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手持技术,实现“宏微符”结合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karg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离子反应》一课,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手持技术测定的微观的溶液电导率的变化和符号表示的反应方程式结合,帮助学生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及变化,并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这样的教学,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以及科学探究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手持技术“宏微符”结合离子反应电导率测定
  一、设计思路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包括“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这两部分内容。它要求学生在初中所学的酸、碱、盐知识的基础上,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认识酸、碱、盐;是中学化学的重难点之一,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们通常可以利用导电性实验和宏观的反应现象,如指示剂变色、生成沉淀和生成气体,来对电解质的概念及离子反应的条件加以说明。但在溶液中,离子究竟是如何变化的,学生无法看到,只能结合现象和语言描述加以理解。而利用手持技术(Handheld Technology,数字化手持技术实验),测定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将离子浓度变化通过电导率的数据变化加以呈现,能使学生将微观的离子反应过程(含电解质电离)和宏观的物质性质、实验现象对应,并通过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将其表示出来,从而完成宏观、微观和化学符号的结合,提升化学认知水平和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电解质
  师初中时,我们做过导电性实验。现在,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个实验。测定下列溶液的导电性: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酒精、蔗糖溶液。
  (师生共同完成导电性实验,现象如图1。)
  师根据现象,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导电;酒精、蔗糖溶液不导电。
  师NaOH、NaCl等物质不仅在水溶液中会导电,在熔融状态下也会导电。而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我们称之为电解质。一般的酸、碱、盐都是电解质。(稍停)那为什么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提示一下,导电的条件是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生因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发生了电离,产生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
  师(播放NaCl固体和蔗糖固体溶于水的Flash动画,截图如图2、图3)NaCl固体在水中电离成可以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这样的过程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为:NaClNa++Cl-。请根据NaCl的电离方程式,写出HCl、 H2SO4、NaOH、Ba(OH)2、MgCl2的电离方程式。
  (学生完成后,教师投影答案,批改、纠正。)
  师像NaCl这样的电解质会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然后以离子形式存在并参与反应。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电解质,了解电解质的电离,知道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为探究离子反应的实质做铺垫。]
  (二)比较电解质电离程度
  师由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电解质溶于水后会电离成离子存在于溶液中,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都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呢?我们再来看一组溶液的导电性。
  (通过导电性实验装置测定0.1 mol/L的盐酸、醋酸溶液、NaOH溶液、氨水的导电性,现象如图4。)
  师根据现象,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同浓度的醋酸溶液、氨水的导电能力比盐酸、NaOH溶液弱。
  师为什么同浓度的醋酸溶液、氨水的导电能力比盐酸、NaOH溶液弱?
  生离子种类不同。
  生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不同。
  师我们先来看看盐酸加水稀释时电导率的变化情况。电导率是物质传送电流的能力,是电阻率的倒数。
  (利用手持技术测定盐酸稀释时的电导率变化情况,图线如图5。)
  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温度不变时,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
  师因为导电能力实际上和电荷的浓度有关,所以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电导率也越大。当然,其他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再来看一下0.01 mol/L的一组溶液的电导率。
  (利用手持技术测定0.01 mol/L的NaCl溶液、盐酸、醋酸溶液、NaOH溶液、氨水的电导率,数据见表1。)
  师为什么盐酸、NaOH溶液和NaCl溶液的电导率比醋酸溶液和氨水大得多?
