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与“德”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mo761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力之争,中国古代关于人生价值问题争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最开始区别了力与德,并表示了重德轻力的倾向。他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本文将从“德”入手,首先探讨德范畴的演变与发展,再分析孔子与德的互相成就。
  【关键词】:德;演变;孔子
  一、德范畴的演变与发展
  在古代,德的意义包含很广泛,有道德、德行等意义,在《论语》当中就是这个意思。其次是德行。德行就是道德的行为,就像郑玄说的“在心唯德,施之为行”。再次是德性,“即道德的品质,德性伦理学,就是以品质为关注核心的伦理学,但是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德字的使用,德目的列表,常常兼德行与德性而言”。[1]最后说说道德,这是现代语言,指的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调和人们相互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2] 然而在论语中,道和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殷商时期
  殷商时期的主体统治思想是天帝至上的宗教信仰,宗教氛围浓厚,具有绝对的天命观念,他们相信天命是不会改变的,并认为当时统治者的权力和商人的来源都来自上天的安排。认为天、帝是至上的神,具有最高的权威,管理着人间的一切,当然也包括政治、军事、社会活动以及各种自然现象。因此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古帝命武汤,征域彼四方。”(《商颂·玄鸟》)等类似的记载。在殷人天命思想的世界里,其主宰依旧是最高的统治神也就是纯粹的天帝,这种观点里并没有涉及到德、人、民的人文气息。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德字在殷商时期虽然已经出现,但在殷商的思想体系中,却不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的文化,与殷商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在周初的思想里继承了大量的殷商文化思想内容,当然也包括殷商时期的天命思想,在周人的思想體系中信仰的依旧是天,但是二者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殷商时期信仰的天并没有人文伦理的内容,而周人理解的天与天命已经有了确定的道德内涵,这种道德内涵是以“敬德保民”为主要特征的。与其说殷商的信仰属于自然宗教,那么周人的信仰则属于伦理宗教,实现这种过渡的标志就是周人以德释天概念的产生,并以此奠定了德在古代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三)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周王按照德之标准建立的“以德释天”制度,经过长期的运作,开始出现弊端。当时的时代背景就是周室衰微,封国渐强,礼崩乐坏,诸侯重功轻德。“凉德、薄德、灭德”的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即便如此,在春秋时期,德的力量仍然在集聚着,并在不同角度下展开来,从超越的天和鬼神,到作为人间秩序的礼,以及个人的品质,德融入到前所未有的领域中天的德义化仍然在继续进行着。[3]随着春秋时期人文思潮的兴起,诸子百家以及精英人士关于思想观念价值的深刻讨论,使德无疑进一步走向思想世界的核心,各种各样的积极价值都和德联系在了一起。
  二、孔子对德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是“春秋时代德行论德综合者和总结者,也是儒家德行体系德创立者,而儒家的德行体系继承了西周、春秋的德行概念而加以发展。孔子在礼乐文化的德行论体系中加入了新的道德精神,使得儒家德行体系对于西周春秋的德行论既有继承,也有发展。由于春秋时代仁人志士的思想和行为,共同构建了一种文化与道德遗产。他们的道德榜样和言论一起,成为影响后世的重要文化资源,从而在不同层次上成为后人的道德典范和人格范型。因此,孔子继承的文化,不仅是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也有春秋以来仁人志士所积会而成的道德追求和人格思想。
