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率问题已经被提高就业质量的问题所取代
新华网:最近大家在探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时候,一般会以职业教育为学习的榜样,因为在职业教育就业方面一直做得比较好。请问去年的数字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现在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可以分享的经验有哪些?另外,刚才谈到集团化办学,现在有哪些思路,包括一些具体的方案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葛道凯(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以下简称“葛”):关于学生就业,去年我们专门搞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就业率达到96%。去年我们在重庆部分厅长曾搞过一次务虚会,这次务虚会对当前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阶段有一个宏观的判断。其中关于就业的判断是:多年以来,社会各界包括媒体关注的职业教育的就业问题已经不再是职业学校的首要问题。准确地说,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率问题已经被提高就业质量的问题所取代。下一步我们的努力方向就是使我们的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就业质量。所以,从2010年开始,我们委托相关专家开展了就业质量的调查和研究,今年适当的时候我们会推出关于就业质量的相关调查数据和报告,从而引导学校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就业质量。
集团化办学进行了将近十年的探索,全国形成了一些很好的经验,但是为了顺应新的形势,还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现在全国大概200多家职业教育集团,下一步方向是探索更加紧密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更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校和学校之间的优势能够更好地实现互补。
生源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了?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开展的情况?
工人日报:就我们多年采访了解,对中职教育来说,招生难一直是个问题,目前两位厅长都在这儿,有一个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个是经济欠发达西部地区,尤其对城市当中,不知道生源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了?
张昭文(教育部职成司副巡视员,以下简称“张”):招生难的事情,我们喊了很多年,应该说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情况,东部的城市招生难的情况更突出一点;西部农村地区高中阶段还没有普及,招生从生源上来讲不是很困难。当然西部办学条件比较差,吸引力比较弱。现在在东部,一方面强调要面向本地的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招生,另外要面向周边的省区,面向农村、面向西部招生。还有就是要面向已经在职的城乡劳动者,进城农民工,包括北京、上海,他们就招了一批已经进城的农民工,让他们接受成人中等职业教育。北京招了1万,上海招了6000名进城农民工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同时我们也要求东部城市面向进城农民工随读的子女招生,因为现在进城农民工随读子女在东部城市数量不少。所以,从东部来讲,我们希望从这些方面扩大招生面。
作为西部来讲,生源比较富余,但是办学的资源不足,所以我们希望西部的地方面向中东部把自己的生源送出去,和好的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这两年,云南、贵州、宁夏、青海等地都有大批西部学生送到东部去,比较好地解决了东部生源不足、西部生源比较多的矛盾。
中央电视台:学籍管理中已经提到,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历,而且专门为他们在春季进行注册,这部分是不是刚才你提到的北京、上海的农民工,还有江苏省的复员转业军人,咱们有没有这方面春季招生方面的数据情况和招生对象?有没有一个数字,这几年农民工接受中职教育的数字?
张:今年春季招生的数据没有上来,招生对象主要是往届的毕业生,而不是指应届的,因为我们现在还是希望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以后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除非有一部分学生觉得他难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自己愿意,地方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但是我们总的原则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以后。现在我们也正在研究,有一部分初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对这批学生我们正在研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更好地衔接起来。对农民工和在职人员入学,春秋两季都是允许的。
现在我们没有专门就农民工进入中职做过统计,但是我们有这么一个数字,就是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里面超过19岁的,目前已经占到24%,按照传统的上完初中,上中职,18岁就应该毕业了,现在超过19岁的已经占到24%,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职的城乡劳动者,其中包括大批进城农民工。
打工子弟能不能在异地接受中职教育?如何看待“刘易斯拐点”?
新京报记者:刚才张司长提到,打工子弟可以在北京接受中职教育,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这块的政策?除了北京,其他大中城市是不是允许打工子弟在当地接受中职教育?另一个问题,请问葛司长,这段时间一直在讨论的一个问题是刘易斯拐点,还有招工难的问题出现了,义务教育的学生直接去找工作,而且能挣不少钱,这样一个大的宏观经济形势,会不会影响到本来已经困难的中职招生的生源问题?