  生盐酸、NaOH溶液和NaCl溶液中离子浓度比醋酸溶度和氨水大得多。
  师强酸、强碱、可溶盐在溶液中完全电离,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而弱酸、弱碱在溶液中部分电离,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也以分子形式参加反应,电离方程式可以表示为:CH3COOHH++CH3COO-、NH3·H2ONH4++OH-。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了解弱酸、弱碱等物质溶于水后部分电离,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中弱酸、弱碱不拆写成化学式形式做铺垫。]
  (三)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师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会完全或部分电离成离子,以離子或分子的形式存在,那么它们在水溶液中是如何发生化学反应的呢?我们先来观察和测量NaOH溶液和盐酸的反应。
  (教师演示实验:向20 mL滴有酚酞的0.1 mol/L的NaOH溶液中滴加20 mL 0.1 mol/L的盐酸。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电导率变化,电导率变化图线如图6。)
  生溶液红色褪去;电导率下降到一半左右。
  师从现象和电导率数据推断,在溶液中哪些离子发生了反应?用化学符号表示反应过程。   生(投影答案并讲解)根据电导率下降可知,离子浓度减少,有离子发生了反应;根据溶液红色褪去可知,氢氧根离子参加了反应。所以,反应过程为: H++OH-H2O。
  师再来看看下面这个反应的现象和电导率变化。
  (教师演示实验:向1 mol/L的CuSO4溶液中滴加1 mol/L的BaCl2溶液。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电导率变化。)
  师我们可以看到生成了白色沉淀,而溶液依然呈蓝色,电导率保持不变。那么,原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哪些离子发生了反应?用化学符号表示反应过程。
  生(投影答案并讲解)根据有白色沉淀生成,可知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生成了硫酸钡沉淀;根据溶液依然呈蓝色,可知铜离子仍在溶液中,没有发生反应。所以,反应过程可以表示为:Ba2++SO2-4BaSO4↓。
  师再来看看Na2CO3溶液和硫酸溶液的反应。
  (教师演示实验:向1 mol/L的Na2CO3溶液中滴加1 mol/L的硫酸溶液。學生观察实验现象和电导率变化。)
  生有无色气体生成;溶液电导率下降到一半左右。
  师原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哪些离子发生了反应?用化学符号表示反应过程。
  生2H++CO2-3CO2↑+H2O。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同样,我们也可以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初中时,我们学习了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在上面3个反应中,部分离子参加了反应,部分离子仍旧在溶液中,我们把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称为离子反应。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反应现象和电导率变化,总结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生离子反应发生的一般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师离子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一类。今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化学反应。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宏观的反应现象和微观的电导率数据相结合,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的实质,然后运用离子反应方程式将反应的实质表示出来。再次引导学生体验“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的认知过程以及“宏微符”结合。]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宏观现象和微观粒子变化的结合,引导学生探究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之间的反应,学习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其中,第一个环节结合溶液导电性实验现象(宏观)和NaCl、蔗糖溶于水时粒子变化(微观)的Flash动画,学习电解质电离。第二个环节通过强酸、强碱和弱酸、弱碱溶液导电性实验(宏观)与电导率测定(微观)两个角度,揭示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的不同。第三个环节通过三个实验探究离子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的条件。其中,第一个实验通过酚酞红色褪去(宏观)和离子浓度减小引起电导率下降(微观),说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反应;第二个实验通过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仍然呈蓝色(宏观)和电导率基本不变(微观),说明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反应;第三个实验通过有气体生成(宏观)和离子浓度减小引起电导率下降(微观),说明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的反应。
  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手持技术测定的微观的溶液电导率的变化和符号表示的反应方程式结合,帮助学生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及变化,并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对离子反应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最后再用符号进行表示,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宏微符”结合是贯穿学生探究、合作交流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整个学习过程的,从而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以及科学探究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贾杰,杨新萍.宏微符三结合学习化学的理论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观摩随想