  综上所述,德之思想在西周开始在古代的思想体系中就占据核心地位,从《诗》、《书》可见,周人把德视为重要的和人相关的品质,同时也是赢得天之眷顾的依据。经过春秋时期人文先驱的发展,进一步丰富成熟起来,已初步具备了现在的道德含义,并开始与人的道德品质联系在一起。那么孔子对德之思想的继承发展和超越,则使得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无论是在概念和内涵上都提高了一个层次,也正是基于此,才使得孔子成为儒家道德伦理思想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在《论语》中,德是孔子多次使用的概念,但是孔子并没有对其作出明确的定义阐释。据统计,德在《论语》中共出现40次,比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在这里“德”表示忠厚的意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论语·为政》),这里的“德”表示道德的意思,“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论语·宪问),这里的“德”更趋向品质的意思。总的来说,在《论语》中德的含义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具体意义上的德,指作风、品质、品德、操守、行为等等。二是抽象意义上的德,指道德、政德、美德。三是物质意义上的德,指的是恩惠、恩泽。
  《论语》中虽然对德的概念没有过明确的定义,但从孔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德是对于人的所有内在品质的总概括,他涵盖了人的品德修养的诸多方面。“仁”的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孔子伦理概念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分析德与仁关系之前,先简单分析一下仁的内涵。虽然在《论语》中,仁出现了很多次,大约110次,可见孔子十分重视仁。但是另一方面,孔子又“罕言利与命与仁”,并认为自己不具备仁的品格,仅仅称自己为君子。孔子心目中仁的含义有狭义广义之分,侠义的仁简单说来就是爱人,如樊迟问仁,孔子直言“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孔子回答说“慎语,勿多言”,这些都是仁简单具体的含义。而广义的仁,则是对颜渊、仲弓和子张问仁时的回答,分别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缘,在家无怨”;“恭宽信敏惠”等宏观的描述。如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说,如果在政治领导上能奉行这五种德行,便是仁。这里主要是就政治领域而言的,同时也表达出,仁转化成更具体的德目,反过来来说,一些更具体的德行共同构成了仁的体现。从而,仁既代表了诸多德行的统一性,又是诸多德行的总和可以说是整个德行的代表。“心不违仁者,无私欲而有其德也”(《论语·雍也》);“仁,则心德之全而人道之备也”(《论语·述而》);尹氏曰:成德以为仁先。”(《论语·宪问》)这些都说明想要拥有德,就必须按照仁的标准行事,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其德”。也就是说,仁是以德为目的的,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仁,实际上是间接提高了自己德的修养,最终使自己的德更加趋于完善。
  三、德范畴的现实意义
  德之现实意义就是营造社会和谐氛围。与其说,天人合德是孔子之思想的最高阶段,不如说他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一个“天下大同”的和谐理想社会,实现这一理想,无疑先要处理好个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其根本出路依然需要德之思想的发展与实践。自然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环境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天人合德精神就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感通性和同德性,不把自然当作人类之外研究、控制的对象。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地生人亦生物,虽然人得天之眷顾,成为万物之首,但人与物共得天地之本体--那就是德,因此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应当是感通,而不是无度的掠夺和索取。综上所述,用孔子的天人合德思想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天下大同,和谐社会的理想认同世界,从根本上消除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使人与自然和谐地共处于和谐的良性关系中。
  参考文献:
  [1]陈来.《论语》的德行伦理体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科版),2011,26 (1).
