杂,正确使用和错误使用也十分随机。语言本来就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产物,词汇本身就是一个庞杂的系统,通用词的数量尚且很多,更不用说各行各业的专业词汇了。词汇的用法灵活多变,标准规范比较宽泛,让人不易完全掌握。正是由于语言约定俗成的关系,虽然“词汇”一词大面积误用,但是并不影响正常的社会交际,所以人们就更加意识不到这种误用问题,而是把其当作正常的使用规则。很多词汇的误用问题都涉及到社会约定俗成的原则,如“空穴来风”“明日黄花”等成语的误用更为普遍。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语言是有生命的,正常的新陈代谢有利于其更好地发展,但一味地顺从约定俗成的误用绝不可取。
  就“词汇”的用法来说,有效避免使用错误的方法有二。第一,出现列举词时,不可轻易使用“词汇”,而应该判别究竟是词、短语、句子或其他。第二,直接使用“词汇”的整体概念,不做引号举例。
  四、专业术语与日常话语
  (一)“词汇”是专业术语
  “词汇”是语言学专业术语,可以在很多专业书籍中找到注释。“词汇”是语言学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个概念。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中提到:“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词和语的集合体。词汇是一个立体交叉的系统网络。”尽管在语言学界对“词汇”的定义是十分清楚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用错的频次却是非常高的。   (二)“词汇”的词义用法走向
  在以上分析中,笔者谈到“词汇”误用的具体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出“词汇”一词词义的走向。从原来的语言学意义上的集合概念慢慢弱化泛化成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并没有对应的具体成分,而只是作为话语中词、短语、句子或其他成分的一个承接单位,使得整个句子在节奏和韵律上更符合人们的听觉习惯,也使得句子更加完整。例如:
  (11)a.从此,一组历经岁月愈显风采的词汇: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就是从这里开始了它的百年风云。
  b.美丽,可爱,清纯,透明,活泼,执着,坚强,大气,内敛,优雅,等等等等。多少美好的詞汇都不够准确形容。
  (三)术语日常化的规范
  处理好专业术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问题,需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毕竟专业术语是一个学科或者行业中非常严肃的概念内容,如果长期在社会生活中使用不当,必将影响学术的严谨性,日常生活语言的作用是十分强大的,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对人类使用语言产生影响。语言是不断发展演变的,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专业术语以一种修辞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例如“爱情软件能脱离婚姻硬件的约束吗?能不感染病毒吗?”一句中,“软件”和“病毒”分别是来自计算机学和生物学的专业术语,在此处使用却显得合情合理、妙不可言。语言的发展包含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发展演变有一部分十分合理,符合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作用。作为专业术语应该保持其稳定性,因为专业术语并不是由于本身内部的错误要使自身得以修正,而是由于大多数不了解其真正内涵的人误用导致的改变,这种理由不会使学界或行业中的专业人士做出让步和妥协。
  “词汇”一词是语言学专业术语,相比其他学科的专业术语,它与日常话语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明显。因此这种专业术语的规范化不可一刀切,应该采取引导的策略。新闻媒体在术语规范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元勋.关于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的归类问题[J].天津师范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
  [2]陈克巨.“词汇”为何误用多[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3,(9).
  [3]冯胜利.论汉语的“自然音步”[J].中国语文,1998,(1).
  [4]纪善韬.论集合概念与普遍概念的区别[J].东北师大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88,(3).
  [5]黄士平.集合概念新议[J].江汉学术,1984,(4).
  [6]李延梅.试论集合概念[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3).
  [7]李庆新.关于集合概念的几个问题[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995,(1).
  [8]李英.现代汉语词汇答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9]李衍华.逻辑语法修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刘永凯.集合概念浅谈[J].零陵学院学报,1987,(2).
  [11]马冬艳.谈谈集合概念[J].现代交际,2011,(12).
  [12]宁源声.“词汇”一词误用举隅[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3,(5).
  [13]彭志平,万志敏.集合概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语言
  教学与研究,1997,(4).
  [14]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5]石毓智.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趋势和动补结构的诞生——语
  音变化对语法发展的影响[J].语言研究,2002,(1).
  [16]陶福珍.“集合概念”质疑[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1989,(5).
  [17]王立群.集合概念刍议[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86,(2).
  [18]肖天赏.集合概念初探[J].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3).
  [19]邢福义.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0]徐时仪.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考探[J].语言教学与研
  究,2005,(2).
  [21]余瑾.关于集合概念[J].教学与进修,1982,(2).
  [22]余炳元.集合概念新探[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
  [23]虞明甫.略论集合概念[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3,(3).
  [24]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25]张景春.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不能混用(三例)[J].逻辑与
  语言学习,1985,(5).
  [26]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7]张伯江.双音化的名词性效应[J].中国语文,2012,(4).
  [28]周钺.论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1989,(3).
  [29]周荐.20世纪中国词汇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30]邹光椿.误用词语与人们心态[J].修辞学习,2000,(4).
  (刘怡 天津师范大学主校区人事处 300387)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靖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年
2009年以来,江苏省沛县围绕“五个注重”、“四个强化”,强力推进财政奖补工作顺利开展。三年来预计直接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11121多万元,奖补项目覆盖804个村组,直接受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地处南京市江宁开发区东善桥,占地面积1182亩,另有试验、示范和种苗基地2300亩。全院现有在职人员96人,其中在编人员63人,聘用人员3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把”字和“给”字的分工较为明确,“把”的“给”义隐匿,“给”表示“交付;送与;使对方得到”这一语义得到凸显,为主要的语义特征。古汉语中,语言文字常有一字
介绍了高炉主卷扬电控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系统,以及利用数字调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于2008年9月在全市率先启动万顷良田建设,确定了5年实施面积不低于15万亩的总盘子,分布在竹镇镇、马集镇、冶山镇、新篁镇等4个项目区。按照"耕地面积不减
针对循环冷却装置控制系统的构成与工作原理,阐述了各种参数的检测、控制及其联锁保护,提出了科学的控制方式,以提高循环冷却装置的可靠性、稳定性,从而实现对专用电子设备进
摘 要:本文从当今语言生活中“狗”的新用法入手,对汉语中“狗”的詈词功能的确立与衰退进行了认知语言学和语言演变与语言接触角度的阐释,并从汉英语言对比角度提出,“狗”字句詈词功能的衰退并向褒义转化有社会现实基础,而在新的褒义环境中的具体形式则跟近几十年来汉语与英语的语言接触有直接关系,最后提出了当前中国国情下对该词的语言规划方法。  关键词:“狗”的新义 詈词 产生与衰退机制 跨文化比较 语言规划 
听一朵花开的声音,忘记城市的喧嚣;品一杯幸福的香茗,聆听自然的呼吸。洗去都市的喧嚣与疲惫,收获乡村的宁静与舒畅,休闲农庄正成为现代人休闲小憩的好去处,在江海岸线的启东,盈康农
2014年4月,泗洪首家“粮食银行”在苏北粮油集团启动运营。25个从事粮食种植的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与泗洪农商行或常熟农商行达成1500万元的贷款意向。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