张:城市职业学校招收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问题,这两年在一些城市已经有了一些明确的规定,比如上海专门发布文件,规定随迁子女具备一定的条件以后,就可以在上海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而且政府还给相应的补贴。北京、安徽等一些地方在这方面也已经开始做了。按照北京初中毕业生的生源来讲,要做到中职、普高大体相当是难度很大的,所以北京一方面招了进城农民工子女,另外面向西部、面向周边省份招了大批农村的生源。现在可以这么讲,北京高中阶段,中职和普通高中做到了大体相当,而且略微超过普通高中,这里面很重要的生源就是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初中毕业生,也包括进城农民工,包括外地生源。
葛:是不是中国到了刘易斯拐点,这个问题本身也在讨论之中,没有最后的定论。我的判断是,如果中国到了刘易斯拐点,中国的职业教育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大家会说为什么?不可能啊,孩子们初中毕业直接就去打工了。刘易斯拐点之后,伴随着的是一方面劳动力短缺,同时劳动力成本会上升,因为为了招到人,一定会涨工资,涨了工资以后,意味着我们的劳动力要创造更多的价值,为什么?企业要发展,假如我给每个工人2000块钱,他创造的价值一定要超过2000块钱,企业才会聘用。如果涨工资,意味着我们的劳动力需要具备创造更多价值的能力,这个价值来自哪里?必须来自教育,来自什么教育?最直接的就是来自职业教育。所以,如果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我自己体会是职业教育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我相信我们各级政府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发展本地的职业教育,我们的企业、我们的行业也会更加关注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一是规模,二是质量
中央电视台:我们接下来在2011年应对大企业招工难方面,职业教育培训方面能不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样的具体措施?除了校企合作方面,“十二五”期间对于缓解这个问题有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划?
葛:对职业教育来说,温家宝总理曾经讲过,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理论上只要是社会成员,要走向社会,养家糊口,都应该接受职业教育。第二,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的人,随着技术的进步,也会落后于生产技术的需要,他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包括在岗位上学习,包括送到短期班去学习,包括到职业学校去学习。这两个因素决定,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一是规模,所有社会成员都要不断地接受职业教育。二是质量,就是水平,要努力使我们的职业教育和现实生产需要相匹配,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区别,高等教育可以超前,比如培养的人可以超前社会需要十年,职业教育不强调这个,超前十年,他出去以后找不到岗位了。职业教育强调与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就是现有什么技术,我们职业教育就要培养学生掌握什么样的技术,如果落后了,他出去找不到岗位,如果超前了,同样很难找到岗位。一个是规模,一个是质量,我想是职业教育永恒追求的主题。2011年,我们也是围绕这两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以上有关信息来自教育部2011年第四次新闻发布会)
新华网:最近大家在探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时候,一般会以职业教育为学习的榜样,因为在职业教育就业方面一直做得比较好。请问去年的数字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现在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可以分享的经验有哪些?另外,刚才谈到集团化办学,现在有哪些思路,包括一些具体的方案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葛道凯(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以下简称“葛”):关于学生就业,去年我们专门搞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就业率达到96%。去年我们在重庆部分厅长曾搞过一次务虚会,这次务虚会对当前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阶段有一个宏观的判断。其中关于就业的判断是:多年以来,社会各界包括媒体关注的职业教育的就业问题已经不再是职业学校的首要问题。准确地说,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率问题已经被提高就业质量的问题所取代。下一步我们的努力方向就是使我们的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就业质量。所以,从2010年开始,我们委托相关专家开展了就业质量的调查和研究,今年适当的时候我们会推出关于就业质量的相关调查数据和报告,从而引导学校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就业质量。
集团化办学进行了将近十年的探索,全国形成了一些很好的经验,但是为了顺应新的形势,还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现在全国大概200多家职业教育集团,下一步方向是探索更加紧密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更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校和学校之间的优势能够更好地实现互补。
生源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了?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开展的情况?
工人日报:就我们多年采访了解,对中职教育来说,招生难一直是个问题,目前两位厅长都在这儿,有一个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个是经济欠发达西部地区,尤其对城市当中,不知道生源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了?
张昭文(教育部职成司副巡视员,以下简称“张”):招生难的事情,我们喊了很多年,应该说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情况,东部的城市招生难的情况更突出一点;西部农村地区高中阶段还没有普及,招生从生源上来讲不是很困难。当然西部办学条件比较差,吸引力比较弱。现在在东部,一方面强调要面向本地的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招生,另外要面向周边的省区,面向农村、面向西部招生。还有就是要面向已经在职的城乡劳动者,进城农民工,包括北京、上海,他们就招了一批已经进城的农民工,让他们接受成人中等职业教育。北京招了1万,上海招了6000名进城农民工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同时我们也要求东部城市面向进城农民工随读的子女招生,因为现在进城农民工随读子女在东部城市数量不少。所以,从东部来讲,我们希望从这些方面扩大招生面。
作为西部来讲,生源比较富余,但是办学的资源不足,所以我们希望西部的地方面向中东部把自己的生源送出去,和好的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这两年,云南、贵州、宁夏、青海等地都有大批西部学生送到东部去,比较好地解决了东部生源不足、西部生源比较多的矛盾。
中央电视台:学籍管理中已经提到,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历,而且专门为他们在春季进行注册,这部分是不是刚才你提到的北京、上海的农民工,还有江苏省的复员转业军人,咱们有没有这方面春季招生方面的数据情况和招生对象?有没有一个数字,这几年农民工接受中职教育的数字?
