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教好初中化学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oubin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要想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了解一些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常用的化学用语、掌握实验操作基本技能、了解科学探究的思路和特点,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探究习惯。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
  1 利用学科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2 注重教学效率,狠抓精讲多练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具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外,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身边化学物质、物质组成的奥秘、实验探究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身边化学物质这一部分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选归纳、补充的能力。
  3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习惯,另外还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
  实验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英语是一种语言,而非一般的知识。脱离了一定的情境,学生学起来不但吃力,更不能很好地把握知识的运用。情境教学法之所以受到师生的欢迎,是因为它能创造接近生活的语言情境。现实的语言环境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所在。因此,英语教学必须从交际的情境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作尝试,相信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期刊
作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这种活动的特征之一是活动内容必须物化为具体的成果,才能脱离活动主体(学生)而获得独立存在的资格。所以它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活动。  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从知识的讲授到能力的训练,都应当是对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种有“形”的超越。这个“形”,在一般情况下,是通过达到某种水平的文章来得到体现的。要达到某种水平,笔者认为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这两种途径来实现的: 
期刊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给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能让教师得到学生真诚友好的配合,从而促进教学过程积极有效地进行。建立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个学生、公平对待全体学生很重要。  1 尊重学生需要教师的智慧和良心  初中生,血气方刚,热情奔放,还处在对人生的探究阶段,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失误和错误,我们不能一味地凌辱、斥责,对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期刊
各学科都有本学科特定的科学知识体系和特点。中学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我们在实施中学数学素质教育时,应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据此,我认为,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  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
期刊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社会早已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它在教学领域体现着鲜活的生命力。这为改革语文教学手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带来了蓬勃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  1 多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
期刊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选学内容主要以“数学趣闻”、“数学发现”和“数学史”为题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具有思想性、实践性、挑战性的反映数学本质的阅读材料,丰富了教材内容。其目的是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所以,如何教好“选学内容”,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内涵和教育功能,成为教师努力探索的新课题。  1 将“
期刊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英语就是为了考试时多得一些分数,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学习,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学生学习只是由传统的课本到作业本,由作业本到考试卷子,很多学生感到压抑,甚至产生厌烦情绪。面对今天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而以人为本的素质培养更加重要,这就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期刊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如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
期刊
实行新课程改革已有一段时间了,但是一直困惑我们的一个问题依然存在,那就是语文课堂缺少朗朗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密密麻麻写满笔记的课本。学生都已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不是,学生在书上写的不是读书的心得,而是从老师那儿“搬运”过来的“条条”。有句俗语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迎着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这股春风,如何让语文课堂“响亮起来”成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必须要认真面对并加以
期刊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从上课铃一响,师生进入教室起,就得形成良好的开端。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  艺术性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迅速集中注意力,明确学习目的,产生直接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情感迅速转入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情境。优秀教师总是让开场的讲话像磁铁般地吸引学生,使他们获得首次深刻的感知。新课导入的目的是把“教”的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