其他文献
摘要:从一线教师的教学误区出发,指出:“学为中心”的“学”不单指学生的学,而是师生共学、共研究,教学相长;教师的“教”是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因材施教,适时进退,最终“教,是为了不教”。赏析贲友林老师《圆的认识》教学片段,得出:“学为中心”的“教”应该从“拎出重点,聚焦本质”“直言不讳,厘清认识”“共同梳理,追根溯源”“赏识激励,教学相长”等方面展开。  关键词:学为中心圆的认识教学误区教学赏析  
期刊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体验,引导他们密切联系自身生活,注重综合运用知识技能,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以《中华传统游戏——抓石子》为例,梳理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究方法的运用:在动手实践中体验探究,获得认知;在联想对比中体验探究,丰富认知;在整理归纳中体验探究,深化认知。  关键词:体验动手实践联想比较整理归纳  中华传统游戏由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民间广泛流传,将其纳入综
期刊
摘要:以考查探究为支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探究并发扬百年老校的历史。相关路径有:确定主题,制定考察计划;考察跟进,丰富资料积累;整理归纳,完善考察成果。  关键词:考察探究确定主题考察跟进整理归纳  中华中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中华附小”)是一所百年老校。几经更名,原来的“龙江学堂”老校名不复存在,老校的历史正在被世人淡忘。新校舍的落成使中华附小与百年老校的联系越来越少,文化传承不容乐观。有鉴于此
期刊
摘要:为了观察和分析语文课堂上学生如何通过彼此倾听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以《月光曲》一课为例,采用“焦点学生完整学习历程观察与关键事件分析法”,以一组学生为主要观察对象,通过观察学生完整的学习历程并分析关键事件,研究学生自身对文字的领悟力和鉴赏力,以及他们之间通过彼此倾听,不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过程,从而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核心问题进行新的反思。  关键词:彼此倾听文本理解焦点学生学习历程关键事件  学生对
期刊
摘要:通过前测调研,发现真正造成学生认识体积含义的障碍有两个:“空间”和“占空间”概念比体积本身更难感受和理解,会越说越糊涂;“表面积”和“质量”是干扰体积概念表象建立和内涵理解的两个重要因素。此外,体积和容积这两个概念有很多相似之处,容易混淆。由此,得到關于“体积与容积”教学的思考:围绕“比较”,在问题解决中建构概念本质;围绕“偏差”,在障碍冲突中领悟概念内涵;围绕“关联”,在猜测想象中透彻概念
期刊
摘要:听贲友林老师的随堂课《分数的大小比较》,真真切切地体悟到贲老师“学为中心”理念的落地生根,感受到学生鲜活的生命姿态,更激荡于来自数学本身的魅力。由此产生教学反思与感悟:要给学生足够的时空和自由去思考和表达;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每一位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教育者。  关键词:学为中心随堂课听课教学反思  最近,我有幸聆听了贲友林老师的一节随堂课,课题是《分数
期刊
摘要:《抗日战争》一课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冷静剖析历史,理性爱国,避免出现盲目的民族复仇情绪。设计教学时,创设历史情境,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民族精神历史情境家国情怀  《抗日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的第16课。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后段反侵略斗争的主要表现,因此,本课是本单元乃至本册书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学中,需要引
期刊
摘要:数学实验离不开一定的实验工具。《正方体的展开图》一课,通过创新实验工具,让思维可视化,帮助学生发现正方体展开图的规律,加深对正方体特点的认识,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关键词:正方体展开图数学实验实验工具  借助一定的物质仪器或技术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做数学”来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原理、公式等,是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取向。也就是说,数学实验离不开一定的实验工具。 
期刊
摘要:游戏寓教于乐,能使语法教学从静态的、以听和记为主的语法规则传授模式,走向动态的、自主感知的趣味习得过程。将游戏融入英语语法板块教学,主要策略有:在游戏中引入语法学习板块,在游戏中归纳语法规律,在游戏中巧用语法知识。  关键词:游戏语法教学语言规律语法知识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游戏寓教于乐,能使语法教学从静态的、以听和记为主的语法规则
期刊
摘要:数学课堂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主阵地。为了帮助学生“穷尽思维可能”,提倡让学生的思维“进阶”。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第一课时的教学,从不同的学生创造相同的信息、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信息、同一個学生创造不同的信息三个思维层次来观察课堂并反思课堂。  关键词:数学思维 思维进阶 课堂观察 列举策略  一、主题解读  数学课堂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主阵地。目前
期刊