  [2]辞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3]王博.中国儒学史·先秦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陈琪(1991.05.26—),女,籍贯:吉林省四平市,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日本漫画界,伊藤润二的作品十分独特。他的作品以惊世骇俗的情节,略带神经质的绘画笔触,吸引着人们。笔者将从伊藤润二漫画中的人物形象、叙事空间与主题三方面浅析其所反映出的传统日本恐怖美学的特征。  【关键词】:伊藤润二;恐怖;传统美学;人物形象;叙事空间;主题  一、西方的恐怖与日本式的恐怖  恐怖在心理上是引起我们心理不适的一种情感体验。它的引起或许是未知事物,也可能是与已知经验的不符,
期刊
【摘要】:爱丽丝·门罗的《逃离》聚焦现代女性生活经历,描述男权社会中女性为精神独立作出的种种努力。门罗大部分作品出于对女性关注,对女性成长出路有独到观点。本文从文学伦理学视角分析《逃离》中女性逃离后的境遇及抉择,希求从中解读门罗主张女性努力“活下去”的现实主义女性观。此方向解读不仅有助于对女性生活背后微妙情绪的了解,同时也给予现代女性生活以指导和警示作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女性成长
期刊
【摘要】:干栏式建筑是适应环境的产物, 它具有鲜明的山区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文章从干栏建筑楼居的基本特点到干栏建筑的基本特征来简述广西地域性乡土干栏式建筑  【关键词】:干栏建筑;特点;地域性  引言:“干栏”一词,最早见于《魏书.撩传》,其云:撩者,盖南蛮之别种……种类甚多,散居山谷……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兰”“干栏”一词,用壮族语言来翻译,“干”是“上面”的意思,“栏”即“房屋
期刊
【摘要】: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是古人知识的结晶,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传统文化符号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而成的一种符号,不仅能反应我国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彰显我国文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视觉传达设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将传统文化符号与视觉传达设计有效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文化
期刊
【摘要】:李清照在南渡前期的一系列闺中怀人词之中,先是打造一个思妇的形象,再把思妇放在漫长的时间里等待与煎熬,然后再让思妇被节日、被景物、被无数历史典故不断地提醒寂寞与悲伤,通过这样三个步骤让思妇沉浸在痛苦的思念之中,让词人作为上流社会知识女性的生活被描摹细写,也让上流社会知识女性作为词人的理性与智慧得以彰显。  【关键词】:漱玉词;思妇;人物;作者;上流社会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是宋代
期刊
【摘要】:《认罪书》是一部探究中国普通社会人的恶与罪,以追罪与领罪为主要叙事内容的小说。在乔叶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从“文革”至今的历史中的诸多病象,人对于罪的遮蔽、推脱、否认等态度让我们不能不重视这部小说中忏悔对于我们的意义。“文革”中,不仅是参与者有罪、旁观者亦有罪,甚至在遗传了文革精神的我们身上都存在着一种隐罪。而对于罪,如何去认知,认证,认定,认领,认罚,不仅是对历史、对个人的救赎重生,更重要
期刊
【摘要】:小戏小品是相对于一般小品而言的,它具有篇幅短小、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的特征,能在短暂的时间段内,清晰地反映问题或事件的原委,不会因为内容过于复杂或者篇幅过于冗长而让人产生厌烦的情绪,是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表达方式,能够给人以启迪,传递某种正能量,娱乐身心的同时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因此,小戏小品在群众文化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深受群众的喜爱。本文基于此,主要探讨分析了小戏小品在群众文化中的重
期刊
【摘要】:王国维先生是我国近现代之交一位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和地位的国学巨匠,他一生著作颇丰,其美学词学批评巨著《人间词话》以境界说及其他范畴对中国旧体词进行梳理,本文对其中几组重要范畴对比分析,并对境界说理论阐释剖析。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美学  一、境界说理论渊源  汉代著名文学家郑玄笺注《诗·大雅·江汉》,有“召公于有叛戾之国,则往正其境界,脩其分理”一句,可知境界一
期刊
【摘要】:中西方文明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实际的借鉴或影响关系,是各自独立发展的时间最长的“近平行”文明。而在20世纪初,西方世界的年轻帝国——美国孕育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波洛克。他绘画作品表面上看是那么抽象和随意,都是抽象的点线面加色彩的组合。却是完完全全符合真正美国精神的作品,并对后世艺术发展起到了开天辟地的启示作用。中国现在急需创造出符合中国精神的油画作品,通过对波洛克绘画的研究可以为
期刊
【摘要】:小戏小品的创作是以群众实践为基础进行拓展创新的群众文化表达方式,它能够以更加新颖的形式表达出群众的真实的情感和愿望,反映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推动群众文化戏剧小品的不断发展,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需要政府号召各界力量大力开展群众实践活动,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愿意扎根基层的群众创作骨干队伍,为推动戏剧小品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