张:今年春季招生的数据没有上来,招生对象主要是往届的毕业生,而不是指应届的,因为我们现在还是希望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以后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除非有一部分学生觉得他难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自己愿意,地方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但是我们总的原则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以后。现在我们也正在研究,有一部分初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对这批学生我们正在研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更好地衔接起来。对农民工和在职人员入学,春秋两季都是允许的。
现在我们没有专门就农民工进入中职做过统计,但是我们有这么一个数字,就是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里面超过19岁的,目前已经占到24%,按照传统的上完初中,上中职,18岁就应该毕业了,现在超过19岁的已经占到24%,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职的城乡劳动者,其中包括大批进城农民工。
打工子弟能不能在异地接受中职教育?如何看待“刘易斯拐点”?
新京报记者:刚才张司长提到,打工子弟可以在北京接受中职教育,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这块的政策?除了北京,其他大中城市是不是允许打工子弟在当地接受中职教育?另一个问题,请问葛司长,这段时间一直在讨论的一个问题是刘易斯拐点,还有招工难的问题出现了,义务教育的学生直接去找工作,而且能挣不少钱,这样一个大的宏观经济形势,会不会影响到本来已经困难的中职招生的生源问题?
张:城市职业学校招收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问题,这两年在一些城市已经有了一些明确的规定,比如上海专门发布文件,规定随迁子女具备一定的条件以后,就可以在上海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而且政府还给相应的补贴。北京、安徽等一些地方在这方面也已经开始做了。按照北京初中毕业生的生源来讲,要做到中职、普高大体相当是难度很大的,所以北京一方面招了进城农民工子女,另外面向西部、面向周边省份招了大批农村的生源。现在可以这么讲,北京高中阶段,中职和普通高中做到了大体相当,而且略微超过普通高中,这里面很重要的生源就是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初中毕业生,也包括进城农民工,包括外地生源。
葛:是不是中国到了刘易斯拐点,这个问题本身也在讨论之中,没有最后的定论。我的判断是,如果中国到了刘易斯拐点,中国的职业教育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大家会说为什么?不可能啊,孩子们初中毕业直接就去打工了。刘易斯拐点之后,伴随着的是一方面劳动力短缺,同时劳动力成本会上升,因为为了招到人,一定会涨工资,涨了工资以后,意味着我们的劳动力要创造更多的价值,为什么?企业要发展,假如我给每个工人2000块钱,他创造的价值一定要超过2000块钱,企业才会聘用。如果涨工资,意味着我们的劳动力需要具备创造更多价值的能力,这个价值来自哪里?必须来自教育,来自什么教育?最直接的就是来自职业教育。所以,如果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我自己体会是职业教育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我相信我们各级政府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发展本地的职业教育,我们的企业、我们的行业也会更加关注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一是规模,二是质量
中央电视台:我们接下来在2011年应对大企业招工难方面,职业教育培训方面能不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样的具体措施?除了校企合作方面,“十二五”期间对于缓解这个问题有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划?
葛:对职业教育来说,温家宝总理曾经讲过,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理论上只要是社会成员,要走向社会,养家糊口,都应该接受职业教育。第二,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的人,随着技术的进步,也会落后于生产技术的需要,他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包括在岗位上学习,包括送到短期班去学习,包括到职业学校去学习。这两个因素决定,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一是规模,所有社会成员都要不断地接受职业教育。二是质量,就是水平,要努力使我们的职业教育和现实生产需要相匹配,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区别,高等教育可以超前,比如培养的人可以超前社会需要十年,职业教育不强调这个,超前十年,他出去以后找不到岗位了。职业教育强调与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就是现有什么技术,我们职业教育就要培养学生掌握什么样的技术,如果落后了,他出去找不到岗位,如果超前了,同样很难找到岗位。一个是规模,一个是质量,我想是职业教育永恒追求的主题。2011年,我们也是围绕这两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以上有关信息来自教育部2011年第四次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