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6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标也走进了我们的课堂,采用探究式方法进行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巧设悬念,以动激趣,能使学生在心理上对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迫切状态.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习疑点处,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认知思维和心理障碍处“巧设问”,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障碍”的方法,启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
  〖=D(〗一、在知识的衔接处巧设问〖=〗
  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续和拓展,瞄准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巧设悬念,使学生在心理上对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原由的迫切状态,这时是进入新知识教学的良好时机.
  〖=D(〗二、在教学的重难点处巧设问〖=〗
  教学重难点能否顺利突破,是衡量课堂教学优劣的标尺.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设疑问难,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1.边演示边设问
  物理教学离不开演示实验.做演示实验时,为了使同学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能够有目的地观察、思考、分析,可在演示的前、中、后引导学生进行猜测,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埋下伏笔.
  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在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密度表中可知,通常在地面附近的空气每1立方米的质量约为1.29千克,空气有质量,所以也受重力,那么它能产生压强吗?你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证明大气存在压强的例子吗?是否有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呢?同学们进行猜测讨论之后,教师再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并让两个学生走上讲台拉被抽气后的马德堡半球,两位同学用了很大的劲才能将其拉开,学生发出了“哇!”的惊叹声.在兴奋之余,教师及时指导学生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利用了大气压?同学们先进行讨论再回答,最后教师给予评价归纳.这样就使100%的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以上问题.
  2.在无疑处巧设疑问
  惯性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往往只能记住条文,但对具体的惯性现象的解释,要么是无从下手,要么是照着书本依样画葫芦.我针对课本图中的解释性文字,进行了另外一种教学处理,改阅读内容为探究内容:①什么是我们要说明的对象?②对象变化前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③发生了什么变化?④是什么原因使对象的状态不发生改变的?学生只要按这个思路进行分析,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连缀在一起,就是一篇条理性很强的“短文”,再对其他惯性现象的解释,就再也不会感到为难了.
  〖=D(〗三、在思维的障碍处巧设问〖=〗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现在同学们感到物理难学的原因之一就是:生活中的一些表面现象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好像与课本中的知识相矛盾,这就给同学们的思维设置了一道障碍.
  例如,在讲“惯性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好多学生都猜测与速度有关,且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这与一些现象的表面情况很吻合:速度快的车关闭发动机后仍向前滑行很长一段距离,而速度慢的车关闭发动机后向前滑行的距离较短.这是否能说明惯性与速度有关呢?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对下面的问题进行了猜想:①若惯性与速度有关,那么是什么关系?②当速度为零时,惯性是否还存在?③若惯性与速度无关,如何解释上面的现象?④惯性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讨论得出:惯性与速度无关,速度快的车关闭发动机后向前滑行距离较长,是由车速造成的,即车速越大,减小到车速为零的时间越长,滑行的距离也就越长.最后得出: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D(〗四、在实验的要害处巧设问〖=〗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克服实验操作的盲目性是不容忽视的.这样,教学时就必须让学生弄清每一个实验步骤安排的原因.因此在实验的要害处巧设疑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讲“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向学生提出:弹簧秤拉动小木块时,小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几个力的作用?为什么要使弹簧秤匀速地拉动小木块呢?这样设问,可以让学生明白小木块在水平方向只受摩擦力和拉力的作用.根据“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的力一定是平衡力”这一原理,知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当学生知道了滑动摩擦力有关的两个因素后,为了加深印象,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呢?有的学生猜想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那么如何来验证呢?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试验进行探究.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巧设问”.不论是哪种设问,都应遵循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使“问”用在点子上,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语言是人们传达信息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的语言表达,是教学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古今中外的著名教育家都很重视教师语言艺术的自觉修养。语言对教师职业尤为重要,语言之所以能够打动人的心,是因为它是内心真实感情的流露。教师的爱,通过语言充分表达出来,能注情于声、以情动人、以声引人。在课堂上,运用语言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语言是最主要的形式,语言在 “教”与“学”之间架起了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