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ten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英语就是为了考试时多得一些分数,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学习,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学生学习只是由传统的课本到作业本,由作业本到考试卷子,很多学生感到压抑,甚至产生厌烦情绪。面对今天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而以人为本的素质培养更加重要,这就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爱学”,把他们的潜能挖掘出来。
  1 发挥学生积极性,帮助树立自信
  英国语言教学大师早就指出:“外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还有一些语言学家曾这样讲过:“凡是课堂上绝大部分活动是由学生而不是由教师进行的课则是最成功的课。”教师是引导者,是助学者,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关注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英语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到了中学,虽然学生对英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认识,但还有学生因为英语底子差或者胆子小而不敢开口,有的学生发音、拼读仍会出现错误。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予以充分的谅解,不要责怪、挖苦他们,而要耐心加以鼓励。还要要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学会大胆练习,一旦他们取得进步,就要及时表扬,要经常对他们说:“You got it!”“Great!You did a fine job!”“I'm pleased with your work。”“Thank you。”等,使他们感到只要自己认真学,就能学好,从而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和自信心。
  2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神饱满,充满信心和热情,以良好的情绪影响学生,要对每一个学生满怀关爱和希望,多欣赏学生的优点。实践表明,学生置身于和谐、热烈的学习情境之中,就能保持心理的愉悦性、思维的流畅性,更好地发展创新意识。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呢?教师亲切的话语、民主的作风、灵活的教法、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的施教是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的关键。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捕捉和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地调整教学,尽可能地使学生的心态与外在情境相协调,形成教与学的最佳时机。我去年新接手的一个班,学生英语成绩普遍不好,记得一次抽查学生到黑板上听写,同学们都特别紧张,那个学生当时穿的衣服的背面有take the high road的英文字母,我随口念了出来,还对他们说希望他们努力学习,那么每个人都会take the high road,都会走上高速公路,突飞猛进。没想到这个细节唤起了学生们的热情,那一节课他们都特别专心,后来的每节课上我都力求用亲切的语言、民主的作风来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慢慢地,他们都喜欢上了英语课,课堂氛围活跃了许多,学生的英语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
  3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活跃课堂
  英语是一门活生生的语言,它的实用性在于交际。英语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交际运用的目标上。交际要求一定的语言环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兴趣能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起来,处于最佳状态,顺利地接受各种信息。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乐于学习、刻苦钻研,并把英语学习作为一种乐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如果被情绪、思想、创造活动和游戏的璀璨光芒所照耀,就会成为孩子们妙趣横生、心醉神迷的乐事。”在课堂教学中,新鲜的、适度的刺激最能吸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活起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采取多种形式,创造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实际生活中、在真正的交际活动中说出流利的口语。课堂上教师还可采用自我设计的小游戏课本剧、英语小剧等来促进学生运用英语;利用课前的几分钟练口语,让学生有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利用实物、图片和简笔画等形式,加强教学直观性;通过学生的积极回答、讨论,无形中把学生带进课堂;利用歌曲和编排一些顺口溜,让课堂“活”起来;课堂上坚持循环使用基本的课堂用语,并逐渐增加句数。经过日积月累,学生基本听的懂比较复杂的课堂用语,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
  总之,英语课堂应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然后是逼着学生记背,单纯为提高分数的教学模式,要用各种办法去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去学,这样不但能提高成绩,而且能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这样,英语课堂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其他文献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正确认识改革后教学活动中教师地位的变化,最大限度地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  1 正确认识由课堂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由于现代科学知识更新迅速,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尤其是新课改后,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来源的优势地位更加不复存在。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
期刊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将教师单方面的讲授知识变为了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力求让学生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初中英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肩负着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
期刊
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单位时间内的收获。无论任何教学方法、手段、技术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进行的,只有唤起学生的积极响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所以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第一步就是看课堂教学是否切合学生实际;是否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开展教学;教学的内容、难度是否切合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只有切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求,教学才可能有效。  1 课堂教学符合教师
期刊
愉快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课堂教学和愉快教学法两重性质。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基本”,采取“一言堂”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精神倦怠,收效甚微。教学规律告诫我们,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教育活动。课堂上教师犹如战场上的指挥官,冲锋陷阵
期刊
英语是一种语言,而非一般的知识。脱离了一定的情境,学生学起来不但吃力,更不能很好地把握知识的运用。情境教学法之所以受到师生的欢迎,是因为它能创造接近生活的语言情境。现实的语言环境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所在。因此,英语教学必须从交际的情境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作尝试,相信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期刊
作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这种活动的特征之一是活动内容必须物化为具体的成果,才能脱离活动主体(学生)而获得独立存在的资格。所以它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活动。  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从知识的讲授到能力的训练,都应当是对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种有“形”的超越。这个“形”,在一般情况下,是通过达到某种水平的文章来得到体现的。要达到某种水平,笔者认为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这两种途径来实现的: 
期刊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给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能让教师得到学生真诚友好的配合,从而促进教学过程积极有效地进行。建立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个学生、公平对待全体学生很重要。  1 尊重学生需要教师的智慧和良心  初中生,血气方刚,热情奔放,还处在对人生的探究阶段,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失误和错误,我们不能一味地凌辱、斥责,对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期刊
各学科都有本学科特定的科学知识体系和特点。中学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我们在实施中学数学素质教育时,应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据此,我认为,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  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
期刊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社会早已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它在教学领域体现着鲜活的生命力。这为改革语文教学手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带来了蓬勃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  1 多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
期刊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选学内容主要以“数学趣闻”、“数学发现”和“数学史”为题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具有思想性、实践性、挑战性的反映数学本质的阅读材料,丰富了教材内容。其目的是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所以,如何教好“选学内容”,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内涵和教育功能,成为教师努力探索的新课题。  1 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